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時間:公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
地點:屏東中正藝術館
對象:法師、護法居士(弟子依住記)
一.不比較、不計較 二.不怨天、不尤人
叁.不侵犯、不推诿 四.不貪求、不瞋怒
五.不自卑、不懊喪 六.不邪見、不妄心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們:
今天很榮幸、很感謝屏東青商會給我這個機會,使我能夠和各位共結法緣。今天我要向各位講的題目是:“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幸福,是我們每個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標,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認爲自己是很幸福快樂的人呢?
由于每個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爲擁有了錢財,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錢使用不當,往往是罪惡的來源。而今日社會上更有許多不知普濟助人,只知守住金錢的富有的窮人,他們雖然富甲一方,但是因爲不會使用金錢,金錢只會徒然增加他們的煩惱而已!
有的人認爲有了愛情,人生就無憾了,所謂“只羨鴛鴦不羨仙”。愛情固然令人陶醉神往,但不可否認的,愛情也是讓人斷腸碎心的東西。還有的人認爲權力在握,吆叁喝四,是人生最得意的事,但是權力容易腐蝕人性,使我們的人格墮落。另外有人以爲能夠如彭祖一般的長壽不老,就是幸福,殊不知長壽也有它的悲哀!縱然我們能夠活到百歲以上,但老態龍鍾,步履蹒跚,手腳失去了往日的靈活,感官也逐漸退化,生活沒有趣味。更傷感的是,假如我們的孩子、孫子死了,還要忍受“白發送黑發”的淒苦,長壽又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既然金錢、愛情、權力、長壽都不是究竟的幸福,那麼人生的幸福是什麼呢?如何才能增進我們的幸福呢?我把它歸納成六點,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不比較、不計較
在日常生活上,有時候感到不如意,主要的原因是喜歡和人比較。看到別人平步青雲、事業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痛苦、自我煩惱,有時候爲了爭奪名利、爭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爲了爭一口氣,而要計較到底,一有計較,雙方就起了沖突,不愉快的事于是産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自以爲自己家財萬貫,是世間上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爲自己地位顯赫,是社會上的權貴,但是還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遠的和人比較、同人計較的話,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又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呢?
有一首通俗的古詩說得很好:“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當我們看到別人駕駛著豪華轎車,風馳電掣地奔跑而過時,而返觀自己只有ㄅㄨㄅㄨ作響的摩托車,心裏覺得不如人,很不是滋味。但是如果回頭看一看,還有人騎腳踏車,或者安步當車,甚至還有推拉車子上山坡的人,比上雖然不足,但是比下還有余越之處。如果我們對世間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羨慕、不比較,幸福自然會常伴在左右。我希望大家在家庭中、社會上,能建立一種觀念,不與人比較,甚至希望別人比我們更好;不和人計較,而希望對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先要學習吃虧,培養忍辱的精神。
我常常對一些信徒說:佛法能提升我們人生的幸福。但是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爲一般人所接受。因爲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和有些宗教獲取、要求的思想大異其趣,因此見棄于淺見之徒。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譬如我們常抱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爲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因此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適之說:“要怎麼收獲,先要那麼栽!”你種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收到受人愛戴、敬重的果實。
綜觀社會上的大家,其待人接物恰好背道而馳,在一般人的心裏,總以爲我是好人,別人是壞人,我懷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要辜負了我;我很偉大,別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別人則一無是處;快樂我來享受,痛苦由你承擔;只要我富足,別人貧窮無隔宿之糧、無立錐之地也無動于衷。如果每個人抱持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那麼我們生存的社會,將充滿紛爭、煩惱,毫無幸福可言。
過去有二戶人家緊鄰而居,張家的人,和樂相融,天天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李家的人,叁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搞得雞犬不甯,無法過日子。有一天,李家的人跑來問張家的人說:
“你們一家人爲什麼不吵架,而能夠和睦相處呢?”
“因爲我們一家人都認爲自己是做錯了事的壞人,所以能夠相互忍耐,相安無事。而你們一家人自以爲自己是好人,因此爭論不休,大打出手。”張家的人回答說。
“這是什麼道理呢?”
“譬如這裏放著一個茶杯,一個人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認錯,還理直氣壯地大罵:『是誰把茶杯擺在這裏的?』擺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駁:『是我擺的,你爲什麼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兩個人彼此不肯退讓,自以爲是好人,僵持不下,當然吵架了。反過來,打破杯子的人如果能夠道歉說:『對不起,是我疏忽打壞了杯子。』對方一聽也馬上回答說:『這不應該怪你,是我不應該把茶杯放那裏。』彼此肯坦白承認自己的過失,互相禮讓,怎樣會吵架呢?”
