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實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譬如今天舉辦演講法會,有這麼寬闊的空間才能成就殊勝的因緣,如果沒有這個空間,那麼這個法會又在那裏舉行呢?如果大家的荷包不空,錢往那裏放呢?皮包不空,東西往那裏裝呢?鼻子不空,如何呼吸?口腔不空、耳朵不空,甚至毛細孔不空,人恐怕就無法生存了!我們的生命所以能夠維系,最主要是有無限的空間,由此可知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真空才能生出無限的妙有。
b緣起性空
平常人觀念上所認爲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緣和合的假有。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譬如這裏有一件衣服,你們認爲衣服是有還是無呢?依常識大家可能會回答:「有,這是一件衣服。」其實我們認識錯了,這件衣服只是概念上的分別,以爲它是衣服,其實衣服只不過是假名而已。它真實的樣子是棉紗,一聽到棉紗,有人馬上又執著不放,以爲其本體是棉紗,其實棉紗是棉花的種子,加上土壤、陽光、空氣、水份等種種因緣條件,施以人工,才提煉爲棉紗,製作成衣服。棉紗也好,衣服也好,本來爲空。這件衣服的生成,是依靠種種因緣的聚合而生,故不能自生;將來破敗了,也因爲種種因緣的分散而壞滅,故不能自滅,衣服本身不能自生自滅,只是依因緣而假生假滅,因此沒有自性,既然無自性,所以爲空。既然諸法爲空無自性,故其生滅,乃暫時的假生假滅,換一句話說,諸法本來不生不滅。《般若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世界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不是真有,自性本空。但是諸法雖然和虛空一樣無自性空,但是又假借全宇宙的關系--因緣和合而成,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體界故言性空,因爲緣起,才顯其性空,因爲性空,所以能緣起。因此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真空中才能生出妙有。
(2)以空爲樂
在座的信徒,如果有人祝福你們:多財、多福、多壽、多子孫,大家一定會很高興。啊!什麼都有,有樓房、汽車、功名富貴等。一般人聽到有就歡喜,假如說空呢,就覺得不如意了。其實空才是真實不滅,才是永恒存在,從空中所建設的有,是永恒無限的人生。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是什麼?告訴各位,我的人生觀是:第一、以退爲進的人生觀。第二、以無爲有的人生觀。第叁、以空爲樂的人生觀。第四、以施爲舍的人生觀。第五、以衆爲我的人生觀。第六、以教爲命的人生觀。
由于時間的限製,其它五項無法一一向各位說明,僅就以空爲樂一條,向各位報告我個人究竟如何在空裏面找到快樂?
有人看到我們出家人,就可憐我們無家可歸。我們雖然沒有固定的俗家,但是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去挂單,甚至林間水邊,每一個地方都是我們的家,所謂「出家無家處處家」,這是我們沒有家的快樂。有人也許又會說:「唉呀!出家人不能結婚生子,孤家寡人,老後沒有子孫侍奉,好可憐啊!」我們雖然沒有親生的子女,但是我們有許多的徒弟、徒孫,比親生骨肉還要孝順我們。我們不想要家,而處處有家;我們不寄望子女甘旨承歡,孝養我們,但是卻有更多的子孫。因此凡事只要不執著,一切都爲我們所享有。無我和空,有無限的妙意,無我才是真實,真空才是妙有。這種以空爲樂的道理,不是短時間之內,能夠說得清楚的。大家可先從義理上去了解,涉獵闡明空理的經典,譬如《金剛經》、《心經》等,慢慢熏習修學,有朝一日,必定能夠成就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空樂。
(叁)如何修學空觀
「空」與「無」這二個字,稍微解說一下。在中國的文字中,空和無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經典上的空與無,解釋卻是不同的。無是沒有,什麼都沒有,而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指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稱爲空。空並不否定現前存在的,一切假名有,空也不妨礙假名有的存在,進一步地說有了空才能有假名有。
對于空理如果能堅定的信念再加上逐漸,就可以次第觀我空與法空。對于我空觀的修持,最好的方法是依據四念處法門,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種法門,修學四念處,對于生命的妄執愛著,就會慢慢降伏減低,去除我愛、我慢、我見、我癡,而悟身空。
六祖慧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不生滅。」經典上亦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謂法空觀即觀察諸因緣所生,不生不滅的空性。具備此空性正見之後,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執,然後進一步修「慧」,證得般若智能。由止而觀,由定而慧,這個步驟,即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止,叫「有分別影像」的觀察。其次仍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定,這是深一層的定;安住于定中以後,再修觀察,也是以無性空爲所緣,然後觀心純熟,心虛明顯,清淨無染如離去一切雲翳的太虛空。從此觀力重發輕安,就是修觀成就。從此以後,止觀雙運,不必用心著意,自然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以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定慧等持。最後,空相脫落,而證入勝義--涅槃空寂法性之中,般若無分別智于是全體展現無遺。
七、淨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門的殊勝
現在我要向各位介紹一種最適合于現代人修行的念佛法門。中國的淨土宗從廬山慧遠的倡導淨土思想,曆經北魏昙鸾、唐朝善導、道綽、慈愍等大師的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爲後代人所喜愛,和禅宗一樣,爲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爲深遠的宗門。由于時間的限製,無法將淨土宗的發展曆史,向各位詳盡的說明,今天我僅就淨土念佛法門,向各位提出一些我個人的看法,讓各位也能夠有所受用。
