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學習心得
牛兆華
首先非常感謝本學期學院、各位導師爲我們安排的戒律學課程及教授。以前我對佛教戒律只簡單知道是防非止惡,通過本期學習,使我看到了她博大精深、積極能動的內涵。現將自己一些初步的認識向導師、同學們彙報,重點爲:
1、佛教戒律是對治悉壇,故應重視與發揮在世間法上的現實意義
2、佛教戒律依次第而攝受才能得受用
3、佛教戒律的法、相、體、行是互爲依存,互爲增上的
4、現法安住,如法起行
現分述如下。
1、佛教戒律是對治悉壇,故應重視與發揮在世間法上的現實意義
佛教戒律無論出家戒、在家戒、菩薩戒都屬對治悉壇,她的法味是調伏、清涼、解脫。她的實踐原則是辯證施治。戒律其主要的特色是通于世出世間法的實踐,正因爲有她才使出世間法在世間得以安立。故要使佛法常住,就必須重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行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敬仰宗喀巴大師的修行與智慧。雖說,佛教是內學,是主張通過自己的反觀內照,而通達外部的諸法實相,但就世間而言,從衆生俱生無明、著相的共性,要使這種個人的內證功德,完滿地作用于世間,使之形成衆生得以歸一的實體,通過戒律莊嚴叁寶的對治是極爲契機的。只有這樣進而才能逐漸發揮叁寶的攝授力,沒有這種調伏衆生的能力,佛法久住的願望將落于空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在當時盛興空論的時代,宗喀巴大師能依"但空自性,不空萬法"的深觀,如實遵循文殊菩薩的教授:"幻有與真空二品,絕不可生輕重之心,尤須特重于幻有,學空墜斷者,必撥無因果,毀謗世俗谛,此過甚于有。世俗即壞,勝義焉存?幻有真空必須互依而言,故二谛倶是緣起法,此乃中觀所特具之勝義也。""現分與空分二者根本不可偏重,尤其必須重視現分。"敢于抉擇出戒律體系,作爲出世間法在世間法上安住的這一善巧,與世尊當年指月說法又何異爲二。正是通過對空性見的體證落實在做不空的事上,才顯示出圓融無礙的勝義谛。也正是諸法性空的緣起,才使我們能積極的創造對治的有爲法,而收到不空的現實效益。這在當時西藏各教派林立、無政府、無規範的環境中,獨樹一幟,鮮明確立以振興戒律爲製教的方針,亦堪稱極爲契理的。事實證明,她的作用不僅僅是得到了戒律的嚴明,由于展示出的內外莊嚴,才使她不但産生了統一各教派的力量,進而升起佛法在廣大群衆中的敬仰,爲佛教人才的孕育開拓出廣闊的沃土。時至今日尚爲人們所崇拜。世尊製教,說有、說無、說中道是說對治的方法,但其內涵是如何善巧。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遷,戒律作爲有爲法,從無自性而言也必然遇到一些枝節上適用性問題,但究其本,從"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戒律根本精神出發,仍是與世間法相適宜的。其作用發揮的大小,功夫在于如何善巧。這也就是戒律所蘊涵的積極內涵,是有待于我們去努力實踐的方向。智慧的高低、修行的深淺,最終都會在這個落腳點發出各自的光彩。
2、佛教戒律依次第而攝受才能得受用
佛教戒律在家戒有四種:1 叁歸,2 五戒,3 八關齋戒,4 菩薩戒。
出家戒有五種:1 沙彌沙彌尼戒,2 式叉摩尼戒,3 比丘戒,4 比丘尼戒,5 菩薩戒。
菩薩戒有四種:1 梵網戒,2 瑜伽戒,3 優婆塞戒,4 瑜伽虛空藏戒。
從其特點而言,1)有層次關系:五戒爲一切戒的基礎,加以延伸或細化即爲八戒、十戒;比丘戒爲具足戒,涵攝全部戒相及菩薩戒中的重戒。2)有重點:在家戒以五戒爲重心,出家戒以比丘戒爲重心,菩薩戒以是否趣向菩薩行目標爲重心。
