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界!
在現實生活裏,要勘破的不僅是時間,還有空間。有人上山與山爭土,有人填海與海爭地;土地訴訟案件層出不窮,是活人與活人爭地;許多公寓大廈挖取墳墓興建,是活人與死人爭地;不但人與人爲了爭奪生活空間而興訟,國與國也爲了擴展生存空間而起幹戈──大千世界的一切爭戰幾乎都是爲了生存空間而戰。其實,“良田萬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人間各種有形無形的空間,盡皆幻渺;叁界忽存忽亡的空間,都是心識。白居易另有一句詩說得好: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說:“世間樹木有千載,人生榮枯無百年”,也是同樣的意思,無非是勸大家脫離我執、假相,舍棄生死無常的種種苦惱,進而離苦得樂。
在現實生活裏,有許多難以度過的時空,常常會折磨人,使人痛苦焦慮、彷徨失措。例如:
“銀行叁點半,傷心病榻眠,受屈無處訴,失意癡迷時;
絕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難,貧無立錐地,妻兒哀哭啼。”
還有一首打油詩說得更詳細,我念給大家聽:
“人約黃昏後,玉人不來時;升學聯考日,榜上無名時。
生離與死別,傷心斷腸時;初次爲人母,陣痛難産時。
臥榻輾轉側,不能入眠時;少年好械鬥,父母著急時。
內急肚腹痛,尋覓廁所時;全力去競選,開票落選時。
機車迎面撞,緊急煞車時;犯罪難逃避,宣布刑期時。
沙場百公尺,推進困難時;眷屬不和諧,吵鬧分家時。”
在現實生活裏面,最難度過的時空實在太多了。像上面說的失約、落榜、生産、臥病、如廁、翻車、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離死別這些痛苦煎熬的時空,幾乎人人不能免,結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紛爭:這個位子是我的,這個東西是我的,這塊地是我的,你不能動;你沒有時間跟我談話,你遲了二分鍾誤了班機,你未能及時上船而逃過了一場海難,撿回一條命……現實生活裏的人生,真是一種空花水月的人生;現實生活裏的時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時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開花謝的時光裏,人會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與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經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幾句詩說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算計,過後一場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二)空水人生──這世上只見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見千古不滅的色身,舉兩句詩來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前水複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過。”
(叁)空月人生──一團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現實人生裏,有誰能像月亮一樣長存不滅呢?其月亮也有圓缺盈虧的時候。古人曾經一再感歎這種人生的無常易逝: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現實生活裏面的時空,是如空花般旋開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們今天聚在這裏聽講,時間一到,我們就要各自離去,所有的燈會熄滅,所有的聲音會消失,大門一關,現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間會重歸于空虛、寂靜。然而我們今天在這裏結下的法緣卻會隨著各位時時相生,隨著各位處處並存,世間的一切如昨日黃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緣是永久的,佛理是不滅的!
就像下面這首詩說的:
“啓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
降伏鏡裏魔軍,求證夢中佛果。”
叁.聖者解脫的時空
在佛教裏面,有許多修行得道的聖者,他們的心性無恚無染,他們的生活離苦離妄,他們的時空是一種大解脫大自在的時空,和一般衆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聖者,經由息心止念而進入甚深微妙的法界裏,有時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無量劫而非長”,不受時空的影響。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在陝西翠微山修行的時候,有一天淘米作飯,在等飯煮熟之前,他就順便打坐一會,這一坐就在山洞裏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時,米飯早已黴壞,算算時間,他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了!
