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敬心,稱念佛陀您,頂禮佛陀您……唯願在您無量光明照耀下,一切衆生早日得度。我們要以如此虔誠恭敬的心,摯誠懇切地稱念佛號,頂禮聖像,可以加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所謂「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一點也不錯。一提到拜佛,有人就說:「唉呀!我們尊貴的頭,怎麼可以叩到地下去呢?」其實,這是不了解拜佛有消除貢高我慢、消除災障的種種微妙功德,對于拜佛,我個人有不可思議的體驗。

  我十五歲那一年受戒燒戒疤,當時由于年紀小,而戒疤又燒得特別大,因此把頭蓋骨燒得凹了下去,破壞了腦神經,喪失了記憶力。那時還在佛教學院念書,院方功課逼得緊,由于沒有記憶力,一課國文念了幾百遍,背了第一句,到背第二句時就忘了,幾乎到了過目即忘的地步,因此常常挨打受罰。記得有一位老師打我的時候,一面打,一面還笑著說:「你這個笨瓜啊,這篇文章這麼簡單,怎麼不會背呢?你應該拜拜觀世音菩薩求智能啊!」我這一聽,不但不難過,反而像見到光明一樣。心想:「我以爲這一輩子已經沒有希望了,原來拜觀世音菩薩就能開智能,從今天起,我要勤奮拜佛,從此我就禮拜觀世音菩薩。」

  由于叢林的團體生活規律嚴格,不能有私人活動,連拜佛都不自由。我總是等到夜深人靜,大家都入睡了,才偷偷起床,到殿堂禮拜菩薩。深山古剎裏,大地靜悄悄地,只有一盞昏黃的油燈,陪伴著孤茕、瘦小的影子。我拜倒在菩薩座前,口中念著:「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能,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有人說禮拜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爲你摩頂,賜給你聰明,這種感應我沒有經驗到,不過,大概一個半月以後,不可思議地腦筋突然變得靈巧起來,無論什麼書,已教過,甚至沒教過,不管原文或批注,只要一過目,就倒背如流,不會忘記。從此以後,我不曾再被罰跪挨打過,連續許多年在佛教學院裏,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

  俗語說:「精誠所至,無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抱著摯誠心,專心一意地禮拜,自然會有感應。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們念佛,應該誠誠懇懇的稱念禮拜。

  拜佛是在佛堂,假如禮拜大德則有一定的規矩。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到處磕頭,見人就拜,這是不如法的。一般來說,齋堂、飯廳、走廊、客堂、會議室、車裏、走路的時候,都不可磕頭禮拜,如果想禮拜師父、大德,應該到佛像的前面,這是禮拜應有的規定。

  (叁)修持淨土應有的觀念 

  修持淨土法門的行人,應該具備的觀念,就是發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心,來稱念佛號,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修持淨土法門應該具備叁心:一、至誠心。是爲了生死而求生彼國,不是爲求名聞利養而現精進相的心。二、深心。對阿彌陀佛因地所攝受一切衆生的四十八大願,毫不懷疑,抱著盤石不轉移的信心,專心一意地稱念佛的聖號,以仗著佛力的加被護持而往生極樂。叁、回向發願心。從自利方面說,將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能、功德資糧,全部發願回向往生西方;從利他方面說,則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願所有的有情衆生都能往生極樂淨土。

  希望喜歡修持淨土、提倡淨土法門的大家,平時能夠培養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以堅固求生淨土的信念,加速得到念佛的受用。修持淨土法門不一定要到寺院裏來,在家庭裏也可以修行,不過到寺院參加念佛法會,借著大衆共修的力量,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依個人的方便,來修持這最爲方便的淨土法門。

  八、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最初講《華嚴經》,最後講《法華經》,現在我就介紹法華的天臺宗,作爲這次演講法會的結束。

  開創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二十二歲時,前往光州大蘇山,親近慧思禅師,苦練精修法華叁昧。有一天,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的諸佛同贊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的經文時,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師贊歎說:「非汝勿證,非我莫識……」,師徒相許之情,溢于言表。證得法華叁昧以後,得無礙辯才,講解佛法妙義,口若懸河。智者大師將《法華經》講說給大衆了解時,僅僅一個「妙」字,就解說了叁個月,將佛法的大意完全發揮在這一個妙字之中,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談妙」。

