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門下熊十力背棄師說,皆在于誤認寂滅爲斷滅,以清談廢事爲禅而惡之,故在《答陳真如書》、《覆梅撷芸書》等晚年書信中,反覆討論涅槃、佛性、法界、法身等佛教的終極命題,爲一生佛學思想之總結。
冊十叁爲《中庸傳》。作于一九四○年,認爲孔學有系統談之概論,止是《中庸》一書。沿明代憨山德清之說,以寂滅般若爲自本體,以法相唯識釋性天情欲,謂舍染取淨即是教。性無頓漸,教有等差。離位育參贊,是個人事,亦天下人事。故中庸之道,實爲大乘菩薩道。值此抗戰時期,尤應提倡“狂狷中庸”,慨歎“中國自孟子後數千年來,曾無豪傑,繼文而興,蓋誤于鄉願中庸也。”在《跋〈中庸傳〉寄諸友》中,認爲孔佛相通,通于此冊,此非積七十年之學不能說此,將《中庸傳》與《心經讀》同視作晚年定論之作。
冊十四爲《孔學雜著》,收錄《孔佛》、《孔佛概論之概論》、《夏聲說》以及收于丙函內之《四書讀》、《論孟課》、《毛詩課》的《敘》,《論學書》爲致陶闿士、蒙文通、熊子真、張溥泉、萬君默、王化中、李貞白、馮超如等人討論儒學的書信。認爲一切學問,都是在求安身立命、安邦定國的道體,其差異不過在求道的深淺、廣狹而已,即“佛學淵而廣,孔學簡而晦”。然根據真俗、體用不二的關系,儒學若無超世出世之精神,則不能排除意、必、固、我之封執;佛學若無入世治世之方便,則流入頑空守寂的小乘境界。因此,“知孔道之爲行者說生生,生生,行也,非流轉于有漏,奔于習染也。知佛法之爲果者說無生,無生,果也,非熏歇、燼滅、光沈、響絕之無也。淆孔于佛,壞無生義;淆佛于孔,壞生生義。”(《孔佛》)
冊十五、十六分別爲《竟無詩文》和《小品》。收錄《詞品甲敘》、《詞品乙敘》、《心史序》等,以及自作詩、文、小品。標舉孔佛兩家標語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認爲“孔子救世于明德,非救世于飽食暖衣逸居;佛度生于涅槃,非度生于有涯之福。”(《小品》)
冊十七、十八爲刻于一九二五年的《楞伽疏決》六卷,以爲“讀《楞伽》有四難六利四最,難者疏而通之,利者最者抉而出之,名之曰《楞伽疏決》。”全書分作百八品(卷一)、知法義、辨中邊(卷二)、解深密(卷叁)、超一切量(卷四)、五法叁自性(卷五)、八識二無我、陀羅尼(卷六)等八品。
冊十九爲刻于一九二四年的《解節經真谛義》二卷,從唐代圓測《解深密經疏》中輯出真谛所著《解節經記》、《翻譯目錄》、《般若記》、《七事記》、《金剛般若疏》、《金光明記》、《九識章》、《無上依經釋》、《部執論記》、《梁攝論疏》等十部佚書,系于《解深密經》的相關經文下。
冊二十、二一爲《在家必學內典》,應戴季陶之請,連附屬共收錄十五部在家佛教徒必讀經典:《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大方便佛報恩經·教養品》、《佛說孛經》、《佛說演道俗業經》、《中阿含經·大品善生經》、《十善業道經》、《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以上男子必讀)、《佛說鹿母經》、《銀色女經》、《玉耶女經》、《佛說長者法志妻經》、《佛說七女經》、《佛說月上女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以上女子必讀),附《四十二章經抄》。
丙函收九冊:
冊二二至二叁爲《經論斷章讀》,爲初學者從經論中選出十五章片斷,加以斷句,並略作提示。本書爲十分精要的佛典選讀,所選經論皆爲權威的大乘典籍,且依境行果構成一個嚴密的體系,所選篇章及標准爲: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猶儒者義利之辨,入德之門,如是讀《維摩經·方便品》和《密嚴經·胎藏生品》;以解空法方能舍生死身,如是讀《大智度論·十喻》;與空相應應先觀無常、數息以定心、不淨以入境,如是讀《大般若經·念住品》;修定應先有念佛、法、僧、戒、舍、天、出入息、死等基礎,如是讀《大智度論·八念》;叁學之慧,般若真谛,瑜伽俗谛,如是讀《大般若經·空性品》、《大智度論·般若波羅蜜》、《瑜伽師地論·勝義伽他》;佛之知見,方便爲究竟,如是讀《法華經·方便品》;一乘絕唱,在不舍離一切衆生,明地前菩薩行願,如是讀《華嚴經·淨行品》及《梵行品》;地上菩薩自在無礙行,如是讀《華嚴經·十忍品》;佛前佛後,皆本一行,如是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學佛在決定死心,如是讀《金光明經·舍身遍虎故事》;學佛所忌在決定死法,如是讀《涅槃經·阿阇世王故事》。
冊二四至二六爲《四書讀》:《論語十一篇讀》,類聚《論語》原文,重新編排爲勸學、君子小人、爲學、仁、禮、性天、達道、爲政、聖德、群弟子、古今人等十一篇。《中庸讀》,對《中庸》句讀解釋並分段提示,以“誠”之一字概括《中庸》全書,歎“千有余年中庸不明,人不務誠,失其本心,大義不行,浩然之氣不存。”《大學讀》,先錄王守仁《大學古本旁注》,然後闡明《大學》十義:一、大人之學,二、天下之欲,叁、孔子之志,四、忠恕之道,五、得國之寶,六、格物之功,七、孔顔之樂,八、真實之知,九、《學》《庸》之事,十、《學》《庸》之序。《孟子十篇讀》,類聚《孟子》原文,重新編排爲氣、士、民、義利王霸、仁政(上)(下)、孝弟、君臣朋友、學、非彼、自宗等十篇。
冊二七到叁十,分別爲《論孟課》、《毛詩課》、《詞品》(甲)(乙),爲自編內學院詩文課本。歐陽漸精于文學,晚年因國難而倡忠義救國之心之氣,選《毛詩課》敘曰:“綢缪在作新,作新在作氣,作氣在觀感而憤悱。”認爲中國數千年神聖之教可歸結爲“忠恕”,忠于己曰自由,以之抗敵,恕于人曰平等,以之建國,二者又相輔相成。“抗敵以不受爾汝之忠,氣不憤悱不能忠,《詞品甲》語悲歌慷慨。建國以不受爾汝之恕,氣不和順不能恕,《詞品乙》語清淨幽閑。非相違也,而相從也。不娴斯意,不能讀是詞也。”
歐陽漸在楊仁山之後,盡畢生精力主持金陵刻經處和支那內學院,一生校刻佛典千余卷,尤以刻完楊仁山未竟的《瑜伽師地論》並作長敘,使自明代以來久已晦塞的唯識宗學說,得以重新昌明,當時梁啓超、呂澂、王恩洋、黃忏華、湯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皆受學于歐陽漸門下。奉行“講學以刻經”方針,平生所學主要體現在對佛典的選編校訂及敘論中。尤在晚年感到來日無多,故將自己的學術觀點體現在講學和書信中,以《內學雜著》和《孔學雜著》最爲精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于一九七六年出版《歐陽大師遺集》四大冊,中華書局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叁卷第四冊,亦收錄歐陽漸部分論文,主要選自《內學雜著》,另有上海遠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王雷泉選編的《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提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