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王雷泉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三十册,近代欧阳渐著。收录作者晚年手订二十六种著作,支那内学院蜀院于一九四二年印行。通行本有金陵刻经处木刻本。
欧阳渐在《谈内学研究》中,规定内学(即佛学)有三义:一、无漏为内,有漏为外;二、现证为内,推度为外;三、究竟为内,不究竟为外。外学,此指儒学。欧阳渐于深通程朱陆王之学后研究佛学,然后以佛摄儒,阐孔佛之同归,本内外之两明,故将一生著述编定为“内外学”。然儒佛两家学说虽有相似处,但就实践是否趋向人生究竟而论:孔行而无果,佛则是行即是果。对自己生平治学,主张:一、不可以以凡夫思想为基础,而必以等流无漏为基;二、不可主观而必客观;三、不可宥于世间见,而必超于不思议;四、不可以以结论处置怀疑,而必以学问思辨解决怀疑(《孔佛概论之概论》)。
欧阳渐备尝人世凄苦而栖心佛学,故将学问与生命体验和医民救国结为一体,“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内学杂著·内学序》)书中充溢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悲凉之感,而又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媚时俗、穷未来际的豪迈情怀。全书分装三函。
甲函收九册:
册一为《内院院训释》。一九二六年,欧阳渐为支那内学院作为居士道场而立“师、悲、教、戒”四字院训,“师、悲”着重对于人群社会的责任,“教、戒”强调学佛的理论与实践。自次年始,陆续为院训作《释师》、《释悲》、《释教》,规划办学理念和治学方向。认为佛法为一切教育之极,教育首在于确立师道,“师体曰慧,所谓知见;师道曰悲,所谓为人之学,充人之量。”在《释师·辟谬五》中,列举经证,驳斥唯许声闻为僧、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居士非福田、在家无师范、白衣不当说法、在家不可阅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学、比丘绝对不礼拜、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等十条为谬,而倡居士堪以住持正法之说。《释教》作于蜀院时期,形成成熟的佛学思想和教学体系,提出“证智无戏论,佛境菩萨行”,以顿境渐行之论,期由言教史实之真,以求观行实践之真。并确立毗昙、戒律、瑜伽、唯智(般若)、涅槃五科院学大纲,后由弟子吕澂发展为五科三周教学体系。
册二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三卷。本书原文四卷三万余言作于一九二八年,以四门概述《大般若经》:一、五周以叙事,取篇幅适中之《大品般若经》,分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等五类般若概述(以上为卷一至卷三);二、十义以抉择;三、诸经之所系;四、诸家之所明。卷首论《般若经》曰:“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槃义之空,空则非空。般若之相无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一九四一年欧阳渐重订时,删削二、三、四门,收入集中的为〈五周以叙事第一〉和〈绪言第五〉,并重写了其中《方便般若》部分。
册三为《瑜伽师地论叙》二卷,以四门概述《瑜伽师地论》:一、五分以叙事,以〈本地分〉为本论,其余〈抉择分〉、〈释分〉、〈异门分〉、〈事分〉等四分为释论而概述全书;二、十要以提纲,说唯识、法相、平等殊胜、相应、依、用、渐、无种姓、异门、依经等十大要义;三、十支以畅义,凡本论不及处,资于《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摄大乘论》、《杂集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庄严论》、《显扬圣教论》而详阐之;四、十系以广学,叙述唯识学源流传承,标举弥勒、无著、世亲、陈那、安慧、护法、戒贤、真谛、玄奘、窥基等十个代表人物。在本文中,明确提出唯识与法相是两种学派的思想,以十义区别唯识、法相二宗:(一)对治外小心外有境义,建立唯识义;对治初大恶取空义,建立法相义。(二)缘起义建立唯识义;由缘生义建立法相义。(三)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四)八识能变,是唯识义;三性所变,是法相义。(五)约有为无为一切法归于一识,是唯识义;约一识心开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等万法,是法相义。(六)就识所生法因果相属、宛若为一,开为唯识义;就万法各称其位,约为法相义。(七)了别义,是唯识义;如如义,是法相义。(八)理义,是唯识义;事义,是法相义。(九)流转真如、实相真如、唯识真如义,是唯识义;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义,是法相义。(十)今论言境独标五识、身地、意地,是唯识义;古《阿毗达磨》言境多标三法,是法相义。
