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的謬論。
(二)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
臺灣目前的經濟生活已經相當的進步,物質享受也非常高,但是我們的道德並沒有跟著進步,生活內涵也不曾因此而提高。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人,隨地吐痰便尿;上下舟車,爭先恐後,不守公共秩序;缺乏道德心,破壞公物。不久前,政府開放觀光,無論在飛機上、旅館中,大聲吵鬧、到處走動的,一定是來自臺灣的觀光客。我們不能以一個暴發戶爲滿足,我們更要提高生活的內涵,把社會建設成禮貌守法、充滿愛心的理想境地,而宗教正是擔負這種提升社會道德品質的最佳角色。
我常覺得政府有時表揚寺廟的根據,實在有待商榷。那間道觀捐出了幾十萬、幾百萬,政府就頒給獎牌;那間寺廟興辦養老院、醫院、赈災濟貧,政府就發給獎狀。一些末流者,就以平日取諸于信衆的錢,捐給政府二百萬、叁百萬,得到政府的獎勵,然後再以獎牌獎狀爲號召:我們是受到政府表揚的慈善團體,以取信于老百姓,而獲得更大的利益。使原本負有淨化人心、敦風懿俗使命的宗教,成爲慈善機構。這種作法,使宗教失去存在的意義,無異加速宗教走上沒落、乃至滅亡的悲運!
佛教是宗教,慈善固然也是佛教事業的一環,但是我們所要從事的是佛法無上妙谛的宣揚,借此以收到人心根本的淨化之效,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作而已!翻開報紙,今日社會搶劫案件之多,已經到了悚目驚心的地步。世面上膺品假藥,到處充斥,一片虛僞的風氣,到處是欺騙陷阱,隨時隨地必須提防。我們認爲針對這種時弊,遵守佛教的五戒,是培養大衆守法的最佳良藥。如果人人能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就不會傷害別人的生命,侵犯別人的財産乃至名譽,使我們的社會呈現一片祥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樹立因果的觀念,就不敢作奸犯科,我們的社會將充滿愛心。有人也許會以爲二十世紀的科學時代了,還迷信因果。二十世紀的時代,爲何就不相信因果?其實因果非常合乎科學精神,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那一件事能違背因果的原理?犯了罪業,雖然一時逃了國法,但是終究逃不了因果。前不久霧峰地政事務所的主任,犯了變更地籍的罪,判了死刑。更換了一位新的主任,才上任不久又重蹈故轍,判了死刑。社會上犯罪已經到了前仆後繼的階段,爲什麼會如此呢?主要是沒有因果觀念,以爲自己能僥幸逃過,不會受罰。其實善惡因果終有報應的一天,只是來速來遲而已。因果的觀念,告訴我們自己的行爲自己負責,世間上絕對沒有僥幸的事,前途的好壞,決定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這種因果觀念,是上進的一股動力,可以豐富我們生活的內涵;今後我們要做的事,是如何將佛法導入社會之中,將現今的社會生活,由追求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提升至追求心靈甯靜的精神層次;將社會導向健康富足之道!
(叁)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
政府提倡十大建設,心理建設是十大建設以外更重要的建設,在九全大會中曾經提出綱要,可見其重要性。今日的社會,富有的窮人很多,物質上雖然很富裕,但是精神上都很貧困。我們常常自滿說:中華民族淵遠流長,是個優秀的民族,但是一般人的心理又如何呢?看到別人富有了,就懷疑地說:“那個家夥,不曉得從那裏弄來那許多錢,大概是偷竊的。”看到有人升官,就酸溜溜地說:“哼!那個人就會奉承阿谀,終于攀上了骥尾。”別人有任何好處都不歡喜,沒有與人爲善的隨喜心,沒有衆生與我一體的胸襟。
中國社會流行一句話說:“同行是冤家”。我們在佛光山上全心全力推動佛教現代化的工作,而阻礙佛教進步的,不是基督教、天主教,卻是佛教人士。佛教裏有一種可憐的現象,看到會講經說法的法師,有一些佛教人士就批評說此人不會做事,只是靠一張嘴說說而已;看到興辦佛教事業的,又說此人只會做事,不懂修行;看到注重修行的,卻又說此人只知盲修瞎練,不能著書說玄,總之佛教一無是處,大家一起同歸于盡最好。我們應該以佛法的正確信仰,來匡正這種不良的風氣,增進大衆的心理建設,看到別人事業輝煌騰達時,要隨喜贊歎,彷佛自己感同身受一般地光彩欣喜!