  智者大師感到聞法的人多,而證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無法久傳于世。叁十八歲的時候,進入天臺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實的中道,從法華叁昧的禅定工夫至止觀雙修的境界。大師證悟以後,前往金陵,于光宅寺講《法華文句》,創建玉泉寺,著作《法華玄義》、《摩诃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了天臺教學的體系,世上稱此叁書爲天臺叁大部。由于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爲依據,而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爲法華宗;而法華思想經大師的闡揚,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地點,也是他晚年圓寂的天臺山爲名,稱此宗派爲天臺宗。而世人則尊稱他爲天臺大師。

  (一)教觀雙美 

  所謂教觀雙美,教指教理,觀是修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兼備,解行並重的意思。這句話是天臺宗引以爲自豪,勝于諸宗派的話。從天臺宗的立場來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識宗、叁論宗、華嚴宗等,偏重理論,屬于教相門,而禅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則注重修行,爲觀心門。此叁者皆有所偏廢,只有法華天臺宗又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門和觀心門兩者兼備,最爲圓融,因此自稱爲教觀雙美。

  綜觀天臺宗的「教觀雙美」的思想,在教義、理論方面,乃將法界的實相、衆生的法性,攝入整個組織體系,而發展成一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譬如有名的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爲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是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叁昧,並融和在天臺山修頭陀時的妙悟,而開顯出止觀法門的修道體系。如一念叁千、一境叁谛,即爲觀心門。而教相門和觀心門,好象鳥的雙翅,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實際而言,天臺宗的教學特色,確實是值得贊美。譬如天臺叁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其主重玄義及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成爲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貫穿經意,講經說教的最好規範。觀心門方面,如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不只是天臺家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禅定、智能的聖典,就是小部方面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禅修必備的良書,因此天臺宗,不論在教理方面、觀心方面,確實都已具足了完備的教學體系。

  (二)思想理論

  天臺教學的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奧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爲叁谛圓融;從森羅的現象來認識諸法者,爲一念叁千。而本體與現象,即叁谛圓融與一念叁千互相圓融無礙,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臺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爲實相論。

  所謂叁谛圓融,諸法皆具有空、假、中等叁個真理。空谛即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假谛即無自性的諸法乃因緣假合而成;中谛是諸法的本體超越空、假等對待的絕對實相。此叁谛非個別單獨存在,每一谛中具有其它二谛,圓融相關,因此稱爲叁谛圓融。

  一念叁千是說我們心中的一個念頭,具足叁千大千世界的諸法。根據《華嚴經》的說法,宇宙間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見十法界,故爲百界。根據《法華經》的記載,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論》的叁世間,形成他自己獨特的一念叁千的教學。關于十如是、叁世間等名相,佛教辭典有詳細的記載,不一一加以介紹,我們只對一念叁千的道理稍加說明。

  各位也許會懷疑地問:「我們的心,真的具有叁千大千世界嗎?」當你看到別人有困難,生起憐憫心,幫助他解除危難,這時就和佛菩薩一樣,以慈悲心來救渡衆生苦。當你春風得意,心平氣和,覺得世間上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動,起了貪愛心,這就是餓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憤怒填膺,生起瞋恨,這就是地獄的心。有時和家裏的人嘔氣,絕食抗議,結果餓壞了身體,沒有力氣做事,這就和畜生一樣愚癡,沒有智能。在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之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餓鬼,時而畜生,輪轉不停,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緊緊地束縛著。今後我們必須努力的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拔出于叁途的痛苦而入于佛菩薩的法界之中。

  (叁)修持方法 

  (1)叁種止觀

  天臺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叁種止觀,什麼叫止觀呢?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能。觀是觀想、貫穿的意思。即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止即要止息一切諸法妄念,爲靜態、消極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門。觀即要觀想緣境、觀想光明,爲動態、積極性地再用功,爲智能門。此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爲求道者修禅發慧之要門。

  講到這個法門,我個人以爲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觀法門,對你們的生活、事業,一定會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裏,每一天,我們應該給自己幾分鍾的時間,安靜下來,去檢討一天的所作所爲。一個星期之中,能有一天,半天獨處的機會,讓身心安靜下來,對工作做一整盤的計劃。一個月,乃至一年之間,能夠撥出幾天的工夫來實踐止觀法門,使我們的人生更上軌道。

  假如我們要做一件很複雜、很辛苦的事情,十分鍾之前,把眼睛閉起來,靜坐一下,修學止觀,馬上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總統 蔣公在生之日,經常到名山大川,風光明媚的地方。他政務…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