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宗教體驗▪P6

  ..續本文上一頁的現在,更不是一般家庭所能使用。而清涼的和風,不需要付出一分一厘,隨時隨地讓我們享用不盡。我們雖然沒有洋房汽車,白雲青山任我們遨遊;我們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是明月清風隨我們品茗。能夠超越有形有相,在“無”上細細咀嚼體味,人生將更擴大、更多彩多姿!

  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造寺印經,雕刻佛像,爲護持佛教的有名帝王。當時禅宗初祖達磨來到中國,有一天武帝請教達磨說:“我塑造佛像、修繕寺院、鑄印經典,有多少功德呢?”達磨當頭一盆涼水潑了下來:“並無功德。”武帝是從有形有相上去分別計較,耕耘一些,卻希求更多,因此達磨呵斥他沒有功德。現代人的宗教心理,備辦一些水果糕餅拜拜佛菩薩,就要求佛菩薩保佑他考上大學、中愛國獎券,這種信仰是建立在“有”、“要”的心理上,而不是純粹“施”予、“無”求的奉獻精神,有所觊觎、企求,格調自然不高尚,“有求不如無求好”,擁有的人生不見得真有,無求反而能擁有。

  有很多人在奇怪:短短的十幾年,佛光山怎麼從荒山曠野而變成殿堂巍峨的佛教道場?告訴各位,只有一個秘訣:“無”。佛光山的發展,是由于不擁有、不儲蓄,而才有今日的規模。當今的佛教,有一個弊病,有一些出家人趕經忏、做佛事,積蓄錢財,然後放高利貨,碰到騙子,錢被倒會了,一切化爲烏有,佛教的淨財因此流入不法份子的手中,而沒有辦法爲佛教興辦各種的事業。更有甚者爲了錢,和世俗人大打官司。有時候某個寺院,信徒供養豐富,爲了爭住持的席位,互相攻擊搞得烏煙瘴氣,破壞佛教的清譽,爲世間上的人所垢病。古人說:有子不留金。萬貫的遺産,往往是兄弟阋牆的禍因,最珍貴的遺産是父母的嘉行懿言。有人說:佛光山很會賺錢。其實不是,佛光山只是很會用錢,知道把錢用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而已。今年的錢用完了,明年、後年的錢,也使用告罄。因此十數年來,佛光山不曾積蓄一分一毫,每天都處在山窮水盡的狀況之下,雖然如此,但是奇妙的是,我們依然“日日難過日日過”,因爲我們擁有了“無”。由于佛光山不儲錢,因此本山派系下各分別院的住持、當家,沒有人搶著要當,各種職務,也沒有人爭著要做,因此減少了許多無謂的紛爭,能夠衆志成城的建設佛光山,爲佛教獻出一份力量。我們認爲個人不需要屯積錢,寺院不需要聚集財物,但是佛教需要淨財,佛教有了淨財,才能興辦各種文化、教育、慈善的事業,度化更多的衆生,佛法的真理,才能更普遍于世界每個角落,因此個人要能“無”,佛教才能“有”。

  唐朝的智藏禅師,有一天,來了一位居士向他請教佛法說:“請問禅師,有沒有天堂地獄?”禅師回答說:“有呀!”“有沒有因果報應?”“有呀!”“有沒有佛法僧叁寶?”“有呀!”不管居士提出什麼問題,禅師總肯定地回答:“有!”這位居士聽了之後,仍然百思不解地說:“可是我前日請教徑山禅師同樣的問題,他卻回答說:『無呀!』你們兩位,究竟誰的話才對呢?”禅師于是反問說:“你有老婆嗎?”“有呀!”“你有金銀財寶嗎?”“有呀!”“你有房舍田産嗎?”“有呀!”“徑山禅師有老婆嗎?”“沒有呀!”“他有金銀財寶嗎?”“沒有呀!”“他有房舍田産嗎?”“沒有呀!”禅師下色地說:“所以我對你說有,而徑山禅師對你說無呀!”

