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病、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歎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
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住。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慾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沈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批注: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沈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民国三十二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
《佛教法对时空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