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识的作用
唯识的心识,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并且仿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航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大师之一的鸠摩罗什,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像顶帽子的大罄,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罄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罄,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闹!那是铜的罄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宇宙的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识藏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心情愉快的时候,天上一轮皎月,真是诗情画意!行窃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讨厌,反而怪月儿不作美,破坏他的好事。假如一个是你心爱的对象,会觉得她比西施还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欢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样一个人,有了爱意,就觉得对方美如天仙;没有爱意,甚至由爱生恨时,觉得对方奇丑无比;既无爱意,也无恨意,觉得对方只不过是个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罢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的话,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两腿酸麻,没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心甘情愿,一切也就不以为忤了,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能,是解脱的重要途径。
(三)唯识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识宗的修持方法,修持应具备一些什么态度,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如果想悟入唯识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万有,皆由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的真理,应该具备四种力:
(1)因力
什么叫因力呢?凡事必须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产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识的果位,先要培养修观唯识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来说,要多闻熏习,就是要常常听闻佛法的意思,种下好的因缘种子。
(2)善友力
所谓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学佛法,亲近一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善知识,应该要虚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导。善知识的熏陶,能使我们增加求道的信心与力量,修学上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以进入唯识的境界。
(3)着意力
所谓着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解,对佛坚信不移,永不退转。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字面上去加以解释,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了解。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要深一层地去认识,肯定它的立论,而不轻易改变对佛法的信心。这种由思想而产生信仰,由信仰而引发力量的过程,就叫着意力。有了着意力之后,任凭别人批评毁谤,仍能屹立不摇,毫不转移。譬如有人批评我们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们扪心一问:迷信也很好,比什么都不信好多了。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至少还有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
其实所谓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讲条件,不加辨别而信仰宗教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
我们对于维护世间的公理、社会的正义,也要有毫无条件的道德勇气。当我们一切抱持着「我不为什么」时,就能择善固执,勇于为真理牺牲。假如心中存着条件,面对牺牲时,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飞曾说:「假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谓不要钱、不怕死,就是一种为维护真理而执着不放的迷信。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以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有时不妨拋开条件,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况且迷信不见得是坏事,如果对真理能产生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对自己所信仰的立论确信不变之外,并且要时时守护住它,经常思维,才能逐渐与身心相应。同时,要能担当,担当起宏法的责任,担当起救护群伦的责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唯识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识论》里,分有五个阶位,在这里只能作很简单的介绍:
1.资粮位:就是菩萨发坚固菩提心,欲求无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万行等种种福德、智能,以作为成就佛果的资粮,也就是修学世间有漏的福德因缘,诸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响应仁爱计划、小康计划等等善行,抱着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广植福德,积集资粮。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经具备了福德资粮,进入到菩萨十回向满心,需要再进一步迈向菩萨十地的第一极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厂赶制产品,必须连夜加班,一气呵成;又好比打铁必须趁热,加紧工夫,炼铁成钢。
3.通达位:到此阶位已能体会唯识真性,通达真如,可以说见道了,一般说的分证法身菩萨,就是指这个阶位。
4.修习位:这一个阶位就是修道位,从通达位进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证悟唯识理,此一阶段要经过十地位,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5.究竟位:菩萨修至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种子,证二空理,转烦恼障得涅槃,转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达到究竟解脱。
以上我们对唯识作了简略地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识」。「识」是什么?识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如果我们来生希望出生做什么,今世就必须将我们的心识着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来生就有希望投胎为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乐,则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举出一些方法,以供给大家参考,其实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佛教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是修学唯识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识学实在太专门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学习,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就能转凡夫为圣人了。
六、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论宗的祖师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都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因此中国的三论宗,应以鸠摩罗什大师为初祖。罗什之后,有僧肇法师等人弘扬般若思想,至第六祖为嘉祥吉藏大师,由于大师对三论宗的弘扬最为用力,集三论宗之大成,所以也有人尊奉嘉祥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的祖师。
大师七岁就跟随法朗法师出家,当时适逢隋朝末年,政局动乱不安,因此避乱到越州嘉祥寺,讲经说法,著作论疏,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嘉祥大师。他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十多次,其它如《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都曾大力宣扬,著作有四十多种,不下一百余卷,被誉为文海。
(二)三论宗的要义
(1)空不碍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也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一般人的观念里,有和空是互相对待的,有的不是空,空的不是有;依三论宗所讲的空义,我们所说的有,不是真有,我们所说的空,也不是真空,根据三论宗的论说,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所以成就有的要因。
a有依空立
「有」,世界上的万有究竟安住在那里…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