  這一段公案裏,徑山說“無”是指覺者禅悟無限的世界,智藏說“有”是指吾人虛妄有限的世界,能夠泯除對待差別的假有的現象界,真實不變的妙有世界才能呈現出來,不要而有,才是實至名歸的真有!

  (叁)以空爲樂

  人生活著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種,有人以感官的享受來娛樂自己;有人以從事藝術、文字的創作爲人生樂事;有人以追求人類性靈的顯露、真理的證悟爲最大安樂。感官的享樂,來自外在,有質礙性,容易産生副作用;藝術文字的創作,是嘔心瀝血的感情的流露表現,但是多情反被情傷,不如太上之忘情;證悟的快樂是有情而不爲情役、閑雲野鶴的禅悅,是物我兩忘般若空的快樂。

  空的快樂是廣大無邊的,宇宙虛空都含容在寸心之中,眼不必看而洞悉一切,耳不必聽而徹知一切,這是內證真如的快樂。空的快樂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事相,如幻夢露影,瞬息即逝,而虛空不滅;人世上的恩怨情愛,會離我而去,而虛空不變,若能與虛空契合,則快樂綿長不斷。世間的快樂有對待、不究竟,而空的快樂是超越有無、多少、苦樂的究竟常樂。我們口渴了,喝一杯水,如飲甘露,繼續喝第二杯、第叁杯,不但不樂,反而痛苦。世間上的快樂是伴隨著痛苦的短暫快樂;空的快樂是隨緣不執著的快樂,是解脫不企求的快樂。有了空的快樂,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動其心;物質的匮乏貧困,不能挫其志;身體的疾*衰朽,不能傷其情。空的快樂至大至剛、無限富有,擁有了空的證悟之樂,即獲得了全宇宙,生命的內涵必能無限的擴大、無限的深厚!

  有時候我們替別人服務,假如我們心中存著希望對方報答的念頭,而對方沒有回報的時候,一定會耿耿于懷,不能釋然。我們希望生活上享受羅绮玉食、亭臺歌榭的歡樂,當環境不能盡如心意時,種種的煩惱必隨之而至。我們企盼得到某人的青睐,而沒有辦法得到對方的感情,一定會陷入痛苦的淵薮。如果我們能夠體認諸法的虛妄,體悟叁輪體空的道理,就能從一切的煩惱、痛苦之中超拔出來。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空一切假相,因此能得到菩提的快樂。世間的快樂是愛著、執迷、貪求的快樂,空的快樂是無著、無住、無求的快樂。以空爲樂的人,施恩于他,不求回報,因此別人不報答,也不會耿耿于心。以空爲樂的人,以虛空爲住,叁衣一缽不少,岩穴澗旁不差,茅茨土階如瓊樓玉宇一樣的舒適安然。以空爲樂的人,不企盼他人的愛護、關懷,而只想將溫暖、慈悲布施予人。心中本來無求,因此不曾失去什麼,縱有所得,也是多余的幸福。

  有人到佛光山來,看到本山設備的豪華,冷氣地毯,咋舌驚歎。告訴各位,那些現代化設備的豪華套房,是給客人住的,而佛光山的人住的是幾張榻榻米大的鬥室。我們有空的快樂,馬不旋踵的陋室,也和虛空一樣的廣大,不減其馨香!我們有空的快樂,所有爲社會所做的服務,一切的成果,不必由我們來享受;如果大衆因爲我們的奉獻,而得到幸福快樂的話,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空的快樂,並不是要我們矯情排斥一切,如槁木死灰般地生活,而是依然看花賞月,不爲花香所眩,月華所迷。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以空爲樂的生活是“猶如木頭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欣賞一切,染而不染的禅的灑脫生活!