提到念佛,千萬不可存著這樣的心理:「哼!那還不簡單,只要不斷的念下去,不就行了嗎?」如果我們念佛時雜念紛飛,念得不純熟,念得不懇切,即使念一輩子的佛,也不能與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心心相印。
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品,在物質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裏,人人應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安谧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有一位姓王的人,以打鐵爲生,勤修念佛法門。他每天工作的時候,手中拿著笨重的鐵錘,每打一下鐵,口裏就喃喃念道:「阿彌陀佛!」幾年的光陰過去了,有一天他站立在烘燒鋼鐵的火爐旁,說出下面的偈語:「叮叮當當,久煉成鋼;時辰已到,我往西方。」手裏還握著鐵錘,人卻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可見其念佛之專心。
各位太太在家裏洗衣服的時候,也可以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隨著洗衣服的動作,每搓一下就念一聲佛。炒菜的時候也可以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配合著炒菜的手勢,一下一下的念佛。先生們出差坐在火車裏,何必數外邊的電線杆呢?你可以隨著火車奔馳時所發出來富有節奏的機器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下去,很快就到達目的地。等人的時候,也可以念佛,時間容易打發,就不會感到心煩氣躁無法忍耐。生氣的時候,一聲「阿彌陀佛」,一場風暴化于無形;見面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換來美麗的笑容。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包含有無限功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如此的方便,時時都可稱念修持,時時都可以攝放逸的身心,與佛法常在。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來因爲念佛而得道的人,如過江之鲫,無法勝數。現在我提供幾個念佛的方法給各位參考:
(1)要歡歡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臆想此去極樂世界蓮華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黃金鋪地、七寶裝飾的亭臺樓閣;相處的人是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可以互相切磋請益,並且能夠親聆彌陀說法。人生還有比此更快樂的事嗎?如此觀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裏就不知不覺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綿綿不斷地持念起佛號。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發出至心的微笑。這樣子念得心念純淨、熱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2)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過于死別。我們念佛也要如此,仿K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那極度哀傷悲泣的音調,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依靠一般,悲切地稱念佛名。其實我們如果仔細思考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沈淪在生死大海之中,頭出頭沒,永無出期,遍曆輪回之苦,或牛胎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獄餓鬼,火湯血池,刀山劍樹,受盡無量的痛苦,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淵裏,只有仰賴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跻登極樂國土,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3)要空空虛虛的念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多麼的虛妄不實,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才是究竟的歸宿。「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要心無罣礙,一心稱念佛號,念到頭也沒有了,手足也沒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揚揚、飄飄渺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遊絲般充塞于整個宇宙虛空。大家或許會說:這樣的境界太難達到了,其實並不困難,我個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民國四十叁年,我在宜蘭主持打佛七,七天當中,我感覺走路輕飄飄的,好象騰雲駕霧一般,早上起床刷牙,牙齒好象在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吃稀飯的時候,吃的好象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睡覺了,但是一切的事情都曆曆如繪,非常清楚。七天的時間,宛如一剎那,一下子就過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在其中,從那個佛七裏,我對念佛,增長了無比的信心!空空虛虛的念佛,使我體會到忘卻時空,脫落身心的快樂。
(4)要誠誠懇懇的念
我想到阿彌陀佛的慈悲,無邊的願力,攝受十方一切衆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誠的恭…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