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淨則國土淨——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P3

  ..續本文上一頁論上的推導,提出從心開始、心能轉物的理論基礎。現在我們來引述幾段經文,分析經典上的依據。

   《雜阿含經》第267經指出:“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于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爲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從經文上看,“心淨國土淨”的思想並非《維摩經》的獨創,其與早期的《阿含經》是一脈相承的。“心淨”,要淨化什麼?這就一直歸結到我們人心中最陰暗的層面——貪嗔癡,這是生命痛苦和世界動蕩不安的總根源。具體來說,貪欲是自私的根源,導致對他人和自然的掠奪;瞋恚是仇恨的根源,導致沖突與戰爭;愚癡是認識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維摩經》佛國品:“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對這段著名的經文,人們的解讀見仁見智,也引發不少爭論。比如臺灣大學哲學系楊惠南教授,早在十多年前的《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一文中,對慈濟功德會的“預約人間淨土”以及法鼓山的“心靈環保”,進行了理論上的反思。他認爲兩者都偏向于垃圾回收和種樹種草,卻並沒有觸及到影響臺灣環境的兩大汙染源,那就是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以及與資本家利益相勾結的政府。若從環保理念的建立方面,楊惠南認爲慈濟與法鼓山二者都有重“(內)心”輕“(外)境”的傾向。也就是說,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貪、嗔、癡等煩惱)的去除,卻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如土地汙染、河川汙染、空氣汙染、核能汙染等對境的方面的防治與清理。因此,爲了對治曲解《維摩經》中“心淨則佛土淨”的經義的偏差,必須建立一個強調“境”清淨或“器世間”清淨的佛教生態學。

   楊惠南把環保問題提高到社會批判高度,值得我們注意。但其說法有矯枉過正之處,“預約淨土”、“心靈環保”都是從身邊的事情做起,但是已經使臺灣的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了,比如“全民撿垃圾”、“樹葬”等等。從理論上說,佛教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境由心造”,我們人類所生存其中的環境,並非機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時反應出人的道德自覺與宗教實踐的“人化自然”。“心淨則國土淨”這一命題,不可簡單地解釋爲:自心淨,則淨土“自成”。其實還有一個中間環節——“心淨則行淨”。在這段經文之前,首先論述心淨的前提是發叁心——直心、深心、菩提心。而隨之論述的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叁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菩薩度生的實踐衆行,都是淨心的充實和展開。

   從這段經文的上下文可知:衆生是菩薩所成佛國淨土的根基。菩薩依上述種種“淨土之行”,令自“行淨”,亦教化衆生同自己一樣“行淨”。如是,同行衆生聚集,在將正報“衆生”淨化成“菩薩”的同時,則作爲依報的“器世間”,亦莊嚴成菩薩將來成佛之國土。具體來說,就是佛教積極介入社會生活,帶動廣大衆生一起來做變革社會的事情。而要做到整個社會的清淨,帶動整個國土的清淨,我想從現在、從自己、從心開始還是合理的。

   因此,在宗教的終極關懷下,佛教的生態學有著積極的批判潛能和重建現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廣博視野,理應爲現代生態學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石。

  叁、佛教思想對當代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對治

   當今的社會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哲學問題,源頭都是我們對物的強化,世界成了物化的世界,人與人的關系,乃至文化生活中,都被物欲異化了。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導致我們現在大量以消耗能源、資源,破壞環境爲特點的生産方式。臺灣王俊秀、江燦騰十多年前,在《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中談到:人類對其它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目前,環境汙染不再只是“髒”的問題,更是我們存在性的問題,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文章提出四條解決環境問題的“範型轉移”:(1)由過去的“萬物之靈”到意識到我們僅僅是“萬物的一支”。(2)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3)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4)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

   如果我們能減少一半以上不必要的浪費與消費的話,那我們環境惡化的趨勢就會得到相當有效的扭轉。然後靠我們人類自己的智慧,發展出一種新的生産方式、科學手段來加速治理我們的環境,那麼人類還是有救的。佛教哲學能爲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提供什麼樣的思想資源,謹概括如下:

   1、萬法緣起的思想爲生態關懷提供了佛教世界觀的基石。

   2、由業力論引出的因緣果報理論爲環保和護生提供了行爲規範基礎。

   3、境由心造、依正不二的觀念解釋了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汙染的環境是由汙染的心所造成,清淨的環境是清淨的心的結果。

   4、自他同體、慈悲爲懷的精神是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抉擇。有人曾問孔子思想,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個“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自通之法”。他人不是我們的地獄,也不是我們的鴻溝、障礙,我們是萬物同體的。

   5、“心能轉物”,這是佛教推動環保和護生的實踐動力。心是能動的,要改變我們這個世界,必須從心開始。“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是一個具有哲學革命意義上的口號,邏輯清楚,層層遞進,具有實踐的動力。

   6、創建人間淨土,是佛教改變不合理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理想目標。學佛是爲了轉凡成聖,從穢土進入到佛土、淨土。而人間佛教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人間”完成上述轉變。所以我們理想的目標,就包括建構一個清淨的國土,合理的社會,成就一個清淨的覺悟的人生。

   7、真俗不二的中道智慧,能夠指導我們在發展與環保,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與保持長久利益間找到平衡。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于是長期來片面追求利潤、産值、政績,從而導致了眼前利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現在提出“可持續的發展”的理念,也就是發展與環保並進,其中的緊張關系就需要佛教的中道智慧來處理。禅宗講:“隨緣消業,任運穿衣”,緣即條件。我們都知道環保事業的緊迫性,但在物欲橫流的現時代要完全改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卻是相當艱難。所以,我們隨順時節因緣,從眼下可以做的方式先做起來。

  

  

《心淨則國土淨——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的基本目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