  (四)以衆爲我

  人是群衆的動物,不能夠離群索居,一旦離開了社會,我們的生活所需,馬上發生困難。經上也常常告訴我們說:“佛法在衆生中求。”修道的人,要以衆生爲我們修行的道場,從和大衆的接觸之中,培養忍辱行、增長慈悲心。如果和大衆能夠和睦共處、水乳交融,建立美好的人際關系,當下就是極樂淨土。因此過去有人問:“淨土在那裏?”其實衆生就是淨土。

  世間上的許多爭亂,最根本的原因是自我中心太強,每個人一味希望大衆爲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樂,不惜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學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來淨化世間,心中存著: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你好我壞的念頭,退讓一步,自然能免去爭執,改善人生;凡事以大衆的利益爲前提,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根據佛陀的教示:萬法衆緣和合。宇宙是一個整體,我們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砂石而已,每粒小砂石協和地融合在一起,宇宙才能成其大。我們要把自己投入大宇宙之中,不可以和宇宙分離開來,宇宙爲宇宙,我爲我。佛陀常常強調說:“我乃衆生一員。”每一個人都是團體的一份子,離開了團體,就沒有個人;好比衆緣如果不聚集,諸法則散滅,因此我們和衆生不可分開,和世界不可分割。而愚癡的人,總是人我對待,和社會大衆對立,原因是不能了解“一多兼容”的道理。

  在原始佛教的僧團中,遇到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舉行布薩,等全體的僧侶都沒有異議的時候,才合法通法。比現在的民主政治,采取多數決更注重民意。多數決的方式,有時難免會犧牲一二卓越的見解,而佛教更徹底地尊重全體大衆的意思,佛教之重視大衆--以民爲主的精神可見一斑。

  過去叢林裏,舉薦住持的時候,端看這個人對大衆有沒有供養心,而是否有出類拔萃的才華還在其次。因爲叢林道場是大衆修行辦道的地方,一個住持如果悭吝刻薄,不能護持大衆安心辦道,縱然有過人的才幹,也不是適當的住持人才。在禅堂裏,懸挂有“大衆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在汝一身。”的警策板。這是警惕維那師父主持禅堂的儀禮要如法,不可驚動道者平靜的心,所謂“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由此可見,佛教尊重大衆,以大衆爲中心的思想。

  我們在佛光山推行一個人一生的人生佛教,所創辦的各種事業,都是爲了應大衆的需要而設立的。譬如年幼失怙的孩子,沒有人撫養,我們于是建大慈育幼院,教養菩提的幼苗。爲了解決當今社會上的代溝問題,讓一生服務于社會的老人們有頤養天年的地方,享受他們殘余的生命,我們設立了佛光精舍。爲了把佛教的真理普遍地傳播于社會,我們興辦佛教學院、普通中學等種種的教育。爲了提升國家民族的文化生命,我們編輯各類的書籍刊物。十數年來,我們朝著以衆樂爲己樂,以他人所需爲己需的目標,兢兢業業地獻出我們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們遵循佛陀的教誨,將自己的需要放諸大衆之上,從感激大衆之中,去實踐佛陀所證悟的“人我無二,自他一如”的真理!

  我的宗教體驗,說來慚愧,四十余年的佛教生活,佛教給我非常深大的助益,但是我對人間的貢獻,實在藐不足道,如果有些微的作用的話,也只是滄海中之一粟而已,而這一切都是叁寶的加被,大衆所給予我的力量,憑我個人,既沒有優異的禀質,也未曾接受完整的教育,是沒有辦法有所成的。

  我的宗教體驗,我覺得要以施爲舍,以忍辱的力量,數十年來,我憑著一顆摯誠心、一份忍耐力,在佛教中安住了下來,每天飽餐佛法的醍醐美味。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謹抱持著獻曝的心將一些粗淺的看法提供給各位,如果各位不嫌棄,可做爲大家學佛的參考,希望你們也能細細去咀嚼菩提法味,承受佛光溫暖的照拂!

  

  

《我的宗教體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