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無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義
若寬
內容提要:《壇經》是慧能的主要思想資料,這已成爲學術界的一致看法。《壇經》的主要內容是說“頓悟”禅法和授“無相戒”,這二者在慧能禅法中是相輔相承的,頓教禅法是授“無相戒”的理論依據,而授“無相戒”是頓悟禅法的實踐展開。無相戒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納戒于心”的大乘戒法特色,沖破一切外在的束縛,尋求自悟自修、自在解脫的人生境界,標志著佛教戒律的中國化走向。
關鍵詞:慧能 無相戒 自性是佛
作者簡介:閩南佛學院女衆部第叁屆研究生 專業:禅宗
前 言
慧能(638-713年),是南宗禅的創始人,其開創的頓悟法門成爲禅宗思想的正統和主流,其思想對于促進佛教中國化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慧能禅法既承襲道信、弘忍以來的禅法,又別開生面,在融會發展了涅槃佛性學說和般若空觀理論基礎上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頓教”法門。在禅學理論上強調“識心見性”、“自性是佛”,並將此落實于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在戒法傳授上,依大乘菩薩戒法提出“無相戒法”,掙脫對外在的束縛,尋求自心解脫,強調自性叁身佛,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縮短了成佛的遙程,給修學者指明了方向,使禅宗在中土大地深深紮根,被人們廣泛接受,其發展之迅速、影響之深遠可謂無與倫比。
一、何謂無相戒
“無相戒”在慧能《壇經》裏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和組成部分,在《壇經》開篇就說到:
慧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坐,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1]
叁學中,戒爲首要,各大宗派中都以戒律爲基礎,戒律作爲軌範行者的修行生活,起到防非止惡、調伏身心的作用。唐代著名的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一把戒分爲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並把戒體視爲律學中的中心地位。戒法,即與定慧相對的戒,指一切戒律;戒體,是“納聖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羯磨疏》卷叁,元照《濟緣記》叁之五),指受戒的人通過受戒儀式所形成的對戒法的憶念、信心和持戒的意志;戒行,即遵守戒規的行爲語言;戒相,指持戒表現的相狀差別,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別。[2]
然而慧能所授的“無相戒”,乃不授《四分律》及其他一些戒條,只是借用以往在授戒和某些法會中的一些儀式,讓信衆跟著他通過發願、念誦等在心中確立佛在自性,人人以自悟成佛的信心。也就是說,慧能所授的無相戒,是不授戒相,只授戒體的戒。這是與禅宗主張“以心傳心,見性成佛”的宗風有關。“無相戒法”應是禅門獨創的弘戒法門,然而當探究“無相戒法”的內容與實質時,仍可以找到無相戒法所依的經典及思想根源。
據敦煌本《六祖壇經》載,慧能在說法中兩次引用大乘戒律《梵網經》中的一句話:“戒,本源自性清淨。”《梵網經》上說道: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叁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3]這裏的“十波羅提木叉”,就是大乘十重戒,即梵網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無盡藏戒。又因別于四十八之輕戒,故稱爲重,誰要是犯了,即得波羅夷罪。十重戒是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衆過戒、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嗔心不受悔戒、謗叁寶戒。這十重就是衆生自性清淨心的十種流露,它含攝了衆生淨心向善的宗教道德規範。梵網所開示的菩薩戒法即是心地法門,是以“自性清淨心”、“佛性”爲戒體的“光明金剛寶戒”、“佛性戒”,這種“佛性戒”源于自性清淨心,也即佛性,佛性是梵網菩薩戒法的依據。[4]在《梵網經》中,菩薩戒又稱“佛性戒”或“心地法門”,表明以心爲本。《璎珞本業經》也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5]所以,在“梵網”、“璎珞”系統中,“佛性戒”是以“自性清淨心”、“佛性”作爲戒體。而且,源于自性清淨心的菩薩戒法的本質是無相的,所以又可以稱爲“無相戒”。持大乘菩薩戒,要求持而不持,持而離相,破除小乘執縛戒相,這種思想源于破執掃相的中觀智慧對戒法的貫通。以龍樹爲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本著中道實相說和有無雙遣、不落兩邊的思維方法看待戒律時,注重的是基于空觀的自律,基于從自心去除迷執、愚癡的“無相”、“不取于相”的自覺,所以視不取于相的戒法爲最殊勝的戒法。