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諒他呢?他很悲傷,因此自暴自棄。他的母親很了解他,對他說道:“諸佛心量,等同虛空,你父親是學佛的,你雖然忤逆了他,但是,我能了解,他一定會寬恕你的罪過的。”

  所以,要做一個偉大的人物,先要養成寬宏大量的氣度。海闊縱魚躍,天高任鳥飛。一個人要養成海闊天空的胸襟,要有宰相肚內能撐船的器量,不但能夠容納好人善人,甚至于我們的仇人敵人、看不慣的人,也都要能寬容。唯有寬容才能去除嫉妒,唯有寬容才能夠成就一切。一個人若不歡喜別人好,不歡喜別人快樂,常常令自己活在怒火之中,那是多麼痛苦的事啊!至于如何寬容別人,如何去除嫉妒呢?要能夠做到下列叁點:

  (一)不念舊惡

  一個小孩子,如果和玩伴吵架了,他總歡喜算舊帳,譬如:“你過去拿過我一張紙啦!“你過去吃過我一塊糖啦!”大家現在都不是小孩子了,都不會那麼幼稚了,所以不應該再算舊帳。但是一個愚癡的人,他就喜歡算舊帳,喜歡把過去芝麻綠豆大的事情提出來講。佛法有一句很好的話說:“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告訴我們,既往不究,我們要講的是現在,要重視的是未來。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誤會或磨擦的事情産生,只要我們有寬大的度量容人,不念舊惡,猶如大海之深廣,能容任何汙穢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淨;又如虛空之寬大,任何美醜之物,皆能包容無余。所以一個人與人相處,不論任何的譏嫌、誤會、過失都要以寬宏的心量來包容,如大海之容納百川,如泰山之不辭土壤。

  在佛教裏,有人犯了過失,經過至誠忏悔之後,罪業就可以消除。佛法中說:一個肯悔過的人,比沒有犯過的人更好,對于忏悔之後的人,如果你還要攻擊他過去的過失,那麼你的過失會比他更嚴重。僧團中最忌諱的事就是算舊帳,希望大家今後不要再翻陳帳,不要再念舊惡,和諧相處才是佛弟子應有的態度。

  (二)以德報怨

  先總統蔣公一生不但受中國人的崇拜,甚至于共産黨都崇拜他,就是毛澤東也非常崇拜他。曾經有這麼一段故事:日本的田中首相到大陸去訪問,他想拍毛的馬屁討好毛,就在毛面前大肆批評先總統蔣公。毛拍拍田中的肩膀說:“小老弟!你不可以這樣講,總統是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我與他有戰爭,那是我們的事,他對你們日本以德報怨,對你們有恩,你怎麼可以批評他呢?”田中首相聽後莫知如何。

  先總統蔣公過去不但看儒書也聽佛經,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養成他的聖賢胸懷,以及偉大政治家的風範。雖然經過八年的流血流汗,艱苦的作戰,多少的犧牲,但到最後他還是“以德報怨”,接受日本的投降。這是一件豐功偉業,唯有心胸寬廣,不念舊惡的人才能做得出來。

  現在我們在臺灣,不管日本政治如何急功好利,日本人士仍然知道感恩圖報,經常組團來臺爲蔣公追思祭悼,由此可知唯有以德報怨的人,才能真正令人懷念。經中說:以怨報怨,永遠不能息怨;唯有以德報怨,才能結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你有仇敵嗎?假如有的話,以後更應該用道德去感化他,不要生起怨恨心,因爲以怨報怨,永遠不能化敵爲友。

  (叁)與人爲善

  一般人對于犯過的人,往往不肯給予改過向善的機會,也不肯給予一條方便的道路;我們是個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應該有責任將歡喜布滿人間,把善良的風氣傳遍各處;應該予人方便,予人好處;應該不舍棄任何一個改過自新的人,不拒絕任何一個心向佛道的人。

  有一些人,往往缺乏助人爲善的心量,甚至于嫉妒他人的善舉。這種態度不只障礙了他人,也障礙了自己,我們應該學習用寬容來揚棄嫉妒。“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泰山所以能高大,是由于它不舍棄任何一塊小泥土;大海之所以能深遠,是因爲它能容納任何細小的溪流。一個人生存于世間,待人處世,也應該具有泰山、大海的氣度,不嫉妒好人,不排擠異己,因爲唯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四.從譏謗中莊嚴福慧