有些人到佛光山來參觀,看到佛光山的各種建築,就對我說:“你們爲什麼把佛光山蓋得如此寬大呢?”難道把佛光山蓋成馬不旋踵的茅蓬才好嗎?臺灣的面積雖然很少,但是我們要把臺灣建設成經濟大國、文化大國、道德大國;我們建設佛光山,也是抱持這種予人方便、給人歡喜的心,希望佛教對社會有些微的貢獻。今後我們對于別人的事業發展,也要抱著希望對方愈順利愈歡喜的心,只求國家社會、佛教衆生有成就,而不計較個人的享樂。我們以感恩心、慈悲心、知足心、慚愧心,來對待世間的一切,以衆樂爲己樂,培養榮耀歸于大衆,成功不必在我的器宇,以創造快樂的人生!
(四)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所謂安和樂利的社會,不僅僅指從事十大建設,開辟了高速公路、大煉鋼廠而已;也不是擁有了電視、電冰箱就快樂無憂。有時物質愈充裕,心靈的空虛愈深;經濟文明的過度發展,也會帶來弊病。我們除了讓衆生生活所需不虞匮乏之外,更要讓衆生從佛法中,獲得更大的富足。那麼,如何才能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呢?這需要從人際關系的調和去完成,在人際之間,如何才能取得和諧呢?彼此要相互尊重,不可以輕蔑他人,諺雲:“愚者亦有一得。”又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不能因爲對方出身微賤,而就輕視他的存在,有時候無用乃真正的大用。譬如有名的六根會議的譬喻,眉毛雖然沒有視聽的功能,但是缺少了眉毛,就失去了所以成爲人的整體諧和感,因此眉毛的無用,乃是使人之所以爲人的整體大用。佛教主張不輕易蔑視任何的衆生,那怕是一只小象,將來也會成爲大象,一個能夠尊重的社會,才是有道德的社會。
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除了彼此要互相尊重外,社會上的大家要分工合作,社會的有機體才能活動起來。好比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各掌所司,將自己的功能完全發揮之後,人身整體才能運作自如。社會的進步,需要靠每一份子捐棄私見,合作無間才能達成。
我們要將社會建設成爲安樂和平的社會,必須奉行法治,一切依循法律、製度而行事,不以個人的主觀好惡而冤枉任何的好人,放過惡人,使我們的老百姓都能享受辛勤得來的社會成果。生活在社會的每一個人,要具備公正無私的心,容納異己的胸懷,不排斥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大家共有共存的世界,而不是一己囊袋之中的私物,千差萬別的事事物物,有時能使世界更多彩多姿,沒有繁花點綴的大地,將失去了它的缤紛美麗!
如何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呢?我們每個人必須要互相尊重、分工合作、奉行法治、容忍異己、公正無私、贊歎隨喜,才能達到這個理想。
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即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社會做爲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會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因此而能充實了內涵品質,提高了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于這個時代、社會,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社會的進步化、現代化,才真正是佛教所以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
今天大家來到佛光山,沒有什麼佳肴可以款待各位,僅簡單地提供幾點我個人對于佛教現代化的粗淺看法,希望佛教的現代化,能帶給我們的國家社會更多的富裕充足,全世界人類都能享受更大的幸福!謝謝大家!
《佛教現代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