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二)▪P2

  ..續本文上一頁

  (叁)自製是修行的條件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即將成道之前,曾經遭受到惡魔波旬及數以萬計的天魔來擾亂,但是佛陀完全不爲所動,終于能證得無上菩提。佛陀所以能不受天魔所擾的主要原因,便是他具有強大的定力與自製力的緣故。因此,我們從事修行學道的人,也必需要學習佛陀,培養一種自我克製的力量,能夠自製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人。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我們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但是自尊自重,並不是傲慢與貢高,我們的自尊自重要從謙卑中去陶冶。古人說: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爲它居卑處下,不拒多少。

  與人相處,最得衆望的人,就是懂得謙卑的人。我們做爲一個佛教徒,所從事的是教義的傳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意念,而且更須要培養謙卑的美德。

  過去的出家人,“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能夠上與君王同坐,那是因爲他具有尊貴的德行,得到君王的愛戴;肯與低賤的乞丐並行,那是因爲他明白“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道理,雖然是乞丐,人格並沒有欠缺,所以能夠本著謙卑的態度去納受他們;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貢高我慢。

  謙虛不是要我們畏怯退縮,不是要我們卑劣懦弱,也不是要我們對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負責任,謙卑更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一個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講話;一個自棄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主要在從謙卑中養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樣。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比丘是以乞食爲生的,爲什麼要比丘像乞丐一樣挨戶乞食呢?爲的是要出家人在與衆生接近之中,以培養謙卑的美德。平常我們至誠禮佛,把尊貴的頭匍伏在地上,以雙手接近佛陀的腳,就是要我們袪除我慢貢高,養成謙卑的習性。

  爲什麼我們要謙卑?因爲我們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爲什麼要自尊?因爲我們沒有什麼可以懦怯的。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說:“一個人如果驕傲,即使是身爲天使,也會淪爲魔鬼;如果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爲聖賢。”所以我常說成熟的稻穗一定要低垂下來,“宇宙有四尺五寸高”,我們六尺之軀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大家都必須要低一低頭。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上,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的德行,過那低頭而向前的人生。

  關于自尊,我也爲它下了叁個定義: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沒有自尊,那有自信呢?有了自尊才能培養自信心。陶淵明不爲五鬥米折腰,這是自尊,“叁旬九遇食,十載著一冠”,他對自己的人格有無比的自信。佛教裏多少古德們深山苦修,甚至叁餐無以爲繼,但他們不肯放棄僧侶的尊嚴,隨俗浮沈,他們對自己能體解大道有無限的信心。因爲有信心,最後終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二)自尊是節操的根本

  社會人士有社會人士的節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爲”和“有所不爲”,不管什麼人,他的節操必須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會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會冒犯人,自尊,是人類高貴的節操。隋朝的道悅禅師,居住在荊州的時候,正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強搜寺中道糧後,命令禅師引路出城,如果不從,即欲殺害,禅師坐于地上說:“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這種從自尊而産生的節操,雖是盜賊,也不得不肅然起敬。

  (叁)自尊是人格的標准

  一個人有沒有人格,主要須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我們人格的標准,人格的方向,完全在有沒有自尊心上決定。出家人應該莊嚴,不能和俗人一樣,一個出家人終日討好世俗,向權貴奉承,或者只爲了一點小利,甘心出賣人格。有人公然抽煙喝酒,不以爲恥;有人出入遊樂場所,不以爲羞;這都是由于不具備自尊心,因而可定出他的人格標准。

  五.從笨拙中啓發靈巧

  我們一向把笨拙與靈巧看做兩回事,現在我告訴各位,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聰明智巧不是從投機取巧中得來的,真工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很多老和尚自稱老拙,“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老拙真的這樣胡塗嗎?這是老聰明!真正有智能的人,看起來好像很笨拙,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叁十年前,杭州武林佛學院院長會覺法師(太虛大師的弟子)在開學典禮上說:“我一生最討厭的是聰明的人。”爲什麼聰明的人他討厭呢?因爲多少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笨拙,可以腳踏實地的慢慢做,所謂慢工出細活,不從笨拙中啓發靈巧的聰明是靠不住的。所謂笨拙者,爲學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穩穩當當,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我就是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我們中國人常笑日本人很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飯店的樓上,看到一輛卡車開到十字路口,剛好紅燈亮了。這時候四周靜靜的,正是清晨兩點的時光,一點聲音、一個行人也沒有,那輛卡車停在那裏等了一分多鍾,等到緣燈亮了才開車。有人一定會覺得他很笨,這時深更半夜的,那裏有行人?盡管往前開車就是了。是的,這時候沒有行人,我通過去,養成闖紅燈的習慣,下次就要出車禍了。他就是守著規矩,雖然笨,但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可以安全。現在日本的社會很進步,是世界第叁個經濟強國,如果說日本人不聰明,爲什麼他們會富強呢?因爲他們的國民從笨拙、守法之中,養成不取巧、守本份的習慣,所以社會就有秩序,國家就會強盛。