册四为《大涅槃经叙》,认为“诸佛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涅槃经》是秘密藏”等三句话摄尽全经大意,并以法句、法行句、法义句、法用句四句判读全经二十五品。自第三〈哀叹品〉至第十七〈一切大众所问品〉,为法句所摄;法句者,指在十五品中以三十四问答反覆讨论“常住、佛性、秘密”三句主旨。自第十八〈现病品〉至第二二〈高贵德王品〉,为法行句所摄;法行者,指五行(病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及所得之效利十德。第二三〈师子吼菩萨品〉,为法义句所摄;法义者,指对佛性、涅槃等意义的讨论。最后〈迦叶品〉〈憍陈如品〉二品,为法用句所摄;法用者,指“如来大力无边,大雄无畏,大智无前。无规可范,无则可循,无险可言,恣肆纵横,奇哉不可思议,是之谓涅槃用也。”晚年自述治佛学自《瑜伽》而《般若》,至六十岁上完成本叙,知无余涅槃为佛法唯一宗趣,从此确立一生学问之重心。
册五为《阿毗达磨俱舍论记叙》二卷,以九品叙事、阿毗达磨、五天时学、俱舍称学不称宗、舍有部义取经部义、舍经部义取俱舍义、舍余部义取俱舍义、舍俱舍义取大乘义、称赞世亲、略说其余等十事,概述《俱舍论》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无我等九品大意,在学术思想上疏理出通过小乘经部通向大乘唯识学的各要点。
册六为《藏要·经叙》。自一九二七年起,欧阳渐即组织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经中选择要典,校勘文字,编辑一套精要的佛经丛书《藏要》。原计划将菩萨藏、声闻藏中之经律论、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为六辑,然后以此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较可靠的定本。实际上编成三辑,其中,一辑收经十一种,律三种,论十一种;二辑收经八种,律六种,论十三种;三辑收经十种,律二种,论十种。本册收录欧阳渐为三辑《藏要》所作经叙为:《大般若经第二分》及《第五分》、《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上一辑)、《华严经·十回向品》、《大涅槃经·师子吼品》、《无尽意菩萨经》、《维摩诘所说经》(以上二辑)、《大般若经第十六分》、《合部金光明经》、《大涅槃经·师子吼品》、《大乘密严经》(以上三辑)。《大乘密严经叙》为晚年所作,将一代时教系属于境行果三,“果之为《大涅槃经》,行之为《大般若经》、《华严经》,而境之为《大乘密严经》。”
册七为《藏要·论叙》,收录欧阳渐为《藏要》第一辑所收十一种论典作的内容简介或提要:《中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集论》、《摄大乘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因明正理门论》、《品类足论》、《异部宗轮论》。卷首为《藏要》第一辑总叙,认为本辑所收十一经三律十一论,为经律论三藏中“要中之要”。并叙述所收论典的要义:“摩诃衍义,创始于龙树,充量于无著。合之则相圆,分之则义窒,岂空有之或异,实偏依之各详。《中论》谈遍计空,《中边论》谈依他有,中之义备也。《大智度论》,释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对小;《瑜伽师地论》,宗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自大。龙树毗昙为《智论》,无著毗昙为《集论》,是则乘之事备也。唯识为入道之体,《摄论》创始于其先,《二十唯识》、《成唯识论》昌于其后。因明为拣外之用,而《理门论》者,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种,六足为精,《集论》为大乘毗昙之终,《品类足论》为小乘毗昙之始,龙树无著皆所宗矣。其余部执,则《异部宗轮论》亦足知概。”
册八为《法相诸论合刊》,收录《百法五蕴论叙》、《瑜伽·真实品叙》、《摄大乘论释叙》、《杂集论述记叙》、《佛地经论叙》、《成实论叙》。据吕澂《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欧阳渐在其女欧阳兰病卒后,哀伤悱愤,治唯识学常达旦不休,稿久乃晓然法相与唯识两宗本末各殊,并叙刻上述法相诸论,反覆阐明。此观点唯国学耆宿沈曾植深赞之,故每《叙》成,必赴上海谒沈畅究其义而返。
册九收录《五分般若读》和《心经读》二种,皆作于晚年。《心经读》发挥“妄真一味”之旨,吕澂称为“最后精至之作。”
册十收录《唯识抉择谈》(另文解说)、《唯识研究次第》。
乙函收十一册:
册十一、十二为《内学杂著》,收录《〈内学〉序》、《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瑜伽法相辞典〉序》、《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精刻大藏经缘起》、《得南藏初刻记》附考、《辨方便与僧制》、《辨虚妄分别》、《辨二谛三性》、《辨唯识法相》、《与章行严书》、《覆陈伯严书》、《覆魏斯逸书》、《答熊子真书》、《覆欧阳浚明书》、《与李正刚书》、《答陈真如书》二则、《覆梅撷芸书》七则、《杨仁山居士传》等佛学文章与书信。《与章行严书》中,向当时教育总长章士钊备述支那内学院办学特点及研究成果,并以“教育不以兴国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为人之量为的”,视为“教育神髓”。认为自唐韩愈以来诸儒,乃…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