菩薩戒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其開遮持犯主要取決于動機,所以初學者,應該如實面對自己,須知要能于持于犯而不落心意識絕非初機者所能受益。如同未證無生法忍就想于無所住而生其心,其結果必然成爲方廣道人而落入解脫道上的二第坑(常邊、斷邊)。聲聞、獨覺、菩薩、佛都有同樣的共加行,不過終點不同,從緣起的角度,各階段的修行也是互爲因果的。一分持戒,得一分清靜,證悟一分法身,法爾如是。古佛如是,今佛如是,當來佛亦複如是。所以整個戒律體系看似繁多,求其內涵實爲強調要依次第而攝受的要點。各種戒條、戒相的製立都有所受體與所適的機,抓住這些,結合自己正確選擇應該受持的戒律,才能隨法起性,並且能夠得到真實收益。
以五戒對涉十善,就能將消極的止持轉爲積極的作持,詳見列表。
五戒 不殺 不盜 不淫 不妄語 不飲酒
十善 放生 布施 梵行 誠實語 和淨語 愛軟語 質直語 不淨觀 慈悲觀 因緣觀
3、佛教戒律的法、相、體、行是互爲依存,互爲增上的
佛教戒律依律宗而言分爲:戒法、戒相、戒體、戒行四部內容。
戒法:指世尊對戒的製教。
戒相:指規定具體的犯戒樣態的條文。
戒體:指經由一定的授受程序,領納于心中防非止惡的能力,即:受戒的本體。
戒行:指受隨相須,受即對法的明澈,隨就是戒體的領受,即:戒體隨戒法而行持。
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具相,說明了彼此互爲依存的作用。進而,由相規範行,由行提升體,由體證悟法,說明了彼此之間互爲增上的作用。所以持戒並非單一的行門,而是學佛中互動互涉,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初學者從這裏起步最現實、最穩妥、不落虛空。亦可逐漸進入清靜、覺悟、解脫之道。在學習後的今天,當認真反思時,才恍然了悟了幾分導師們寄予在我們身上的希望的分量。
4、現法安住,如法起行
學習戒律的現實意義,我個人理解有二個層面:1)從佛法久住的願望應思考于世間運用佛法能做什麼,如何做(即:利她)2)從學佛的目標應解決自己當下所該做什麼(即:自利)這兩方面立腳點不同,但解脫味一如。末法時代,邪教說法如恒河沙。欲海狂瀾,解脫何依?正法何解?故世尊在世就諄諄告誡我們:佛滅
quot;以戒爲師",戒住世即佛住世。《四分律》雲:"毗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遺教經》雲:"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事,如我住世,無有異也。"《涅槃經》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故對學佛人,當于上述教導中念念不忘世尊對我們的慈悲之恩,時時體悟世尊對我們修性的護持力量。
當前學佛人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就有對上述教導理解不夠,受持不利的原故。
1) 急于求成:今天剛聞一些教理法相,明天就想去弘法利生。須知佛法正知正見,必須來自如法修行,不能于自她現法安住,不能持戒等忍,如何調伏妄念,傳揚清靜法流。在這方面凡有成就的古師大德,無不認真持戒,並一再示範給我們如何通過持戒長養:對治貪嗔癡慢疑的等舍心、精進心、慚愧心、恭敬心、至誠心。試想我們自己領納了多少?
2) 分別見:常聽到有說淨好,有說禅好,有說顯好,有說密好,初學者往往霧裏觀花無所事從。我在閱讀《宗喀巴大師傳》中看到這樣的一段:"薩伽派中大善知識若達納西汝向宗喀巴大師啓問:法王仁波切,在聚集權威自在的法中,請問有何法爲最深?大師開示說,無上部聚集權威自在的法中,有如法而做,次爲最深。"可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能對你最適用的法門就是好的法門,最適合你的戒律就是無上戒。法無善惡,關鍵在于你從她得到的是善法益還是染違犯。正等正覺的成就是如法修行的積累與寫照。否則,心法不相應雖降甘露亦無受益,豈非徒入寶山空手歸。
讓我們學在當下,行在當下,勤勤懇懇去開起自利利她的前程吧。
在此我要特意向引導我學習的上師敬禮!衷心感謝給予我難能可貴的身教和啓迪。最後,謹此深深回向叁寶功德,願佛法久住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