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喃地嘀咕道:「好僥幸啊!幸好人家問的是變馬,假如對方問的是變牛的話,我想師父大概就變不出來了。」圓瑛法師一聽,叫住侍者說:「站住,把牌子拿過來。」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幾句:「畫馬變馬,如其畫牛,焉不變牛?」人的心識想的是什麼東西,就會變成那一樣東西,心識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識的作用

  唯識的心識,力量很大,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起來夢遊,又能自己回去睡覺。一般人稱爲下意識,其實這是第六識中獨頭意識的夢中意識,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動的意識。眼耳鼻舌身雖然睡覺不活動了,但是意識能夠單獨活動,上山下海,毫無阻礙。並且仿佛真實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是在夢中。

  由于意識染著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種不同的業因,感受各種不同的果報,也因此而有嗜好、興趣、習慣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魚蝦就說:「唉呀!那些小魚小蝦好航髒啊!小小的身軀裏,卻藏著大便小便、五髒六腑等穢物。」但是對一個饕餮成性的人來說,卻把它視爲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糞便是汙穢不堪的東西,可是狗子的鼻識,由于業力所感,連人自己都嫌臭嫌髒的大便,卻把它當做珍馐美味,飽餐不已。心識覺得是美味的東西,縱然是汙穢難以入口的糞屎,也會變成山珍海味;心識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淨的極樂淨土,也會變成刀山劍海。心識牽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證一二。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大師之一的鸠摩羅什,翻譯過不少的大乘經典,譬如《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深爲一般人所誦念受持。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遊玩,看到一個像頂帽子的大罄,一時興起,就拿起銅鑄的大罄子,戴在頭上。由于他沒有分別心,只想到這是頂帽子,千鈞重的銅罄,在他的心意識裏,沒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輕易地戴在頭上,一點也不覺得重。他的母親,一看就說:「胡鬧!那是銅的罄子,怎麼可以當帽子戴呢?」鸠摩羅什一聽是銅製的,意識有銅的觀念,馬上感到泰山壓頂般,沈重地擡不起頭來。

  宇宙的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識藏裏的變現就不一樣了。心情愉快的時候,天上一輪皎月,真是詩情畫意!行竊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討厭,反而怪月兒不作美,破壞他的好事。假如一個是你心愛的對象,會覺得她比西施還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歡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樣一個人,有了愛意,就覺得對方美如天仙;沒有愛意,甚至由愛生恨時,覺得對方奇醜無比;既無愛意,也無恨意,覺得對方只不過是個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罷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識的分別作用,而有美醜、好壞、優劣的種種差別。如果我們善于調伏自己的心識的話,再痛苦的事,也能逆來順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兩腿酸麻,沒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們心甘情願,一切也就不以爲忤了,因此如何轉妄識爲智能,是解脫的重要途徑。

  (叁)唯識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識宗的修持方法,修持應具備一些什麼態度,簡單地說明一下。

  我們如果想悟入唯識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萬有,皆由吾人的心識所變現的真理,應該具備四種力:

  (1)因力

  什麼叫因力呢?凡事必須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産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識的果位,先要培養修觀唯識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來說,要多聞熏習,就是要常常聽聞佛法的意思,種下好的因緣種子。

  (2)善友力

  所謂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學佛法,親近一位善知識,是很重要的。對于善知識,應該要虛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導。善知識的熏陶,能使我們增加求道的信心與力量,修學上能夠走向正確的方向,以進入唯識的境界。

  (3)著意力

  所謂著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見解,對佛堅信不移,永不退轉。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學思想,不能只從字面上去加以解釋,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了解。學佛的人,應該對佛法要深一層地去認識,肯定它的立論,而不輕易改變對佛法的信心。這種由思想而産生信仰,由信仰而引發力量的過程,就叫著意力。有了著意力之後,任憑別人批評毀謗,仍能屹立不搖,毫不轉移。譬如有人批評我們說:「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們扪心一問:迷信也很好,比什麼都不信好多了。能夠正信,當然最好,不能正信時,至少還有信仰,連迷信都沒有的人,是空無所有,最爲貧乏。

  其實所謂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講條件,不加辨別而信仰宗教的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誠的禮拜著。雖然他們不懂高深的哲理,他們的信仰被批評爲迷信,但是他們的信心好純潔!好高尚!