我們想增進幸福,要常常抱著:“對不起,我錯了!”的心態,把自己當做壞人,學習水的就下,謙卑自躬,好處讓別人享受,壞處自己承當,從讓步吃虧之中,來冶鏈自己的心性,擴大自己的心量。我們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個世界,而大家拼命的往前面擠插,而不知道轉身還有更寬廣的半個世界。我們應該學習不比較、不計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尋找我們人生的幸福。
不比較、不計較的精神,若能運用于家庭之中,一定能夠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爲人妻子的不計較丈夫薪俸少,量入爲出,而把家務理好。爲人丈夫的不同人比較,認爲自己的妻子是最賢慧的人,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夫妻彼此能夠互相敬重,互相體諒,世間上自然會增加佳侶,而減少怨偶。現在社會正在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飯”、“先生回家吃晚飯”的運動,固然也能增進家庭的快樂,但是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我以爲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做先生的要怕老婆。這裏的怕是敬畏的意思。一個敬畏老婆的男人,就能夠尊重女性,在外不拈花惹草,遵守道德。一個敬畏老婆的男人,在家庭中不計較權力的大小,一切以太太爲大,自己爲小、將治家的權力,付給太太負責。能夠如此,則這個家庭必定井然有序,和樂融融。相反地,如果把大男人主義,擡得高高地,和太太計較權力,那麼這個家庭必定烏煙瘴氣,難以安甯。因此有名的學者胡適之先生,曾經極力提倡怕老婆運動,主張組織怕老婆俱樂部,以提高女性在社會的地位。
第二、做先生的荷包裏不放錢,一切的錢財交給妻子全權處理。夫妻之間彼此不比較、不計較,認爲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是最負責任、最善理家的人,減少家庭的糾紛,讓做先生的從責任感之中建立自己的風格,從事業上樹立自己的形象。
第叁、夫妻彼此要相敬如賓,互相尊重,以你對我錯、你好我壞的態度互相對待,家庭就能美滿幸福。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要有不比較、不計較的認識。沒有錢,不與人計較,我有道德就好了,所謂“人窮志不窮”。人生不爭一時的光耀,而是爭永恒的燦爛!沒有愛情,也不計較,對方不愛我們,沒有關系,有一首歌說:“天上的星星千萬顆,地上的人兒比星多。”我們可以去愛一切的衆生,愛國家社會,愛更廣大的人類!一個有力量的人,並不寄望別人能給予他什麼,而只想奉獻服務于大衆。一個有力量的人,他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對自己的肯定之上,沒有自信心的人,才從外在的環境找尋自己的價值,當外境不如心意時,起了比較、計較的心,痛苦也隨之而至。幸福的人,不從計較、比較上去貪求別人給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獻人群!
二.不怨天、不尤人
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點虧,馬上就怨天尤人。譬如生病了,燒香求神明保佑身體健康,病情未見好,就責怪說:“我做人很好,爲什麼神明沒有庇佑我,讓我受苦受難呢?”有的人本來信佛虔誠,家人死了,埋怨佛菩薩沒有垂護,佛菩薩也不拜了,改信其它的宗教,更有甚者,把佛菩薩的聖像燒毀。有的人持齋茹素多年,得不到靈感,就不滿佛菩薩沒有加被他,于是不再吃素,凡此種種,都是從功利主義的立場來要求諸菩薩,而不是純淨的信仰。這種上怨天神的舉動,益發顯出其人識見之短淺,心性之貪婪。
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並且下尤人間。對于世間上的世世物物,總認爲不順眼、不公平,彷佛世界上的人都辜負了他,故意找他麻煩;認爲自己時運不濟,大家都對不起他而憤憤不平。下尤人間可粗略分爲內怨眷屬、外怨世人。所謂內怨眷屬,就是在外面受到了一些委屈,回到家裏,對妻子兒女發脾氣,甚至拿東西爲出氣的對象,摔杯子、扔瓶子、打孩子、罵老婆,這種把氣出在不相幹的第叁者的身上的行徑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外怨世人,當事業不順利,境遇不亨通的時候,就埋怨朋友沒有幫助,師長沒有提拔,世界上的人橫加阻礙,一肚子的怨氣,往別人的身上添加,而不知自我檢討。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手腳不幹淨,偷竊成性,終于自食其果,落入法網,被判處極刑。臨死前,法官問他:
“你還有什麼希望或遺囑嗎?”
“我希望處刑之前,能夠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法官應允他,讓他的母親到法場來見他,年輕人看…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