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P3

  ..續本文上一頁找遠方的菩薩呢?”

  師父終于坦白的說了:

  “我坦白告訴你吧!因爲像你這種爲富不仁,吝啬不舍的人,近處的菩薩早已看得清楚,即使請求他們來幫助你,也不肯降臨壇場,所以只好求遠方的菩薩,因爲他們還不知道你的爲人呀!”

  當然這只是一則警世的笑話,在哈哈一笑之余,不可忽視它所包含的深意,這則故事警策我們不可過份貪求,貪求越多,反而失去越多,連慈悲的諸佛菩薩也愛莫能助。

  人生在世,有許多痛苦煩惱,信仰佛教,乃是爲了解脫痛苦,求得大安樂。但是有些人信仰了佛教之後,痛苦仍然有加無減,原因是無法將佛法的妙谛運用于生活之中,佛法和生活分開。更有些人以爲信奉了佛教,就可以免除一切的苦厄,超脫生老病死的折磨,當佛教無法滿足他對于人生不合理的要求時,甚至對佛教的信仰産生動搖。這種建立于貪求之上的宗教信仰,是經不起考驗的廉價信仰。有的人本來是虔誠的佛教徒,茹素奉佛,精進不已,但是一旦親人骨肉罹病去世,反而怪佛菩薩沒有加被保佑,別的人家沒有宗教信仰,一家幸福美滿。而我一家信佛虔誠,卻倍嘗悲歡離合的苦汁,這樣的宗教還值得信仰嗎?因此而生起怨恨心,轉而毀謗佛教。這種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大意、叁法印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覺知諸行本來無常的聖谛,徹悟有生必有滅的緣起法,生死對我們而言,就不再是煩惱了。

  佛經上有一段記載:有一個老婦人死了可愛的兒子,每天悲傷難過,以淚洗面。當她傷心欲絕的時候,忽然想起世上唯一可以幫助他救活孩子的是佛陀,老婦人如獲一線光明,滿懷希望地去拜訪佛陀。老婦人見了慈悲的佛陀,彷佛溺水的人找到舟筏一樣,長跪哀求地說:

  “佛陀!聽說你是人世間神通廣大的慈父,能夠幫助衆生解決一切困難。我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不幸死了,請求您救活他。如果您救活了我的孩子,我將成爲您的弟子,護持佛教。如果您救不活我的孩子,我就不信仰您的教義!”

  佛陀聽了老婦人無理的要求之後,不但不以爲忤,並且慈祥地對她說:

  “世間上有一種藥草,叫做吉祥草,如果你能找到一棵,給你的孩子食用,一定能夠起死回生。”

  老婦人聽說世上還有奇異的靈草,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迫不急待地追問說:

  “請問佛陀,那裏有吉祥草呢?”

  “這種吉祥草,生長在沒有死過人的人家之中,你趕快去找吧!”佛陀指示她。

  老婦人于是晝夜奔忙,挨家挨戶叩求吉祥草,但走遍鄰裏異國,沒有一戶人家不曾死過人,老婦人陷入絕望痛苦的深淵之中,蓦地覺悟到: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害怕死亡,並不因此而能免于死亡。吾人面對死亡時,重要的是如何從無常的事相之中,積極地去把握現在的每一刻,而追求永恒的生命!

  從上面種種的例子,可以知道過份的貪取、無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嘗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說:“養心莫善于寡欲”。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爲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

  除了貪心之外,瞋恚也是障礙幸福的絆腳石。遺憾的是,在今日的社會裏,一般人總是責人嚴、待己寬,別人對待他,有九十九分的好處,而有一分不能滿足他的希求,就生起怨恨心,而忘卻九十九分的恩澤。一個瞋恨心重的人,容易遷怒于人,和別人起沖突。佛經上說:“瞋火能燒一切功德林”,瞋恚就像烈火一樣,能把過去種種的功績,焚燃怠盡。有時候多年友誼深厚的至交好友,往往爲了一些芝麻事引起沖突,反目成仇,而斷絕了來往。有的人由于愛情不如意,妒火中燒,甚至殺害自己曾經深愛的人。憤怒的火把,小則燃灼自己,大可毀滅整個世界。有時候兩個人爭吵起來,有的人以爲聲勢大、凶狠的是勝利者,其實剛好相反。怒氣愈大的人,胸中的怒火尚未燒到對方之前,已經先把自己燒得遍身鱗傷,因此四十二章經上有段美妙的譬喻說:“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一個人仰著頭向天空吐痰,汙穢的痰不但不會染汙潔淨的藍天,只有墮落于自己的臉上;又好比逆著風播撒灰塵,結果塵土撒不到對方,反而飛集至自己的身上來,害人反而害己。

  普通的百貨公司,總是以時常面帶笑容,爲訓練工作人員的第一要務。世間上最難看的臉孔是生氣的臉孔。憤怒的臉孔,如同嚴霜之覆蓋大地,生長不出佳禾。因此我們要經常保持內心的平和,帶著親切的微笑,以柔軟的言語接待他人,不瞋恨、不牽怒,把慈悲歡喜布施給他們,化暴戾爲祥和,解紛爭爲友好。所謂“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是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我們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呢?不要在物慾的貪求上,做無理的要求,應該從知足中去感恩、從喜舍奉獻上去獲得。我們怎樣建立快樂的生活?不輕易亂發脾氣、瞋恨別人,要長養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會才能富足進步,人生才能幸福快樂。