佛教裏的聖者常常擺脫有限的叁度時間,而神遊于法界的時空裏,他們的清淨自性充塞宇宙,無時無刻不在;他們的圓滿法身遍布虛空,隨地隨處安住。日中一食而不饑乏,樹下一宿等然極樂,他們的時空是一種“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時空。好像懶融禅師,他舍棄了富貴榮華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隱居深山修行,不問紅塵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見他日子過得太困苦,就帶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來。懶融看到妹妹送了東西來,也不睜眼,也不講話,依舊一動不動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氣從心上起,把衣物往洞裏一放就走了。這一走,白雲變爲蒼狗,滄海變爲桑田,漫長十叁年過去,他妹妹天天挂念著他,忍不住又上山來探望,見了面,懶融禅師還是像石頭一樣的坐在那裏,十叁年前送來的衣物還是一動不動的放在那裏,灰塵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師也是在山洞裏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後,就把梯子抽掉了,從此絕足不出。當時有些人認爲他很可憐,衣服沒有換洗,身體不能沐浴,須發無人修剃,沒有好食物吃,山洞狹隘得連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沒有人可以傾訴講話,也沒有師友來往。可是高峰妙禅師卻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雖然沒得換,可是法相莊嚴;他的身體沒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淨無染;他的須發雖然沒有剃,可是痛苦煩惱卻連根拔除;沒有佳肴珍馐,卻能每天禅悅爲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無窮;沒有朋友,大自然的樹木花草卻都有無限的生意,所見無非般若,所緣皆是妙谛,他的快樂是無可言說的。
這些聖者解脫的時空裏,有種種逍遙自在,不是我們現代這個物慾流行的社會能企及的。現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滿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越多,越是貪婪痛苦,結果徒然陷身在骨嶽血淵的魔界而無法自拔,真是可憐。宋代詩人陸遊曾經做過一首詩說: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羨遊僧處處家;
賴有春風能領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工作煩重,生活沈悶,每當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出門旅遊一番以求解脫。有的去東南亞或日韓各國散心,有的遠赴歐美南非消氣,臨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擁有究竟解脫的時空的,遠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脫死來得實在。真正在佛法裏成道入聖的人,能從一刹那中證入永恒的世界,從一砂一石中見出無邊的虛空,無量法界無邊刹土都在我的心內圓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裏面的許多禅師都有這種解脫時空的本領,他們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遊邃古,一念萬年”,不但不受時空的系縛,而且能穿透時空的迷障,截斷衆流,與諸佛契合。例如雲門宗的祖師“靈樹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個批注:
後梁時代,在現今廣東省曲江縣附近曾有一個靈樹道場,由知聖禅師駐錫弘化,僧衆幾百人,卻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勸知聖禅師說:
“如今寺裏僧衆頗多,也該遴選一位首座和尚來住持了!”
知聖瞑目沈思,靜靜的回答說:“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爲人牧羊,不要急切。”
過了幾年,還是不見動靜,就有人再度請求設立首座。知聖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經出家爲僧了,請大家忍耐!”
好多年過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虛懸如故,有人追問起來,蒼老的知聖含笑說:“因緣漸漸俱足了,我們的首座已經在參訪行腳,參禅悟道了!”
知聖禅師說了這話以後,依舊每日澄心淨慮如如不動,一幌又是二十二年過去。寺中弟子眼見知聖日漸垂暮,無不憂心,便再度啓請設立首座。知聖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說:
“好了!好了!等了這麼多年,我們的首座終于度越五嶺向南方來了,請大家再等待一個短時期就好了!”
說完,又回到方丈室裏靜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議論紛紛。這事過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聖禅師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親自察看。不到幾天,靈樹寺的寺鍾大鳴,知客傳達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齊集山門外迎接首座。大家隨著垂老扶杖的知聖禅師伫立山門,片刻之後便見一僧托缽跛行而來,正是雲門文偃。
知聖笑著問:“法座虛懸了幾十年,你爲什麼遲到今天才來?”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緣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時間的遲速和空間的遠近,我不是終于來了嗎!”
知聖會心一笑,隨即率衆弟子將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這一段“靈樹接首座”的佳話。民國叁十二年,虛雲老和尚就是在雲門寺中興雲門禅風的。
各位想一想:這些禅師的生活何等逍遙自在,他們的時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現代人滿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滿心功名利祿而不安適,睡彈簧床睡不著,住別墅大廈沒有安全感,日爭夜逐,勾心鬥角,不能享受“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的無限時空生活,豈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時空
我們佛教裏有一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說:會運用時空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精神的時間,是往古來今縱心自由,禅機禅用無限的,宇宙就是時光;他的空間是佛性流布的空間,是上下十方橫貫自在,理應理現無限的,法界就是空間。反過來說,不會運用時空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鍾表刻度的時間,受鍾表指針的支配,一小時不會多,一分鍾不會少,渾噩而有限;他的空間只是地域裏程的空間,…
《佛教法對時空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