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目的是創始者在佛法上的新見解或新體驗,並不刻意以結社的組織形態相標榜。中國人似乎比較習慣于這種形成宗派的方式,而較不習慣那種具有清晰的宗派意識、且系預先規劃、重視組織的宗派。“其中似乎也透露出中國人之宗教性格的一些特征。值得關心中國佛教史及中國民族性的人再深入探討。”(37)
知識分子在中國佛教的角色
與標榜學術價值中立的純研究者不同,藍吉富承認:“由于對中國佛教始終懷有一股自然而然的孺慕之情,因此,當我在研索中國佛教的曆史發展時,也往往會夾雜著若幹“純粹研究”以外的期盼與憧憬,也常常會驅使我從其他國家的佛教曆史中去尋找可資我國借鑒的事例。”(38)他從臺灣佛教表面的繁榮中,看出其基礎並不穩固。不像日本、韓國那樣,以統轄成千上萬寺院的宗派組織爲弘法的中樞,各自爲政的臺灣佛教界,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各個寺院不斷地從零做起,乃無法使前人後人之間的努力相互承接而連成一線。于是製度不易嚴格建立,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資源浪費的比例,大得驚人。”(39)
當他作爲一個學者,力圖揭示事物的真相時,他會相當勇敢地發人所不能發,率先提出“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等問題;但作爲一個與佛教界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學者,他對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也只能是欲語還休、點到爲止。《當前華人佛教在教義與實踐上的若幹問題》一文,比較集中地概括了信仰理性化的趨勢與傳統信仰價值動搖的“悖論”現象。藍吉富指出,佛教若不能回應現實社會的挑戰,並對某些難題作出合理解決的話,佛教的信仰者、實踐者或弘法者勢必較難對佛法給予應有的堅持:
一、佛教的舍離精神與“認爲追求財富是善的、人的智慧值得投資在利潤的追求上,這樣的欲望是不必譴責的”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沖突。
二、佛教主張衆生的生命價值在基本上是平等的“衆生平等”觀念與世上大部分宗教只以人類爲主要拯救對象的“人類至上”觀念的沖突。
叁、佛陀適應二千多年前印度社會環境“隨犯而製”的戒律其中有些部分與現代生活的沖突。
四、不同經論或宗派在教義上的沖突,使現代人無所適從。
五、用學術方法客觀研究佛教的態度和成果與佛教徒主觀信仰的沖突。
六、缺乏系統性的組織,以一二所寺院個別弘法,難以成就較大規模的佛教事業,且有重複、浪費及較易失敗的可能。
對上述難題,藍吉富並未作出任何回答,也實在是不好解答。他建議采取兩種可供嘗試的方案:一、各國佛教會應形成一所中央研究院,以研究高深的教義及其與時代沖突的問題,並爲層出不窮的宗教疑義及弘法政策作出一個類似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解釋,其立場是佛教本位的,但態度是“依法不依人”的,方法則是客觀嚴謹的。二、佛教內部的高深研究人員,應在內容和特質上對現存之龐大繁雜的各宗各系教義,作一嶄新的而不是評定高下的判教,使當代佛徒在信仰、實踐時能選得與本身相應的法門,而不至于茫無所歸。(40)
這二個中心,迄今似乎並未成立。即便成立了這類研究中心,如果知識分子依然輪回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怪圈之中,恐怕比清談館也好不到哪裏去。在當前有如諸侯蜂起、群雄林立的中國佛教界,佛教知識分子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近四十年來,大陸的呂澂先生和臺灣的印順法師,一直被視爲中國佛學研究的兩個高峰。但文革以後的呂澂相當寂寞,有二十余年“不著一字”。1987年7月8日,呂澂在京悄然逝世。臺灣藍吉富先生是年從楊曾文先生8月18日的北京去信中聞訊後,當即撰《呂澂的生平與學術成就》長文,載于8月28日出刊的《福報》周刊第8號。他把呂澂與同時代的日本學者宇井伯壽作了對比:在學養上,他們都熟谙現代佛學研究方法,通曉多種語文,都具有世界眼光,治學領域也遍及印度、中國、與西藏叁系的佛學。在師友方面也都有良師益友可供提攜與琢磨:宇井是著名學者高楠順次郎的門下,與木村泰賢、長井真琴等名家又是同學。同樣地,呂澂是唯識學大師歐陽漸的上足,也是王恩洋、黃忏華、熊十力等名家的掌門師兄。然在現實際遇上,兩人則不可同日而語。宇井先後出任日本東京大學、東北大學與駒澤大學等校教授。八十一歲的宇井在著作産量上也遠多于擁有九十叁歲高齡的呂澂。宇井在學術研究與教育學生方面的成果,也使日本佛學界産生了一股“資料豐贍、考證周詳、義理深入”的綿密學風。這股學風曾影響了甚多二十世紀的日本佛教學人。
造成宇井成功的客觀因素,還在于日本有容納一流佛教學者的環境。因爲日本有數十所佛教大學,數以千計的佛教學人,以及數以百、千萬計的佛教徒與佛書讀者。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整個現代中國的大環境,似乎並不需要呂澂這樣傑出的學者。一般大學不需要他,佛學界與佛教文化界自顧不暇,對他也無法關注。至于哲學界與曆史學界,更無法給他應有的文化尊重與支持。“最令人感到怅然的不只是整個社會對他的冷漠,也不只是其學術思想的後繼無人,而是他所竭力去廓清掃除他所認爲的佛學上的“重重障蔽”與“錯誤思想”迄今仍然百花齊放,盛行一時。”藍吉富以相當感傷的筆調寫道:“這些現象不只烘托出哲人的孤獨,也顯示出治學的艱難。而且也不禁使人懷疑,宗教及學術的研究結論,與現實的宗教是否有必然的關涉?”(41)
讀到這裏,確實使人黯然神傷。但是,學術不以成敗論英雄,衡量思想的時間尺度,往往會跨越幾個世代。既然呂澂畢生爲之獻身的事業,已凝聚爲五卷本的《呂澂佛學論著選集》,那麼生前身後的枯淡寂寞,其實已是無關緊要了。要確立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主體性,離開具有獨立品格的佛教知識分子,是無法想象的。身兼禅師和博士比丘雙重身份的聖嚴法師,一向重視與國際規範接軌的學術研究。他對少數人的學術研究給予高度評價:“爲每一時代和社會負起了帶動、指導、設計、影響的任務。時代的文明在不斷的進步,如果我們佛教界沒有專家學者,爲我們作承先啓後的研究,便無法因應時代的潮流,佛教便會受到時代潮流的淘汰。”(42)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最大創獲,也許就是樹立了一種求真求實的學術風骨。在重塑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修證精神的進程中,知識分子獨立不倚的誠實研究,將會對佛教教團的發展,起到一種類似民主政治的監督和製衡作用。對于佛教知識分子來講,聽不聽在你,而說不說在我。若在現世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那就如同曆史上的無數前輩已經做過的那樣,把自己的終極追求,托付給曆史,留交後人。
