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提要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提要

  王雷泉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叁十冊,近代歐陽漸著。收錄作者晚年手訂二十六種著作,支那內學院蜀院于一九四二年印行。通行本有金陵刻經處木刻本。

   歐陽漸在《談內學研究》中,規定內學(即佛學)有叁義:一、無漏爲內,有漏爲外;二、現證爲內,推度爲外;叁、究竟爲內,不究竟爲外。外學,此指儒學。歐陽漸于深通程朱陸王之學後研究佛學,然後以佛攝儒,闡孔佛之同歸,本內外之兩明,故將一生著述編定爲“內外學”。然儒佛兩家學說雖有相似處,但就實踐是否趨向人生究竟而論:孔行而無果,佛則是行即是果。對自己生平治學,主張:一、不可以以凡夫思想爲基礎,而必以等流無漏爲基;二、不可主觀而必客觀;叁、不可宥于世間見,而必超于不思議;四、不可以以結論處置懷疑,而必以學問思辨解決懷疑(《孔佛概論之概論》)。

  歐陽漸備嘗人世淒苦而棲心佛學,故將學問與生命體驗和醫民救國結爲一體,“悲而後有學,憤而後有學。”(《內學雜著·內學序》)書中充溢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悲涼之感,而又從字裏行間洋溢著不媚時俗、窮未來際的豪邁情懷。全書分裝叁函。

  甲函收九冊:

   冊一爲《內院院訓釋》。一九二六年,歐陽漸爲支那內學院作爲居士道場而立“師、悲、教、戒”四字院訓,“師、悲”著重對于人群社會的責任,“教、戒”強調學佛的理論與實踐。自次年始,陸續爲院訓作《釋師》、《釋悲》、《釋教》,規劃辦學理念和治學方向。認爲佛法爲一切教育之極,教育首在于確立師道,“師體曰慧,所謂知見;師道曰悲,所謂爲人之學,充人之量。”在《釋師·辟謬五》中,列舉經證,駁斥唯許聲聞爲僧、居士非僧類、居士全俗、居士非福田、在家無師範、白衣不當說法、在家不可閱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學、比丘絕對不禮拜、比丘不可與居士敘次等十條爲謬,而倡居士堪以住持正法之說。《釋教》作于蜀院時期,形成成熟的佛學思想和教學體系,提出“證智無戲論,佛境菩薩行”,以頓境漸行之論,期由言教史實之真,以求觀行實踐之真。並確立毗昙、戒律、瑜伽、唯智(般若)、涅槃五科院學大綱,後由弟子呂澂發展爲五科叁周教學體系。

   冊二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叁卷。本書原文四卷叁萬余言作于一九二八年,以四門概述《大般若經》:一、五周以敘事,取篇幅適中之《大品般若經》,分舍利弗、須菩提、信解、實相、方便等五類般若概述(以上爲卷一至卷叁);二、十義以抉擇;叁、諸經之所系;四、諸家之所明。卷首論《般若經》曰:“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爲具,非以空爲事也。是故空有二義:非義、不義、無義之空,空亦應空;如義、實義、涅槃義之空,空則非空。般若之相無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無上菩提。”一九四一年歐陽漸重訂時,刪削二、叁、四門,收入集中的爲〈五周以敘事第一〉和〈緒言第五〉,並重寫了其中《方便般若》部分。

   冊叁爲《瑜伽師地論敘》二卷,以四門概述《瑜伽師地論》:一、五分以敘事,以〈本地分〉爲本論,其余〈抉擇分〉、〈釋分〉、〈異門分〉、〈事分〉等四分爲釋論而概述全書;二、十要以提綱,說唯識、法相、平等殊勝、相應、依、用、漸、無種姓、異門、依經等十大要義;叁、十支以暢義,凡本論不及處,資于《百法明門論》、《五蘊論》、《攝大乘論》、《雜集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成唯識論》、《莊嚴論》、《顯揚聖教論》而詳闡之;四、十系以廣學,敘述唯識學源流傳承,標舉彌勒、無著、世親、陳那、安慧、護法、戒賢、真谛、玄奘、窺基等十個代表人物。在本文中,明確提出唯識與法相是兩種學派的思想,以十義區別唯識、法相二宗:(一)對治外小心外有境義,建立唯識義;對治初大惡取空義,建立法相義。(二)緣起義建立唯識義;由緣生義建立法相義。(叁)約觀心門建立唯識義;約教相門建立法相義。(四)八識能變,是唯識義;叁性所變,是法相義。(五)約有爲無爲一切法歸于一識,是唯識義;約一識心開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等萬法,是法相義。(六)就識所生法因果相屬、宛若爲一,開爲唯識義;就萬法各稱其位,約爲法相義。(七)了別義,是唯識義;如如義,是法相義。(八)理義,是唯識義;事義,是法相義。(九)流轉真如、實相真如、唯識真如義,是唯識義;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義,是法相義。(十)今論言境獨標五識、身地、意地,是唯識義;古《阿毗達磨》言境多標叁法,是法相義。

