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六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
(弟子心定記)
五.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識宗的祖師 (二)唯識宗的要義
(叁)唯識宗的修行方法 (四)唯識宗修行的次第
六.叁論宗的修持方法
(一)叁論宗的祖師 (二)叁論宗的要義 (叁)如何修學空觀
七.淨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門的殊勝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叁)修持淨土應有的觀念
八.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一)教觀雙美 (二)思想理論 (叁)修持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非常感謝大家撥空來參加此次的佛學講座。今天是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六日,也是我們叁天佛學講座圓滿的一天。幾天來,各位這麼熱心地來護持此次的活動,如此誠心地來承受佛光的庇照,我謹以無限的誠意爲各位祝福。
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仍然是:「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前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大乘八宗的華嚴宗、密宗、律宗、禅宗等宗派的修持方法,今天繼續把唯識宗、叁論宗、淨土宗、天臺宗的修行法門,概略地介紹給各位,以爲參考。我第一個要向各位說明的是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五、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識宗的祖師
(1)玄奘大師
家戶喻曉的唐朝叁藏大師玄奘,公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陳留。自幼出家,遍學涅槃、毗昙、攝論、成實、俱舍等諸經論。由于當時諸家對佛教經典的解釋不一,衆說紛纭,大師于是發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識學的原典。
唐貞觀叁年,大師只身渡過八百裏的流沙,曆經重重的艱難困苦,冒著生命的危險,到印度那蘭陀親近當時唯識學的泰鬥戒賢,學習瑜伽、顯揚、婆沙等諸論,深究護法唯識學的奧義。貞觀十九年,大師攜帶大小二乘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長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爲唯識宗的寶典,如《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大師回到長安之後,二十多年間,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從事譯經的工作,一共譯有七十六部一千叁百四十七卷的經典,爲中國佛教譯經史上大放異彩,奠定了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基礎。
玄奘大師將要束裝回國的前夕,在印度曾將自己所建立的唯識要義,挂于門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說:「如果有人能夠把我所立的唯識宗的論說駁倒的話,我玄奘願以生命向他禮謝。」當時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反駁他的立論,大師學養之深可見一斑。大師因此聲名遠播,全印度數十國的國王,聯合請他開講唯識教義,極盡盛況。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去求學的留學生,並且是在國際舞臺上,第一位爲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人。玄奘大師的貢獻,不僅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至钜、功不可沒的高僧。
(2)窺基大師
玄奘大師在傳播唯識教義的時候,深深覺得:尋找一位傳人,以推展唯識宗的弘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一個人必須是上根、有智能的人,才能擔當重任。這樣的俊才要到那裏去尋覓呢?大師後來看中尉遲公的兒子,便要求尉遲公答應兒子出家。正當年少氣盛的青年,聽說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說:
「笑話!我怎麼會出家呢?」玄奘大師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說: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隨我出家,我就把唯識宗的教理傳授給你。」
青年一聽,鼎鼎有名的唯識學高僧玄奘大師,要將唯識思想傳授給他,于是動了心,但仍然趾高氣揚地說: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叁個條件,你能答應嗎?」
「有條件就好商量,請你開出你的條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美酒,任我飲用;第二、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載滿美女,陪侍著我;第叁、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書籍,隨我覽閱。」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師聽了,不但沒有失望,並且滿口答應說:「所有的條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車的書籍,懂得求上進,很好!」大師的本意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因此收他爲弟子,這就是後來創立法相宗,恢弘唯識哲學的窺基大師。
這麼一個不守戒律、違反戒律的青年,進入了佛門,佛門的弟子當然會很反感。但是連謹守戒律、創立律宗的祖師--南山道宣,也非常擁護窺基大師。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對道宣律師說:「師父!爲什麼你老是看重窺基這個不守清規的佛門敗類?」道宣律師說:「沒有關系,他只是世間的習氣還沒有完全斷除,有朝一日,他將會成爲佛門的法器龍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預料,後來傳播玄奘大師的法相要義,闡揚唯識思想的人,正是窺基大師。唯識宗又稱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窺基大師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師,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可見大師在唯識學上地位之重要。
