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趕得氣喘如牛、傷心欲絕的母親就說:
“母親!孩兒是個將要死的人了,臨死之前,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孩子,你有什麼願望,盡管說吧!”母親無限慈愛的說。
“我從小由您哺乳長大,孩兒希望臨死之前能夠再吃一口您的奶。”年輕人要求著。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哀求著,做母親的毫不思索滿口答應,掀起衣衫,讓孩子吸吮,但是年輕人吸著母親的奶時,卻把乳頭咬斷了下來,並且大罵說:
“我年幼的時候,愚昧無知偷取了別人的東西,你不但不阻止我,反而說我能幹,我搶奪了別人的錢財,你卻幫我隱藏。你沒有好好教導我是非觀念,今天我之所以遭到處刑的下場,一切都是你的過錯。”
從這一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做母親溺愛孩子,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個年輕人自己闖下了殺身之禍,非但沒有懊悔之意,反而責怪他人,內怨眷屬,埋怨母親袒護他,使他犯下綱紀;外怨國家社會,加之以刑罰,而不知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實在是頑劣已極,無可救藥!
數天前,有一位畢業二、叁年的大學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喪,我于是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哭哭啼啼,很傷心的回答我:
“那一個人太壞了……”語未畢,泣不成聲。我勸她先不要激動,有什麼話慢慢說。她抽噎地說:
“我在臺南市政府機關裏服務,有一個男同事很愛我,我們相愛有一段時間,後來終于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斷絕來往,但是我不能缺少對方。我也曾經要求對方和我結婚,他又放棄不下妻子兒女,既然不能和我結婚,爲什麼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覺得世間上不太公平了,人心太虛僞了!”
感情的發生,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事,但是感情如果造成傷害,總是遺憾的事。我們看看這個女孩子,只知道責怪男方欺騙了她,而沒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壞了別人美滿的家庭,傷害了更多的人。像這種只知道責怪他人、埋怨社會,而不知自我檢討的人生,怎麼能幸福呢?
有一些青年,不滿現實,覺得家庭對不起他,沒有留給他顯赫的家世,進身仕途,或者提供他龐大的家産,經營事業;覺得家庭辜負了他,使他不能施展抱負理想,局促一隅;國家忽視了他,使他懷才不遇,困頓草莽。而不知扪心自忖:父母茹苦含辛撫育我,我反哺回報了多少?社會供給我日用所需,我付出了幾許?國家培育成就我,我盡了幾分力量?這種只知要求別人,不知奉獻的人,實在沒有資格對家庭、社會、國家表示不滿,這種人不但作繭自縛、自尋煩惱,並且爲大衆所背棄,不能獲得幸福。
那麼,人生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爲大衆所愛戴,社會所接納。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好比一座工廠,能夠製造幸福和快樂的優良産品,也可能製造煩惱和痛苦的粗劣貨物。我們希望出産精美的産品,就要提高技術、改良品質、增進工作效率;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快樂,就要努力地去耕耘,服務社會,貢獻人群。我們想欣賞風景,如果腳力、毅力不夠,無法攀登四千公尺的玉山頂上,當然無法浏覽層巒疊翠、靉靆雲湧的美景。因此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不操在別人的手裏,而撐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是自己的幸福的決定者。我們若以愛心來看世間,那麼這個世間到處充滿了愛;我們若以怨怼、憤懑的眼光來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個怒火焚燒的地獄,因此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我們要把自己這顆心照顧好,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叁.不侵犯、不推诿
人生追求幸福,第叁點要注意的是不侵犯,不推诿。不侵犯是不去傷害別人的生命、財産乃至聲譽;不推诿是不逃避自己的責任、不掩飾自己的過失。前者是尊重他人,後者是尊重自己。假如我們天天想去侵犯別人,必見棄于人,不能得到幸福;如果遇到事情,不盡責任而加以推诿,必不獲信于人,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對人不侵犯,責己不推诿,才是追求幸福的途徑。
佛教對佛弟子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五戒,五戒不僅是佛教徒應奉行的教誡,也是今日社會臻于幸福之道不可缺乏的良劑。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試看看監獄之中作奸犯科的犯人,都觸犯了五戒中的某一條,譬如殺人、傷害、杖打、毀容等等,傷害了別人的身體、生命,是冒犯了第一條的殺生罪;有的人搶劫、竊盜、詐欺、侵占、貪汙、倒會,是對別人錢財上的掠奪,冒犯了第二條的盜竊罪;妨害家庭、妨害風化、重婚、騙婚、強暴、遺棄等,是對別人名節婚姻的破壞,冒犯了第叁條的邪淫罪;教唆、誣告、中傷、毀謗、造謠惑衆,是對他人名譽信用的玷辱,冒犯了第四條的妄語罪;吸賣鴉片等毒物、注射嗎啡、私造煙酒等是侵害自己的智能,而危害及社會大衆,冒犯了第五條的飲酒罪。冒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戒,種下傷害別人人身自由的惡因,必然要自食身系囹圄、失去自由的惡果,所以想要追求幸福,每個人必須遵守五戒,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占取別人的財富、不妨害他人家庭的和諧,不假造顛倒不實的語言,不貪嗜刺激的食品。能夠如此,社會自然健全,幸福必定不求自來。
社會上有一種不好的風氣,當別人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有的人就推叁阻四,抱著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不願意解決別人的困難。有時候我們到公家機關委托他們辦一些事,有些公務人員,不但沒有提供應有的服務,並且互相推诿,找些理由借口來百般刁難,這種打太極拳的官僚作風,使得行政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阻礙了國家社會的進步。
爲什麼會産生因循怠惰、推捼責任的現象呢?最主要是人人沒有養成“人生以服務爲目的”、“助人爲快樂之本”的認識。有的人雖然才華很高、能力很強,由于沒有服務的觀念,認爲替人服務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被人利用。事實上,被人利用並不是壞事,能夠被人利用,表示我們還有一些能力、還有存在的價值,對社會人類尚能提供微薄的力量。一個人到了連被人利用的價值都沒有時,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何況付出的人生,比獲取的人生更富有、更充實。
佛教裏有一則故事說:有甲乙兩個小鬼,前世作人,陽壽享盡後,被鬼卒帶至閻羅王的面前,閻王看了功過簿之後說:
“你們兩人前生並沒有做過太大的惡事,仍然讓你們投胎作人,出世爲兩兄弟,但一個必須過著付與的人生,而另一個過的是接受的人生。你們那一位要接受的人生?”