   冊四爲《大涅槃經敘》,認爲“諸佛常住無有變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涅槃經》是秘密藏”等叁句話攝盡全經大意,並以法句、法行句、法義句、法用句四句判讀全經二十五品。自第叁〈哀歎品〉至第十七〈一切大衆所問品〉,爲法句所攝;法句者,指在十五品中以叁十四問答反覆討論“常住、佛性、秘密”叁句主旨。自第十八〈現病品〉至第二二〈高貴德王品〉,爲法行句所攝;法行者,指五行(病行、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及所得之效利十德。第二叁〈師子吼菩薩品〉,爲法義句所攝;法義者,指對佛性、涅槃等意義的討論。最後〈迦葉品〉〈憍陳如品〉二品,爲法用句所攝;法用者,指“如來大力無邊,大雄無畏,大智無前。無規可範,無則可循,無險可言,恣肆縱橫,奇哉不可思議,是之謂涅槃用也。”晚年自述治佛學自《瑜伽》而《般若》,至六十歲上完成本敘,知無余涅槃爲佛法唯一宗趣,從此確立一生學問之重心。

   冊五爲《阿毗達磨俱舍論記敘》二卷,以九品敘事、阿毗達磨、五天時學、俱舍稱學不稱宗、舍有部義取經部義、舍經部義取俱舍義、舍余部義取俱舍義、舍俱舍義取大乘義、稱贊世親、略說其余等十事,概述《俱舍論》界、根、世、業、隨眠、賢聖、智、定、無我等九品大意,在學術思想上疏理出通過小乘經部通向大乘唯識學的各要點。

   冊六爲《藏要·經敘》。自一九二七年起,歐陽漸即組織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經中選擇要典,校勘文字,編輯一套精要的佛經叢書《藏要》。原計劃將菩薩藏、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爲六輯,然後以此爲基礎徹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較可靠的定本。實際上編成叁輯,其中,一輯收經十一種,律叁種,論十一種;二輯收經八種,律六種,論十叁種;叁輯收經十種,律二種,論十種。本冊收錄歐陽漸爲叁輯《藏要》所作經敘爲:《大般若經第二分》及《第五分》、《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上一輯)、《華嚴經·十回向品》、《大涅槃經·師子吼品》、《無盡意菩薩經》、《維摩诘所說經》(以上二輯)、《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合部金光明經》、《大涅槃經·師子吼品》、《大乘密嚴經》(以上叁輯)。《大乘密嚴經敘》爲晚年所作,將一代時教系屬于境行果叁,“果之爲《大涅槃經》,行之爲《大般若經》、《華嚴經》,而境之爲《大乘密嚴經》。”

   冊七爲《藏要·論敘》,收錄歐陽漸爲《藏要》第一輯所收十一種論典作的內容簡介或提要:《中論》、《辨中邊論》、《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集論》、《攝大乘論》、《二十唯識論》、《成唯識論》、《因明正理門論》、《品類足論》、《異部宗輪論》。卷首爲《藏要》第一輯總敘,認爲本輯所收十一經叁律十一論,爲經律論叁藏中“要中之要”。並敘述所收論典的要義:“摩诃衍義,創始于龍樹,充量于無著。合之則相圓,分之則義窒,豈空有之或異,實偏依之各詳。《中論》談遍計空,《中邊論》談依他有,中之義備也。《大智度論》,釋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于對小;《瑜伽師地論》,宗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于自大。龍樹毗昙爲《智論》,無著毗昙爲《集論》,是則乘之事備也。唯識爲入道之體,《攝論》創始于其先,《二十唯識》、《成唯識論》昌于其後。因明爲揀外之用,而《理門論》者,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種,六足爲精,《集論》爲大乘毗昙之終,《品類足論》爲小乘毗昙之始,龍樹無著皆所宗矣。其余部執,則《異部宗輪論》亦足知概。”

   冊八爲《法相諸論合刊》,收錄《百法五蘊論敘》、《瑜伽·真實品敘》、《攝大乘論釋敘》、《雜集論述記敘》、《佛地經論敘》、《成實論敘》。據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歐陽漸在其女歐陽蘭病卒後,哀傷悱憤,治唯識學常達旦不休,稿久乃曉然法相與唯識兩宗本末各殊,並敘刻上述法相諸論,反覆闡明。此觀點唯國學耆宿沈曾植深贊之,故每《敘》成,必赴上海谒沈暢究其義而返。

   冊九收錄《五分般若讀》和《心經讀》二種,皆作于晚年。《心經讀》發揮“妄真一味”之旨,呂澂稱爲“最後精至之作。”

   冊十收錄《唯識抉擇談》(另文解說)、《唯識研究次第》。

   乙函收十一冊:

   冊十一、十二爲《內學雜著》,收錄《〈內學〉序》、《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經〉序》、《〈瑜伽法相辭典〉序》、《內學院經版圖書展覽緣起》、《精刻大藏經緣起》、《得南藏初刻記》附考、《辨方便與僧製》、《辨虛妄分別》、《辨二谛叁性》、《辨唯識法相》、《與章行嚴書》、《覆陳伯嚴書》、《覆魏斯逸書》、《答熊子真書》、《覆歐陽浚明書》、《與李正剛書》、《答陳真如書》二則、《覆梅撷芸書》七則、《楊仁山居士傳》等佛學文章與書信。《與章行嚴書》中,向當時教育總長章士钊備述支那內學院辦學特點及研究成果,並以“教育不以興國爲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爲人之量爲的”,視爲“教育神髓”。認爲自唐韓愈以來諸儒,乃…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