  我常看到有些同學念書,正楷還不會寫,就先學草字,龍飛鳳舞,寫到最後亂七八糟,不成字樣。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笨,慢慢一筆一劃的寫,自然而然的就會運用靈巧了。

  在這兒,我對靈巧也下叁個定義:

  (一)靈巧是貫通的慧解

  靈巧,是聞一知十、聞十知百的能力;靈巧,不是憑空捏造,虛造的假聰明,而是貫通的智能。因爲有了靈巧,可以舉一反叁,可以無事不知,無理不明。禅宗大德們,有的看到桃花開放而悟道了,有的聽到嬰兒的啼聲而明心見性了。但這種大道一以貫之的靈巧,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生來就有的,這是從多少經曆中,多少笨拙裏才能貫通的。

  (二)靈巧是敏捷的反應

  有了靈巧的心思,對事情才會有敏捷的反應。過去學子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沒頭沒腦的說話,這並不是善知識不長于語言善巧,實在說他是在考驗你的靈巧,能不能有敏捷的反應。快川禅師被織田信長軍閥放火燒寺逼得無路可走時,快川禅師要求隨他的寺衆參“大火中如何大轉*輪”的話頭,並且不時的摧著快!快!快!假如有靈巧的禅者,在敏捷的反應下,就應該開悟了。

  (叁)靈巧是活用的經驗

  靈巧,是從經驗中去多做、多說、多看、多用心想,從經驗中去靈活運用。俱胝的一指,可以使許多學子契悟佛法;黃檗和臨濟的棒喝,可以讓多少人接觸到禅機;高明的醫師,砒霜、毒藥,都可以治病。要靈巧才能活用,若無靈巧,好事好話,有時也會惹來麻煩。

  靈巧,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學道,要先有靈巧。

  六.從理想中實踐抱負

  說到理想,我不禁感慨萬分,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是什麼?沒有理想,沒有抱負。你問他將來的理想抱負是什麼?沒有幾個人能夠回答?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可以說這就是沒有未來,沒有未來性的青年人,這會有什麼成就呢?

  有人把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的叁種等級,上根的人憑著崇高的理想而行事,爲理想而辛苦工作,爲理想而犧牲奉獻;能否達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就是爲我的理想而貢獻一切;中根的人,憑經驗行事,做到那裏說到那裏,認爲理想太空幻了;下根的人,憑需要而生活,我有面包才會不死,我有老婆兒子才滿足,所以下根的人能努力做事,是只講需要不談理想經驗;禽獸憑本能,如牛馬除了尋找水草作爲食物以外,就不會有其它的要求。

  我們青年,尤其我們佛教青年,可以只求滿足生活上的欲望,而抛棄一切理想嗎?如果這樣,又與禽獸有何分別?佛陀告訴我們,衆生是無邊的,煩惱是無盡的,法門是無量的,佛道是無上的,人生有那麼多的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等著我們去追求,我們還能做一個沒有理想的行屍走肉嗎?人要是有了理想,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有了理想,吃點虧也不會去計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好多力量。所以大家要有志願,要有抱負,要有理想。

  關于理想,我也爲它下叁個定義:

  (一)理想是正當的希望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則是我們正當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途,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生,眼前一片灰色,暗淡無光。就算貓狗,也希望有美好的叁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朝露的滋潤;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怎能沒有正當的希望,怎麼沒有崇高的理想?

  (二)理想是力量的源泉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奮鬥的力量;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幹涸的泉水,就不會長養生機,有了理想,才有力量。人類征服埃弗勒斯峰,因爲人類從理想中能夠産生出登高的力量;人類能夠登陸月球,因爲人類有上天的理想,所以就有力量上天。世界上多少偉大的事業,都是靠理想所産生的力量。

  (叁)理想是快樂的國土

  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義,人生才有希望,理想使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有了理想,你就擁有了一個理想國度;人間的世界,你不容易擁有,你要有一百坪的土地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其它的了。可是你如果擁有理想的國度,則誰也沒有辦法奈何你。你爲何不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度呢?可憐的佛教青年,沒有崇高的理想,他們頂多希望有一間小廟就好了,根本不敢想成大功、立大業。擁有一間小廟的理想太不值一道了,靠一些小廟怎麼能複興我們的佛教呢?

  大家要想成功立業,就必須具備理想,我今天貢獻各位以上六點,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作是講演,這不同于對世俗青年的演講,因爲我們是佛教學院,不是單純爲了做學問而來的。我們是學人間菩薩道而來的,主要是實踐人間菩薩的理想,希望大家確實去力行,不要辜負我對大家的希望。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