甲小鬼一聽,心想,接受的人生一切不要辛苦,可以坐享其成,于是趕快搶先說:
“閻王老爺,請讓我過著接受的人生吧!”
乙小鬼看到甲小鬼搶先了一步,不但沒有懊惱,並且心想,付給的人生,處處幫助別人,那是多有意義,因此就毫不猶豫的說:閻王老爺,我願意選擇付出的人生。
閻羅王聽了兩鬼的願望之後,于是提起判筆定下兩鬼的前途說:
“乙小鬼既然你選擇付出的人生,那麼你下輩子當富翁,專門行布施,把錢財赈濟給窮人;甲小鬼你希望接受的人生,下輩子你就當乞丐,一生接受別人的幫助。”
付出的人生,表示我們尚有余裕,可以幫助別人;而接受的人生,是貧乏的表征,因此西方有句諺語說:“施比受更多。”佛說:“施者是富貴也。”我們佛弟子應該本著佛菩薩救苦救難、慈悲利生的胸懷,以施爲富,做衆生的褓姆,解決衆生的痛苦;發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精神,不逃避責任,不推诿工作,隨時予人以方便,把我們生存的社會塑造成幸福安樂的國土!
四.不貪求、不瞋怒
人由于有私心,對于世間上的一切,總是貪得無餍,認爲錢財我越多越好,名位我愈高愈得意,物質享受愈豐富愈舒適。有的人貪求過多,爲了滿足無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險,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誤蹈法網。雖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慾是很困難的事,但是追求快樂,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會自己滅亡。
傳說道教的呂洞賓,有一次到人世間來遊化,看到一個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呂仙祖于是上前問他說:
“小朋友,你在哭什麼呀?”
小孩子傷心地回答說:
“老公公,我母親生病了,我沒有錢替他買藥,因此心裏很難過,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呂洞賓一聽,心想:這人間我幾十年不曾來了,想不到這裏的民風變得如此的敦厚純樸,一個小小的兒童,就懂得要孝順父母,要替母親治病。于是非常感動地對小孩子說:
“讓我來成全你的孝心吧!”說畢,立刻豎起手指頭,點著路旁的一塊石頭。說也奇怪,那塊石頭,經呂洞賓一指,馬上變成閃亮發光的黃金。呂洞賓拿起黃金送給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卻搖頭說:
“我不要。”
呂洞賓聽了,更加的驚呀,心想:這世間的人們實在太善良了,我給他黃金,竟然不要。于是無限憐愛地問說:
“小朋友,黃金你不要,那麼,你究竟要什麼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頭。”小孩子堅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頭作什麼用呢?”呂洞賓奇怪地反問。
“你送我一塊黃金,雖然價值很高,但是總是有用完的時候,如果你把手指頭送給我,沒有錢時,我可以隨時點石成金,花用無盡。”
呂洞賓一聽,大失所望,覺得衆生的貪心實在太大了,連稚童的純潔心靈,都被財利薰染了。貪欲牽引我們墮落的力量之大、纏蓋我們清淨本性之強,可見一斑。
有一位腰纏萬貫的佛教徒,悭吝貪婪。有一天請來一位師父,爲他誦經消災,以求得更多的錢財。這位師父拿起鈴子搖一搖,敲一敲引磬,便說:
“南無遠方菩薩摩诃薩,請你保佑他發財吧!”
信徒一聽,怎麼是遠方的菩薩,就問師父說:
“師父!你念錯了!”
“我哪裏裏念錯了?”師父迷惑地回答。
“你爲什麼不找近處的菩薩,而要…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