  一個偉大的人物所以成其偉大,一定要能忍受很多的譏嘲毀謗。因爲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處在人群中,也難免會遭遇到譏諷诋毀。那麼,處此情形,一個人如何給予自己力量?如何使自己不消極?那就要從譏謗中學習莊嚴福慧。

  經上說:一個修道者,如果不能忍受惡罵毀謗,則不能名之爲修道的人。一個真正修道的人,聽到別人對他的譏諷毀謗,不但不會覺得氣憤,反而覺得如飲甘露。布袋和尚曾經說過:“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布袋和尚對于別人的毀謗打罵,他處理得多麼灑脫自在。

  昔時有位宰相,氣度寬宏,行忍工夫到家。有一天,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來向哥哥告辭,哥哥說:“你脾氣不好,此行我擔心你的事業不能順利。”弟弟說:“不會啦!這次我聽哥哥的教導,別人給我的譏諷毀謗我都不會計較!”“真的嗎?假使有一個人在你臉上吐一口口水,那你怎麼辦?”“我一定照哥哥的指示去做,不和他計較,把口水擦幹就算了!”哥哥聽了以後,頓了一下,又說:“如果是我的話,我就不是這樣做。別人所以對你唾面,就是因爲不高興你,你把他擦了,那麼他會更不高興。這種情形之下該怎麼辦呢?讓它自己乾了,不必用手去擦,這才算是到達忍耐的上乘功夫。”

  一個人,從他懂得人事開始,所遭遇的譏諷毀謗,不知凡幾。譬如倍受社會大衆所崇拜的胡適博士,也是“譽之所至,謗亦隨之”。有人贊美他,也有人毀謗他。試觀世界上偉大的聖賢,那一個不是從譏諷毀謗中成就出來的?譏諷毀謗會打倒一個人,但是,它只能打倒一個庸懦無能的人;譏諷毀謗打不倒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人。對于譏毀,我們要把它看做莊嚴我們福德智能的逆增上緣,千萬不要讓它激起你的瞋恨心。《成實論》曾記載幾句有意義的話:“惡口辱罵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如華雨象。”小人物與大人物的區別,從應付外來譏毀的態度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臺中李炳南居士,初到臺灣弘揚佛法的時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煩。當時李炳南居士總是效法常不輕菩薩的行持,謙和地說:“善知識,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甚至于又說:“善知識!謝謝你,你給我的這種難堪,是在消除我的罪業,謝謝你給我消除罪業的機會。”由此看來,譏諷毀謗不但對人沒有壞處,甚至于對一個真正有作爲的人而言,反而成爲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能的助緣。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以及許多外道經常蓄意陷害佛陀,但是,卻都不能傷到佛陀,尤其佛陀每一次遭到外道的陷害以後,佛陀不但沒有減損什麼,反而聲望更加提高,佛教的弘化也更形順利,更爲普及。所以,黑暗就是光明的預兆;外來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緣。也可以說:沒有譏諷毀謗,就顯不出偉大的人格,顯不出聖賢的節操。

  至于如何忍耐譏諷毀謗,我提出下列叁點來說明:

  (一)不說譏謗

  譏諷別人的話不說,毀謗別人的話不說。一個人如果發覺自己平時好說別人的閑話,那麼,從現在起,絕口不說,這就是不惡口。

  (二)不聽譏謗

  不要理會外傳的譏諷毀謗。一個人如果經常注意外傳的謠言,則心裏會愈難過,一難過,就愈沒有力量、沒有心情去做其它事情。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個有智能的人,絕不會亂傳謠言,當然他更不會輕易聽信謠言。

  (叁)不怕譏謗

  因爲譏諷可以消除我們的罪業,是我們修道人的逆增上緣。所以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修道的人,不但不必懼怕譏諷,更可以把譏諷轉變成激勵身心的力量。

  五.從聽聞中確實奉行E

  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學佛要多聞薰習,聽聞佛法是學佛必經的過程。任何一部經,開頭必是“如是我聞”,最後是“信受奉行”,經典的這種形式,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啓示。同學們在學院求學,多聞是做到了,但是在“確實奉行”方面卻還嫌不夠。我常常有一種感覺,同學們往往只學到半部經,也就是只學到前面的“如是我聞”,但卻沒有學到後面的“信受奉行”。

