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繁忙,那裏有時間去欣賞風景,主要是到那個地方靜一靜,對國家大事,做慎重的考慮。據說好多重要的決策,就在他往來名山勝境、靜靜思考的時候,決定下來的。這就是止觀的境地,假如各位把這種止觀的修行,也實踐在生活裏,對于你的事業、你的生活,幫助之大,是不待言的。
我常常看到一些青年朋友,到佛光山來遊玩,身上背著名牌的錄音機,播送著熱門的搖滾音樂,聲音大得震耳欲聾,唯恐別人聽不到似的。我心中一想:這些青年,大都來自于都市,來自于煩囂熱鬧的地方,每天聽著汽車的喇叭聲、工廠機器的聲音,各種吵雜的噪音,已經夠刺耳吵鬧了。爲什麼他們來到寺院佛地,不僅不懂得享受一點甯靜,還以尖銳的歌聲來擾亂自己呢?一個人如果要以聲音來麻醉自己,以外境來染汙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完全沒有自己內心的世界,沒有一點靜谧的生活,實在是太可憐了!這種人生未免太悲慘了吧!
快樂的追求,不一定在于色、聲、香、味、觸等外在感官的享受。內心世界的充實擴大才是更大的快樂。在佛門裏,有很多的老和尚,修習止觀,眼睛一閉,既不看,也不聽,甚至寸粒不進,然而其樂無窮。這就是修持止觀所得的法樂,這種住于真理的快樂,是物質的享受所無法望其項背的。
修持止觀法門有無限的妙用,其方法有叁:
a漸次止觀
在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次第禅門》一書之中,對這個修行方法,有詳細的記載,有次第地引導行者,由淺而深,漸次進入禅定觀心的階次。歸納起來可分爲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學禅定,再向上進入無漏道,脫離叁界生死,又修慈悲門以行菩薩道,同時不忘更修觀法,破除空假兩邊的執著,而證入實相無爲道。
b不定止觀
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講的《六妙門》一書而修習的。它不分別階位,有時修頓修漸,有時更前更後,有時修真修俗,互淺互深,或事或理,乃適應衆生根器而開出的不定止觀法門,但是仍然以數息觀爲最主要的方法。各位可以請一部單行本來參考學習。
c圓頓止觀
是《摩诃止觀》所開示的修持法門,這個法最初以實相爲止觀的對象,隨著解行用力,而到達始終不二、圓融的境地。不同于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的修法,是智者大師晚年在荊州玉泉寺,所講說的實踐法門,也是大師思想、體驗最爲成熟的結晶。其修持的次第爲: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此中所謂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學叁昧 ,也就是天臺另一種修持方法的四種叁昧。
(2)四種叁昧
《摩诃止觀》所教示的法門是最高極致的圓頓止觀,而在此書中所談到的修大行,就指常坐叁昧、常行叁昧、半行半坐叁昧和非行非坐叁昧等四種叁昧。這四種叁昧是天臺實踐論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門。什麼叫叁昧呢?叁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于一處而不妄動。以下簡單地加以說明:
第一、常坐叁昧,又叫作一行叁昧。以九十天爲一期,專心一意坐禅,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這個法門所觀照的對象--所緣境,與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觀照的對象不同。慧遠大師是以阿彌陀佛聖像爲所緣境,而常坐叁昧是以真如法性爲所緣境。實踐常坐叁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
第二、常行叁昧,也是九十日爲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我們佛光山有一位法師,曾經二次修持過常行叁昧。修行的過程當中,真是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他入關半個月以後,感覺關房如同冰窖一樣,片刻難以安身。我于是建議他:「你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養諸佛菩薩加持你。」後來他說清香一燒,滿室芬芳,溫暖如春,給了他不少力量。又過了一段日子,覺得眼耳鼻舌身,好象被堵塞起來一樣,又好象有鐵錘在撞打著他,非常難受。他每天不要吃飯,只吃一碗米湯。本來修持常行叁昧是可以吃飯的,但是他不想吃,因爲飲食少,能減低他的欲望。