從窺基大師的例子,返觀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點過失缺點,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圍攻、打擊,使他們在佛教裏沒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離去,佛教因此而損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師、道宣律師,這樣慈悲寬宏、方便攝受,因此能造就曠世的奇才,無怪乎唐朝的時候,佛教人才輩出,顯現出一片光明燦爛的盛況,爲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
(二)唯識宗的要義
(1)萬法唯識所變
唯識宗,或許一般人會以爲它是唯心論,實際上唯心論和唯識宗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唯心論,只涉及到唯識哲學的第六意識,而佛教所說的識,不但第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等非常微細的心識活動。
所謂「識」,即認識、分別、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的眼睛具有認識形相的能力,能夠了別紅黃藍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圓等形狀。我們的耳朵,能認識聲音的高亢低沈、尖銳柔和;這是西洋的交響曲、那是中國的國樂;那一種音樂是我喜愛的,這一種曲調是我厭惡的。我們的鼻子可以認識香臭潔穢;我們的舌頭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們的身體可以感觸到舒服、柔軟、堅硬、冷暖等各種感覺。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了別識,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並且這五塵必須是現起存在的,才能産生認識作用,在唯識學上,稱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爲前五識。
一般人講第六感,佛教並不使用這個名詞。唯識宗有所謂的第六意識,它與前五識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爲法、無爲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甚至龜毛兔角,第六意識都可以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象分別,所以它的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可以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可以單獨現起,因此稱爲獨頭意識,例如幻想過去、現在、未來的獨散意識;做夢時可以飛天跨海的夢中意識;或打坐參禅時,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識的定中意識。
第七意識,又稱末那識,是比第六意識更細微的心識。在一般的西洋哲學、科學、醫學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識,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識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識有間斷性。它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因爲它常常執著第八意識爲我,因而産生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四大根本煩惱,對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著,引發許許多多貪瞋癡的行爲,造諸惡業,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脫。
第八意識,稱爲阿賴耶識,爲一切諸法所依。所謂萬法唯識,就是靠這個識無始以來所含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它含有清淨的種子,也含有雜染的種子,由于第七末那識不斷的妄執,引發第八意識中的雜染種子現行,更由此雜染的種子現行回熏成爲新的種子,而造作新的行爲。世間的一切,因此而層層不斷地變現展開。如果能夠認識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變,了解一切萬法都是不實在,因而斷除妄執,就可以了生脫死,回歸涅槃清淨之體。
佛教講唯識,和共産主義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樣,是互相沖突的。共産主義的唯物論,把人也看成物質,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加以利用;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就廢棄不要了,完全泯滅人性的尊嚴。
唯識思想認爲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靈活動,都是我們各人的唯識所變現,于是乃産生各種千差萬別的現象。
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心識的虛妄分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能如實地了悟世界的實象,不爲紛亂動蕩、光怪陸離的現象界所迷惑。
(2)唯識所變的舉證
關于唯識所變的道理,最容易察覺的就是吾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至于現生的果報體是否也是唯識所變的呢?我舉圓瑛法師過去的遭遇向各位說明。有一次圓瑛法師在北平講經,講經的途中休息十分鍾,有個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佛教講唯識、講唯心,我是講科學的,一切要拿出證據來,你說一切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在請你從心識裏變出一匹馬來。」
圓瑛法師一時無法作答,就說:「現在講經的時間到了,請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這天夜裏,圓瑛法師百般思索著這個問題,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要如何才能變出一匹馬來呢?眼看東方已經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課了,聽到大殿傳來陣陣的鍾聲、罄聲,突然福至心靈:「啊!有了!」趕快叫侍者拿牌來。原來曆史上有名的畫家趙子昂,有一次爲了畫一匹馬,全神貫注揣摩馬的神態。由于專心過度,一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元神出竅,變成一匹駿逸的白馬,同床的太太一看,嚇晖了過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趙子昂畫馬變馬的美談。圓瑛法師回想起這則故事,就在牌子上寫著:「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說世上的一切變化究竟是唯心的呢?還是唯物的呢?
圓瑛法師寫好了以後,吩咐侍者將牌子拿出去挂起來。侍者一看師父終于解開了難題,一面很歡喜,不過嘴裏卻喃…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