  佛經說:“雖有多聞,不製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璎珞。”一個多聞而不能奉行的人,確實就像死人穿上華麗的衣服一樣,一點用處也沒有。因此,一個人想成功立業,必須要從多聞做到確實奉行。關于這一點,我也告訴大家一些切實的辦法。

  (一)聞是要說好

  聽到好的道理,要贊美,要隨喜贊同。現在的青年朋友,常常在聽到別人說了很多道理後,也不表示贊同,反而還說:“你講的道理固然很好,不過,我的意思是……”、“你講的話雖然不錯,但是,我以爲……”、“你的意思雖然很好,不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教導,他總是一開口就把它否決,甚至于你的話還沒說清楚,而他的意思本來也與你一樣,但是他卻一開口就表示他不完全同意,他總覺得贊同別人的意見,會使自己矮了一截,因此,總不肯爽爽快快地承認別人的正確,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二)聞善要奉行

  經上曾經記載:叁惡道中有一類衆生常有“聞善不著意”的壞習慣,就是說聽到了好的話,絲毫不加以留心,更談不上切實去奉行。因此,終于使他們在叁惡道中流轉。人爲萬物之靈,具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如果能聞善奉行,則道業自能快速增進。

  (叁)聞理要相應

  聽到了符合真理的話,就要設法與它相應。有人說:你的話打動了我的心坎,你這話好象是爲我說的。這就是聽話的人,能與對方的話相應。我們常常稱贊佛陀爲“如理師”,說他是真理的體驗者,是真理的證悟者,是真理的榜樣。因爲一個與真理相應的人,一定是一個真正慈悲的人。這時,即使他罵你,或者打你,其出發點也都是慈悲的。諸位若想與真理相應,則必須從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去體驗,養成事事都“如理作意”的習慣。

  同學們!你們不是有人常寫日記,或寫周記嗎?希望大家在日記上、周記上,要常寫些如何與真理相應,如何與真理結合在一起的話;因爲一個煩惱無明熾盛,怨天尤人,處處不滿現實的人,他是不可能與真理相應的,他的言語舉動更不可能與真理結合在一起。

  六.從克難中創造明天

  自從政府播遷臺灣以後,最早發起的一個運動叫做“克難運動”;組織的樂隊,叫做“克難樂隊”。當時,全國上下,一致推行克難活動,由于大家推行活動,而使臺灣從克難中慢慢成長,所以說克難的精神,就是奮鬥的精神。能夠克難,才能從克難中孕育明日的果實;從克難中,期待明日的光輝。

  “克難”,顧名思義,是克服困難。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克服的呢?譬如:有人覺得“話難說”。如果你覺得說話很難,國語不容易說得正確,那麼,你就要克服說不好的困難,就得努力去學習;有人以爲寫文章很難,那你就要去克服文字的困難;思想不能暢達,語言文字不能流利,就要先找出困難的所在,然後再去設法克服它。

  也有人覺得“事難做”。所謂“事難做”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事情本身的條件困難,一種是人事關系的困難。一個人不論在什麼情形之下,絕不可因爲事情難做就不去做,也不必因爲人事關系困難而灰心。佛法說:“佛道難成誓願成”,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一件會比學佛更困難,成佛的困難我們都不怕了,那還怕世俗成功立業的小困難嗎?

  法國英雄拿破侖曾經說:我的字典裏沒有一個“難”字。自古的豪傑英雄也常常自誇說:我不知道什麼事情叫做困難。“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則雖移山填海,也終有成功的一天。希望青年朋友們,要把難字從口邊、從心裏去除,腳踏實地,切實地去做,相信不會有什麼困難的。

  此外,有人會覺得“道難修”。修道有什麼困難呢?爲了修道,我們就要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委屈吃虧,忍耐壓迫;爲了要修道,親情要放下,故鄉要遠離,朋友要少來往,一切功名富貴的念頭都要舍離。有的人修道,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到頭來反而背道而馳。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叁年,佛在西天;修道十年,無影無邊。”這種人因爲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能耐煩,經不起挫折,終于半途而廢。像這種自暴自棄的人,能完成人生嗎?能成就道業嗎?所以,一個修道的人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只要具備“勇猛心”,而且要具有“恒常心”,這樣,菩提大道才有展現在眼前的可能。

  今天提出六點來勉勵大家,希望今後大家要努力去奉行,確實去實踐,以開創自己未來的前程,走向成功立業之大道。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