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P2

  ..续本文上一页至门下熊十力背弃师说,皆在于误认寂灭为断灭,以清谈废事为禅而恶之,故在《答陈真如书》、《覆梅撷芸书》等晚年书信中,反覆讨论涅槃、佛性、法界、法身等佛教的终极命题,为一生佛学思想之总结。

   册十三为《中庸传》。作于一九四○年,认为孔学有系统谈之概论,止是《中庸》一书。沿明代憨山德清之说,以寂灭般若为自本体,以法相唯识释性天情欲,谓舍染取净即是教。性无顿渐,教有等差。离位育参赞,是个人事,亦天下人事。故中庸之道,实为大乘菩萨道。值此抗战时期,尤应提倡“狂狷中庸”,慨叹“中国自孟子后数千年来,曾无豪杰,继文而兴,盖误于乡愿中庸也。”在《跋〈中庸传〉寄诸友》中,认为孔佛相通,通于此册,此非积七十年之学不能说此,将《中庸传》与《心经读》同视作晚年定论之作。

   册十四为《孔学杂著》,收录《孔佛》、《孔佛概论之概论》、《夏声说》以及收于丙函内之《四书读》、《论孟课》、《毛诗课》的《叙》,《论学书》为致陶闿士、蒙文通、熊子真、张溥泉、万君默、王化中、李贞白、冯超如等人讨论儒学的书信。认为一切学问,都是在求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道体,其差异不过在求道的深浅、广狭而已,即“佛学渊而广,孔学简而晦”。然根据真俗、体用不二的关系,儒学若无超世出世之精神,则不能排除意、必、固、我之封执;佛学若无入世治世之方便,则流入顽空守寂的小乘境界。因此,“知孔道之为行者说生生,生生,行也,非流转于有漏,奔于习染也。知佛法之为果者说无生,无生,果也,非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之无也。淆孔于佛,坏无生义;淆佛于孔,坏生生义。”(《孔佛》)

   册十五、十六分别为《竟无诗文》和《小品》。收录《词品甲叙》、《词品乙叙》、《心史序》等,以及自作诗、文、小品。标举孔佛两家标语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认为“孔子救世于明德,非救世于饱食暖衣逸居;佛度生于涅槃,非度生于有涯之福。”(《小品》)

   册十七、十八为刻于一九二五年的《楞伽疏决》六卷,以为“读《楞伽》有四难六利四最,难者疏而通之,利者最者抉而出之,名之曰《楞伽疏决》。”全书分作百八品(卷一)、知法义、辨中边(卷二)、解深密(卷三)、超一切量(卷四)、五法三自性(卷五)、八识二无我、陀罗尼(卷六)等八品。

   册十九为刻于一九二四年的《解节经真谛义》二卷,从唐代圆测《解深密经疏》中辑出真谛所著《解节经记》、《翻译目录》、《般若记》、《七事记》、《金刚般若疏》、《金光明记》、《九识章》、《无上依经释》、《部执论记》、《梁摄论疏》等十部佚书,系于《解深密经》的相关经文下。

   册二十、二一为《在家必学内典》,应戴季陶之请,连附属共收录十五部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教养品》、《佛说孛经》、《佛说演道俗业经》、《中阿含经·大品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以上男子必读)、《佛说鹿母经》、《银色女经》、《玉耶女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佛说七女经》、《佛说月上女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以上女子必读),附《四十二章经抄》。

   丙函收九册:

   册二二至二三为《经论断章读》,为初学者从经论中选出十五章片断,加以断句,并略作提示。本书为十分精要的佛典选读,所选经论皆为权威的大乘典籍,且依境行果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所选篇章及标准为: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犹儒者义利之辨,入德之门,如是读《维摩经·方便品》和《密严经·胎藏生品》;以解空法方能舍生死身,如是读《大智度论·十喻》;与空相应应先观无常、数息以定心、不净以入境,如是读《大般若经·念住品》;修定应先有念佛、法、僧、戒、舍、天、出入息、死等基础,如是读《大智度论·八念》;三学之慧,般若真谛,瑜伽俗谛,如是读《大般若经·空性品》、《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瑜伽师地论·胜义伽他》;佛之知见,方便为究竟,如是读《法华经·方便品》;一乘绝唱,在不舍离一切众生,明地前菩萨行愿,如是读《华严经·净行品》及《梵行品》;地上菩萨自在无碍行,如是读《华严经·十忍品》;佛前佛后,皆本一行,如是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佛在决定死心,如是读《金光明经·舍身遍虎故事》;学佛所忌在决定死法,如是读《涅槃经·阿阇世王故事》。

   册二四至二六为《四书读》:《论语十一篇读》,类聚《论语》原文,重新编排为劝学、君子小人、为学、仁、礼、性天、达道、为政、圣德、群弟子、古今人等十一篇。《中庸读》,对《中庸》句读解释并分段提示,以“诚”之一字概括《中庸》全书,叹“千有余年中庸不明,人不务诚,失其本心,大义不行,浩然之气不存。”《大学读》,先录王守仁《大学古本旁注》,然后阐明《大学》十义:一、大人之学,二、天下之欲,三、孔子之志,四、忠恕之道,五、得国之宝,六、格物之功,七、孔颜之乐,八、真实之知,九、《学》《庸》之事,十、《学》《庸》之序。《孟子十篇读》,类聚《孟子》原文,重新编排为气、士、民、义利王霸、仁政(上)(下)、孝弟、君臣朋友、学、非彼、自宗等十篇。

   册二七到三十,分别为《论孟课》、《毛诗课》、《词品》(甲)(乙),为自编内学院诗文课本。欧阳渐精于文学,晚年因国难而倡忠义救国之心之气,选《毛诗课》叙曰:“绸缪在作新,作新在作气,作气在观感而愤悱。”认为中国数千年神圣之教可归结为“忠恕”,忠于己曰自由,以之抗敌,恕于人曰平等,以之建国,二者又相辅相成。“抗敌以不受尔汝之忠,气不愤悱不能忠,《词品甲》语悲歌慷慨。建国以不受尔汝之恕,气不和顺不能恕,《词品乙》语清净幽闲。非相违也,而相从也。不娴斯意,不能读是词也。”

   欧阳渐在杨仁山之后,尽毕生精力主持金陵刻经处和支那内学院,一生校刻佛典千余卷,尤以刻完杨仁山未竟的《瑜伽师地论》并作长叙,使自明代以来久已晦塞的唯识宗学说,得以重新昌明,当时梁启超、吕澂、王恩洋、黄忏华、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皆受学于欧阳渐门下。奉行“讲学以刻经”方针,平生所学主要体现在对佛典的选编校订及叙论中。尤在晚年感到来日无多,故将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在讲学和书信中,以《内学杂著》和《孔学杂著》最为精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于一九七六年出版《欧阳大师遗集》四大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亦收录欧阳渐部分论文,主要选自《内学杂著》,另有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王雷泉选编的《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