  五.不自卑、不懊喪 

  有一些人,由于身體上的缺陷,能力上的平庸,或者社會地位的低劣,甚至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不能如意,遭到挫折,因此産生害羞、退縮、憂郁的自卑感,離群索居,把自己封閉于自建的象牙塔裏,孤僻頹喪,毫無快樂。事實上,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崇高,並不在容貌的俊醜、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對社會人類的愛心有多少?悲願有多深?況且以貌取人,難免有失之交臂的遺憾,古時醜僧也大有俊道者在,如東晉的道安法師,雖然身軀短小粗黑,其貌不揚,但是影響中國佛教至深至巨。因此因爲外在條件的下劣,而自卑沮喪,徒然顯示這個人對自己的信心不夠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不自卑、不頹喪呢?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幾點觀念:

  (一)要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有人或許會說:我明明很痛苦,如何快樂得起來呢?其實,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乃在于執著想不開,如果我們對事事物物,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灑脫不執著,何處不能安身?快樂必然常隨左右。

  佛陀未出家前的一位兄弟,名叫跋提,受到佛陀的感化之後,抛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有一天,跋提在深山的岩洞中修習禅定,突然發出歡喜贊歎聲說:“好快樂啊!好快樂啊!”

  旁邊同參的人,好奇地問他:

  “你說快樂,究竟快樂些什麼呀!”

  “過去我貴爲王子之尊,嬌生慣養在皇宮中,每天吃的是珍肴美味,但是沒有今天托缽來的一碗粗食香甜;穿的是绫羅綢緞,但是比不上一件袈裟的尊貴。過去雖然有成群的護衛,朝夕以刀槍守衛著我,但是我仍然懼怕怨賊歹徒來行刺傷害。現在我獨自一人,在空寂的林野中禅坐,沒有人保護我,但是我心中對生命一點也不覺得恐慌和憂慮,感到無比的快樂與輕安!”

  真正的快樂是內發而不是外铄的,一個人能從內心激發快樂的泉源,縱然住的不是華廈高屋,吃的不是瓊漿玉液,穿的不是錦衣狐裘,但是處處感到知足無缺,快樂無比。這種發諸于內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二)要認爲自己是最健全的人

  有的人身體健康無病,四肢健全發達,但是精神上充滿了苦惱。隨著文明科技的發展,物質需求的充斥,社會上這種精神侏儒、不殘而廢的人,日益增多。其實,我們如果冷靜反省一下,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幸福!父母生養我們,有兩眼可以看缤紛絢麗的世界,雙腿可以到處行走,二手可以做事自如,還有什麼感到不足呢?世界上有一些不幸的人,終年躺臥在床榻,全身癱瘓,要使出九牛二虎的力氣,才能將頭稍微從右邊側轉到左邊;有的人沒有了雙手,仍然勤奮向上,以口銜筆,寫下蒼勁有力的書法。有的人兩眼失明,爲讀書,比我們常人要花費數倍以上的時間,請人念誦,自己再點成盲字,種種不便。如果我們和這些人比較起來,實在沒有資格再自我煩惱、自暴自棄。有人說:健康就是財富。我們往往擁有了寶貴的財富,而不知珍惜,以這份財富再創造更多的財富,爲人類的性靈增添一些光輝,實在是令人惋惜的憾事!

  臺灣文壇上的作者鄭豐喜先生,從小罹患小兒麻痹症無法行走,以手代足,爬行多年,遭受許多同學無知的欺負,忍耐社會上人們怪異奚落的眼光,終于以堅強的意志,完成高等教育,組織美滿的家庭,並且把他一生坎坷的遭遇著作成“汪洋中的一條船”一書,給殘障的人莫大的鼓舞與激助,引起社會上的人士,去關懷殘障者的幸福。美國的海倫凱勒小姐,一生下來就又聾又啞又瞎,毫無感官方面的聲色之樂可言,但是她克服了困難,努力地求知,完成良好的教育,並且周行于世界各地,把偉大的事迹公諸于大衆,喚起社會注重盲聾者幽暗已久的心燈,爲世間帶來了崇高的希望之光!

  日本有一位大石順教比丘尼,在一次災難之中,犧牲了雙手,但是他以堅定的信心、不挫撓的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地寫了一部心經,日本人把它稱爲“無手的心經”,並且視爲國寶,倍受珍重!

  由上面感人的事例,啓示我們肉體上的不健全,並不表示人生已經絕望,不可改變,只要有堅忍的毅力,仍然可以沖破難關,活得很尊嚴。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體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我們要讓自己成爲身體健康,心理無疾的人!

  (叁)要認爲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我們往往擁有無限的至寶,而卻不自知,反而貪心不足,羨慕別人的良田美眷。我們的居住,雖然沒有冷暖氣的設備,但是熱情的太陽,曝曬著我;清涼的和風,吹拂著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賞,峻峭的崖壁、幽靜的溪谷,隨我遨遊,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屬我所有,我擁有了整個宇宙虛空,一片雲彩、…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我的宗教體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