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P3

  ..续本文上一页论上的推导,提出从心开始、心能转物的理论基础。现在我们来引述几段经文,分析经典上的依据。

   《杂阿含经》第267经指出:“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从经文上看,“心净国土净”的思想并非《维摩经》的独创,其与早期的《阿含经》是一脉相承的。“心净”,要净化什么?这就一直归结到我们人心中最阴暗的层面——贪嗔痴,这是生命痛苦和世界动荡不安的总根源。具体来说,贪欲是自私的根源,导致对他人和自然的掠夺;瞋恚是仇恨的根源,导致冲突与战争;愚痴是认识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维摩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对这段著名的经文,人们的解读见仁见智,也引发不少争论。比如台湾大学哲学系杨惠南教授,早在十多年前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一文中,对慈济功德会的“预约人间净土”以及法鼓山的“心灵环保”,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他认为两者都偏向于垃圾回收和种树种草,却并没有触及到影响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那就是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与资本家利益相勾结的政府。若从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杨惠南认为慈济与法鼓山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如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等对境的方面的防治与清理。因此,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必须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

   杨惠南把环保问题提高到社会批判高度,值得我们注意。但其说法有矫枉过正之处,“预约净土”、“心灵环保”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但是已经使台湾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了,比如“全民捡垃圾”、“树葬”等等。从理论上说,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心净则国土净”这一命题,不可简单地解释为:自心净,则净土“自成”。其实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心净则行净”。在这段经文之前,首先论述心净的前提是发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而随之论述的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菩萨度生的实践众行,都是净心的充实和展开。

   从这段经文的上下文可知:众生是菩萨所成佛国净土的根基。菩萨依上述种种“净土之行”,令自“行净”,亦教化众生同自己一样“行净”。如是,同行众生聚集,在将正报“众生”净化成“菩萨”的同时,则作为依报的“器世间”,亦庄严成菩萨将来成佛之国土。具体来说,就是佛教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带动广大众生一起来做变革社会的事情。而要做到整个社会的清净,带动整个国土的清净,我想从现在、从自己、从心开始还是合理的。

   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下,佛教的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石。

  三、佛教思想对当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对治

   当今的社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哲学问题,源头都是我们对物的强化,世界成了物化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乃至文化生活中,都被物欲异化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导致我们现在大量以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环境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台湾王俊秀、江灿腾十多年前,在《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中谈到:人类对其它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目前,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我们存在性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文章提出四条解决环境问题的“范型转移”:(1)由过去的“万物之灵”到意识到我们仅仅是“万物的一支”。(2)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3)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4)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

   如果我们能减少一半以上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费的话,那我们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会得到相当有效的扭转。然后靠我们人类自己的智慧,发展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手段来加速治理我们的环境,那么人类还是有救的。佛教哲学能为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谨概括如下:

   1、万法缘起的思想为生态关怀提供了佛教世界观的基石。

   2、由业力论引出的因缘果报理论为环保和护生提供了行为规范基础。

   3、境由心造、依正不二的观念解释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污染的环境是由污染的心所造成,清净的环境是清净的心的结果。

   4、自他同体、慈悲为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抉择。有人曾问孔子思想,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个“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自通之法”。他人不是我们的地狱,也不是我们的鸿沟、障碍,我们是万物同体的。

   5、“心能转物”,这是佛教推动环保和护生的实践动力。心是能动的,要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必须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是一个具有哲学革命意义上的口号,逻辑清楚,层层递进,具有实践的动力。

   6、创建人间净土,是佛教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理想目标。学佛是为了转凡成圣,从秽土进入到佛土、净土。而人间佛教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人间”完成上述转变。所以我们理想的目标,就包括建构一个清净的国土,合理的社会,成就一个清净的觉悟的人生。

   7、真俗不二的中道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在发展与环保,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保持长久利益间找到平衡。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于是长期来片面追求利润、产值、政绩,从而导致了眼前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现在提出“可持续的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发展与环保并进,其中的紧张关系就需要佛教的中道智慧来处理。禅宗讲:“随缘消业,任运穿衣”,缘即条件。我们都知道环保事业的紧迫性,但在物欲横流的现时代要完全改变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却是相当艰难。所以,我们随顺时节因缘,从眼下可以做的方式先做起来。

  

  

《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的基本目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