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叁小時,每一天走叁次。走得太辛苦了,雙手可以扶著從天花板垂下來的繩套,稍事休息。一個月以後,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時,一天仍然走叁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都在奮力地行走,這樣實踐了二個月。這種叁昧,又叫般舟叁昧,是根據《般舟叁昧經》的修持方法。曆代高僧大德,因爲修持這種叁昧而有成就的,不勝枚舉。譬如慧遠大師就是依據《般舟叁昧經》而成立廬山蓮社,淨土宗第叁祖的承遠大師,也是修持這種叁昧有成就的高僧。如果修持這種叁昧有成就的時候,在禅定之中,能夠看見十方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叁昧。
第叁的半行半坐叁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叁昧,都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爲一期,人數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較適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門。
除了叁種止觀、四種叁昧之外,天臺宗另外還有一些修學的方法,譬如五悔法--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修行過程。這種法門普遍于其它的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見解的不同--五個層次的前後稍有差異而已。還有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預備工作,即是修習觀心門的方便入門。還有十乘觀法,這是摩诃止觀的中心思想,依此觀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觀的修持,是修持止觀快捷方式中的快捷方式。
上面所介紹的天臺宗實踐法門,大多以修持禅定爲中心。除此之外,另外有一種受持法華經典的法門,或者誦念經文,或者禮拜經文,其中有人甚至一字一拜,非常虔誠;或者刻寫經文。在稱念經文的方法之中,中國佛教方面,大部分禮誦整部《妙法蓮華經》。而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卻只持誦經名,如同稱念佛號一樣,不斷的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就是有名的日蓮宗。
受持《妙法蓮華經》而得到感應的事迹很多,例如慧思大師,年輕時,經常一個人在空冢間,誦讀《法華經》,由于不明義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對經卷頂禮不休。後來夢見普賢大士,乘白象來爲他摩頂,因此智能大開,以前不懂的經文含意,頓然能解。隋朝慧威禅師,一心念誦《法華經》,能通鳥語。有人因爲誦《法華經》而降伏邪魔、嚇跑惡鬼;也有人因爲念誦《法華經》而使自己父母超升天道。因此各位即使不能實踐天臺的止觀禅定,稱誦法華經文,也能夠受益匪淺。
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爲主要依據而創出的宗派。當初佛陀在靈鹫山上,開演法華妙義的時候,有百萬人天前往聽講,史上稱之爲靈山勝會。十幾年前,我到印度,無論如何也想到靈山去憑憶當時的勝會情況。記得我到了靈山上,禮拜在佛陀說法的座前,回想當初佛陀說法,百萬人天聆聽妙法的盛況,再返觀今日末法時代,佛教衰微,不禁悲從中來,感慨系之!我圍繞著佛陀蓮座久久不忍離去。
我對佛法具有無比的信心,就是從朝拜佛陀的聖地,從念佛拜佛,從平日布施利人的修持,從布教弘法的生活中長養起來的。我從小被打、挨罵、受到種種的委屈困苦,有時幾天不曾進食,有時數年不得一衣,但是這許多苦難,訓練我更堅強地來承擔起一切,主要是佛陀的慈悲,給了我無比的力量。我希望各位也能從八宗之中,參透一些佛法的消息,在佛法中找到一份力量。
佛陀講《法華經》的時候,有五千人中途退席。因爲大乘圓教的道理太高深、奧妙了,有些小乘根性的人無法接受,因此離席而去。叁天來,我在這裏講說大乘八宗,而你們大家卻沒有一個人離開,看起來各位比佛陀在世時的聽衆,更具有福德因緣。叁天中,我本計劃將八大宗派的修持方法,一一作個比較,介紹給各位。由于時間的限製,只好割愛。希望將來有機會,再和各位結緣。
幾天來非常感謝各位撥空來參加此次的演講法會,我相信龍天護法一定知道各位的莅臨,並且也一定會尊敬你們、保護你們。最後,我再度虔誠地祈求佛陀慈悲,加被各位身心愉快,萬事如意!謝謝各位,再見!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