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六日

  地点:台北中山堂

  对象:法师.居士

  (弟子心定记)

  

  五.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二)唯识宗的要义

  (三)唯识宗的修行方法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六.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论宗的祖师  (二)三论宗的要义  (三)如何修学空观

  七.净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门的殊胜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三)修持净土应有的观念

  八.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一)教观双美  (二)思想理论  (三)修持方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各位来宾:

  非常感谢大家拨空来参加此次的佛学讲座。今天是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十一月六日,也是我们三天佛学讲座圆满的一天。几天来,各位这么热心地来护持此次的活动,如此诚心地来承受佛光的庇照,我谨以无限的诚意为各位祝福。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仍然是:「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前两天我们分别介绍了大乘八宗的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等宗派的修持方法,今天继续把唯识宗、三论宗、净土宗、天台宗的修行法门,概略地介绍给各位,以为参考。我第一个要向各位说明的是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五、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1)玄奘大师

  家户喻晓的唐朝三藏大师玄奘,公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印度那兰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

  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于门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宗的论说驳倒的话,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见一斑。大师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极尽盛况。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钜、功不可没的高僧。

  (2)窥基大师

  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唯识宗的弘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能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

  「笑话!我怎么会出家呢?」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心,但仍然趾高气扬地说: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师,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见大师在唯识学上地位之重要。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唯识宗的要义 

  (1)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一般人讲第六感,佛教并不使用这个名词。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象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瞋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熏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佛教讲唯识,和共产主义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样,是互相冲突的。共产主义的唯物论,把人也看成物质,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加以利用;没有利用价值时,他就废弃不要了,完全泯灭人性的尊严。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乃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2)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我举圆瑛法师过去的遭遇向各位说明。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罄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的太太一看,吓晖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