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P5

  ..续本文上一页繁忙,那里有时间去欣赏风景,主要是到那个地方静一静,对国家大事,做慎重的考虑。据说好多重要的决策,就在他往来名山胜境、静静思考的时候,决定下来的。这就是止观的境地,假如各位把这种止观的修行,也实践在生活里,对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帮助之大,是不待言的。

  我常常看到一些青年朋友,到佛光山来游玩,身上背着名牌的录音机,播送着热门的摇滚音乐,声音大得震耳欲聋,唯恐别人听不到似的。我心中一想:这些青年,大都来自于都市,来自于烦嚣热闹的地方,每天听着汽车的喇叭声、工厂机器的声音,各种吵杂的噪音,已经够刺耳吵闹了。为什么他们来到寺院佛地,不仅不懂得享受一点宁静,还以尖锐的歌声来扰乱自己呢?一个人如果要以声音来麻醉自己,以外境来染污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完全没有自己内心的世界,没有一点静谧的生活,实在是太可怜了!这种人生未免太悲惨了吧!

  快乐的追求,不一定在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在感官的享受。内心世界的充实扩大才是更大的快乐。在佛门里,有很多的老和尚,修习止观,眼睛一闭,既不看,也不听,甚至寸粒不进,然而其乐无穷。这就是修持止观所得的法乐,这种住于真理的快乐,是物质的享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修持止观法门有无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a渐次止观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禅门》一书之中,对这个修行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有次第地引导行者,由浅而深,渐次进入禅定观心的阶次。归纳起来可分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学禅定,再向上进入无漏道,脱离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门以行菩萨道,同时不忘更修观法,破除空假两边的执着,而证入实相无为道。

  b不定止观

  这是根据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所讲的《六妙门》一书而修习的。它不分别阶位,有时修顿修渐,有时更前更后,有时修真修俗,互浅互深,或事或理,乃适应众生根器而开出的不定止观法门,但是仍然以数息观为最主要的方法。各位可以请一部单行本来参考学习。

  c圆顿止观

  是《摩诃止观》所开示的修持法门,这个法最初以实相为止观的对象,随着解行用力,而到达始终不二、圆融的境地。不同于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的修法,是智者大师晚年在荆州玉泉寺,所讲说的实践法门,也是大师思想、体验最为成熟的结晶。其修持的次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此中所谓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 ,也就是天台另一种修持方法的四种三昧。

  (2)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是最高极致的圆顿止观,而在此书中所谈到的修大行,就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天台实践论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门。什么叫三昧呢?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以下简单地加以说明:

  第一、常坐三昧,又叫作一行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尊佛的名号,心意集中一处,而观照真如法性。这个法门所观照的对象--所缘境,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所观照的对象不同。慧远大师是以阿弥陀佛圣像为所缘境,而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实践常坐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第二、常行三昧,也是九十日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绕室行走,不能休息。

  我们佛光山有一位法师,曾经二次修持过常行三昧。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是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他入关半个月以后,感觉关房如同冰窖一样,片刻难以安身。我于是建议他:「你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养诸佛菩萨加持你。」后来他说清香一烧,满室芬芳,温暖如春,给了他不少力量。又过了一段日子,觉得眼耳鼻舌身,好象被堵塞起来一样,又好象有铁锤在撞打着他,非常难受。他每天不要吃饭,只吃一碗米汤。本来修持常行三昧是可以吃饭的,但是他不想吃,因为饮食少,能减低他的欲望。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三小时,每一天走三次。走得太辛苦了,双手可以扶着从天花板垂下来的绳套,稍事休息。一个月以后,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时,一天仍然走三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之中都在奋力地行走,这样实践了二个月。这种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据《般舟三昧经》的修持方法。历代高僧大德,因为修持这种三昧而有成就的,不胜枚举。譬如慧远大师就是依据《般舟三昧经》而成立庐山莲社,净土宗第三祖的承远大师,也是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高僧。如果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时候,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

  第三的半行半坐三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三昧,都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为一期,人数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较适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门。

  除了三种止观、四种三昧之外,天台宗另外还有一些修学的方法,譬如五悔法--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修行过程。这种法门普遍于其它的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见解的不同--五个层次的前后稍有差异而已。还有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预备工作,即是修习观心门的方便入门。还有十乘观法,这是摩诃止观的中心思想,依此观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观的修持,是修持止观快捷方式中的快捷方式。

  上面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除此之外,另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典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其中有人甚至一字一拜,非常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妙法莲华经》。而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却只持诵经名,如同称念佛号一样,不断的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有名的日莲宗。

  受持《妙法莲华经》而得到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慧思大师,年轻时,经常一个人在空冢间,诵读《法华经》,由于不明义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对经卷顶礼不休。后来梦见普贤大士,乘白象来为他摩顶,因此智能大开,以前不懂的经文含意,顿然能解。隋朝慧威禅师,一心念诵《法华经》,能通鸟语。有人因为诵《法华经》而降伏邪魔、吓跑恶鬼;也有人因为念诵《法华经》而使自己父母超升天道。因此各位即使不能实践天台的止观禅定,称诵法华经文,也能够受益匪浅。

  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而创出的宗派。当初佛陀在灵鹫山上,开演法华妙义的时候,有百万人天前往听讲,史上称之为灵山胜会。十几年前,我到印度,无论如何也想到灵山去凭忆当时的胜会情况。记得我到了灵山上,礼拜在佛陀说法的座前,回想当初佛陀说法,百万人天聆听妙法的盛况,再返观今日末法时代,佛教衰微,不禁悲从中来,感慨系之!我围绕着佛陀莲座久久不忍离去。

  我对佛法具有无比的信心,就是从朝拜佛陀的圣地,从念佛拜佛,从平日布施利人的修持,从布教弘法的生活中长养起来的。我从小被打、挨骂、受到种种的委屈困苦,有时几天不曾进食,有时数年不得一衣,但是这许多苦难,训练我更坚强地来承担起一切,主要是佛陀的慈悲,给了我无比的力量。我希望各位也能从八宗之中,参透一些佛法的消息,在佛法中找到一份力量。

  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人中途退席。因为大乘圆教的道理太高深、奥妙了,有些小乘根性的人无法接受,因此离席而去。三天来,我在这里讲说大乘八宗,而你们大家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看起来各位比佛陀在世时的听众,更具有福德因缘。三天中,我本计划将八大宗派的修持方法,一一作个比较,介绍给各位。由于时间的限制,只好割爱。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和各位结缘。

  几天来非常感谢各位拨空来参加此次的演讲法会,我相信龙天护法一定知道各位的莅临,并且也一定会尊敬你们、保护你们。最后,我再度虔诚地祈求佛陀慈悲,加被各位身心愉快,万事如意!谢谢各位,再见!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