于是,學術的生命,就在曆史的延續中獲得了永恒。
注釋:
(1)本書由複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2月出版。
(2)此二文皆收于藍吉富:《中國佛教泛論》,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8。
(3)《〈明季滇黔佛教考〉序》,載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華書局,1962.7,第1頁。
(4)《要確立科學與民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顧准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第352頁。
(5)(28)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老古出版公司,1988,第164、175頁。
(6)《肇論·物不遷論》。
(7)(8)(36)(37)藍吉富:《中國佛教泛論》,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8,第128、166、2-3、50-51頁。
(9)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1993。
(10)(22)(24)(31)(35)(38)(41)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10,第2、18、17、16、155、5頁、211-212。
(11)溫金柯:《現代禅對臺灣佛教的影響及曆史意義——建立臺灣佛教的主體性》,《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現代禅出版社,1994.12,第6-7頁。
(12)(13)《唯識抉擇談》,收入金陵刻經處木刻本《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中;亦收入王雷泉所編《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即將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
(14)《精刻大藏經緣起》,收入《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中;亦收入《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
(15)(17)(18)呂澂:《試論中國佛學有關心性的基本思想》,收入《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叁,齊魯書社,1986,第1414、1418、1418頁。
(16)呂澂:《正覺與出離》,收入《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叁,齊魯書社,1986,第1330頁。
(19)呂澂:《法相大學開學講演),收于《內學》第二輯。
(20)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正聞出版社,1988。
(21)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正聞出版社,1989,第23-24,44,45,49頁。
(23)《與章行嚴書》,收入《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中;亦收入《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
(25)例如,在1724年,婦女們被告知停止集結在寺廟中或佛菩薩的節日裏燒香的組織。可參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1899),501:8。佛教組織很容易被誤認爲是旁門左道,而這種組織正是法律要嚴厲打擊的。(轉引自林倩譯、王雷泉校:《居士佛教運動》,《內明》,1995.8。)
(26)(33)林倩譯、王雷泉校:《居士佛教運動》,《內明》,1995.8。
(27)收入《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中;亦收入《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
(29)(30)《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收入《妙雲集》下編之八《教製教典與教學》,正聞出版社,1991年第13版,第81、90頁。
(32)溫金柯:《生命方向之省視》,第260頁。
(34)轉引自瞿海源:《解析新興宗教現象》,徐正光、宋文裏合編:《解嚴前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巨流圖書公司,1989.10,第229頁。
(39)《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自序》,第6頁。
(40)參見《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附錄:《“佛教實踐研究院”成立計劃書》、《“中國佛教研究中心”成立計劃書》。
(42)聖嚴:《承先啓後——召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緣起》,《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東初出版社,1991。
(刊于《聞思:金陵刻經處130周年紀念專輯》,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3
刊出時略有刪節,現將全文編入文集。)
《將終極托付交給曆史——兼評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與《中國佛教泛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