  我們對于維護世間的公理、社會的正義,也要有毫無條件的道德勇氣。當我們一切抱持著「我不爲什麼」時,就能擇善固執,勇于爲真理犧牲。假如心中存著條件,面對犧牲時,就會想:「我爲什麼要這麼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嶽飛曾說:「假如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謂不要錢、不怕死,就是一種爲維護真理而執著不放的迷信。講到這裏,各位也許會以爲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爲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有時不妨拋開條件,爲社會奉獻一點力量。況且迷信不見得是壞事,如果對真理能産生迷信,何嘗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對自己所信仰的立論確信不變之外,並且要時時守護住它,經常思維,才能逐漸與身心相應。同時,要能擔當,擔當起宏法的責任,擔當起救護群倫的責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攝六度的菩薩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識宗修行的次第 

  唯識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識論》裏,分有五個階位,在這裏只能作很簡單的介紹:

  1.資糧位:就是菩薩發堅固菩提心,欲求無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攝、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等種種福德、智能,以作爲成就佛果的資糧,也就是修學世間有漏的福德因緣,諸如修橋鋪路、冬令救濟,響應仁愛計劃、小康計劃等等善行,抱著一種人饑已饑、人溺已溺的精神,廣植福德,積集資糧。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經具備了福德資糧,進入到菩薩十回向滿心,需要再進一步邁向菩薩十地的第一極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廠趕製産品,必須連夜加班,一氣呵成;又好比打鐵必須趁熱,加緊工夫,煉鐵成鋼。

  3.通達位:到此階位已能體會唯識真性,通達真如,可以說見道了,一般說的分證法身菩薩,就是指這個階位。

  4.修習位:這一個階位就是修道位,從通達位進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證悟唯識理,此一階段要經過十地位,修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

  5.究竟位:菩薩修至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斷二障種子,證二空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達到究竟解脫。

  以上我們對唯識作了簡略地介紹,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認識「識」。「識」是什麼?識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們的身體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爛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卻不滅亡,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這一個心識,是流轉生死六道輪回的本體,有時候轉世成人,有時候出生爲牛。盡管形象不一樣,但是心識只有一個,沒有不同。因此如果我們來生希望出生做什麼,今世就必須將我們的心識著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來生就有希望投胎爲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樂,則必須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舉出一些方法,以供給大家參考,其實修學唯識最終的目標就是轉識成智。「識」,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們的光明。佛教說轉八識成四智,即第一、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第二、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第叁、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第四、轉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是修學唯識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識學實在太專門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學習,依《成唯識論》所記載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討深入,就能轉凡夫爲聖人了。

  六、叁論宗的修持方法 

  (一)叁論宗的祖師 

  叁論宗是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以及提婆菩薩的《百論》爲依據而成立的宗派。這叁部論典都是鸠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因此中國的叁論宗,應以鸠摩羅什大師爲初祖。羅什之後,有僧肇法師等人弘揚般若思想,至第六祖爲嘉祥吉藏大師,由于大師對叁論宗的弘揚最爲用力,集叁論宗之大成,所以也有人尊奉嘉祥吉藏大師爲叁論宗的祖師。

  大師七歲就跟隨法朗法師出家,當時適逢隋朝末年,政局動亂不安,因此避亂到越州嘉祥寺,講經說法,著作論疏,世人因此尊稱他爲嘉祥大師。他一生中講解叁論一百多次,講《法華經》叁十多次,其它如《般若經》、《大智度論》、《維摩經》、《華嚴經》等,都曾大力宣揚,著作有四十多種,不下一百余卷,被譽爲文海。

  (二)叁論宗的要義 

  (1)空不礙有

  叁論宗的立論,是破邪顯正,以緣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執。叁論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現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說空,而是在萬法常體上,觀察其無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沒有辦法爲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也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一般人的觀念裏,有和空是互相對待的,有的不是空,空的不是有;依叁論宗所講的空義,我們所說的有,不是真有,我們所說的空,也不是真空,根據叁論宗的論說,空才能有,不空就沒有,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所以成就有的要因。

  a有依空立

  「有」,世界上的萬有究竟安住在那裏…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