在《摩诃般若經》中說:菩薩摩诃薩知一切佛法無相……能具足無相屍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染不著。[6]《摩诃般若經》所說的“無相屍羅波羅蜜”就是“無相戒”。可見,慧能將菩薩戒稱爲“無相戒”,是受到《般若經》的啓發,所以,慧能所傳的“無相戒法”不是空穴來風,不全是自己編造的。從授戒戒儀來說,道信便有《菩薩戒法》一卷,北宗系統有《大乘無生方便門》,都明確地說有禅宗戒儀的情況。道信提倡“戒禅一致”,有《菩薩戒法》一卷,又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弘忍門下的禅風,禅與菩薩戒相合,是禀承道信的門風。只是北宗的《大乘無生方便門》在忏悔一項,明確標出神秀的漸修立場,而慧能則述說煩惱即菩提及至無相忏悔,其弟子神會的《壇語》則忠實地繼承並宣揚了慧能的宗旨。[7]慧能的無相戒,也就是這樣一種以佛性爲戒體、爲本源的大乘菩薩戒,亦即所謂的“佛性戒”、“持心戒”。無相戒,就是無相之戒,所謂“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相戒,也就是教人們不要執著于具體戒相。楊曾文老師在解釋何爲無相戒時,將其歸爲兩個原因: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爲體,而“佛性”是實相無相,“心”無相;二是授戒時僅傳授象征佛性的戒體,而不傳授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在內的“戒相”,所以稱爲無相戒。[8]基于這種“戒,本源自性清淨”和佛性是實相無相的基礎上,慧能創製融“四弘誓願”、“忏悔”、“叁歸依”爲一體的無相戒法。二、 無相戒的內容慧能的無相戒有四項內容:即歸依自叁身佛、四弘誓願、無相忏悔、叁性自歸依戒。第一、歸依自叁身佛。在授無相戒之始,慧能帶領信徒叁唱: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9]慧能認爲,人生本來具有的“自在法性”就是“清淨法身”,因此佛的法身、報身、應身不在人之身外。對于這自性叁身佛,慧能有詳細的說明。他說: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10]所謂清淨法身佛,是說世人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沒有染汙,至于萬有一切諸法,都從自性隨緣而生,如人心中思量一切惡事,就隨染緣生起種種惡行;假使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隨淨緣生起種種善行,如是一切諸法都在自性中。六祖以天空中的日月被烏雲覆蓋作比喻,並強調自歸依,乃是除去自己的不善心與不善行。《壇經·宗寶本》還講到除卻心中所有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邪見心、貢高心等,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且要常懷謙下心,恭敬一切人,通達生佛都具此性,沒有執著挂礙,是名自歸依。
而自性報身、化身說是慧能思想中更具特色的部分。他說:
何名千百億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11]
所謂化身佛,就是不思量一切法,心性本是空寂,如果一念思量,就有種種變化,如思量惡法,自心就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就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等等。故此自性的變化實在太多,若能回轉一念向善,妙明智慧立即生起,成就無上佛道,隨緣赴感度化,此名自性化身佛。所謂報身佛,佛所得報身示現種種妙相,登地菩薩可以見到。六祖說衆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時才有,成佛只是將之開顯。“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12]不要思量過去之事,要把握好未來,前念後念都要得到圓滿無缺的光明朗照,從而自見自己的本性。這是說,自性不思量即空寂,思量、變化都是自性的作用功能,自性是通過思量而變化爲萬法的。如果自性思量變化時能夠回一念善,一念回照,就能産生、恢複自性智慧,那麼自性的自知自見的變化就是自性化身。如果自性能自知、自見自己變化,那自性變化就不再變化爲迷妄,自然念念爲善,消除以前的愚癡,而能常思于後,以後念念即善,故而說後善即報身。後念念念即善,相對于前念的迷妄來說是超越時間的,此自性後念是永恒的,這即是自身報身。所以說:“莫思向前,常思于後。常念後善,名爲報身。”[13]這一切都是自悟自修,啓示行人樹立即心即佛的信念,喚起內在的道德自覺,即是歸依自身佛。
第二、發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菩薩道精神,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宏願,慧能將此攝入無相戒法中。對此慧能解釋道:
“衆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
《慧能無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義(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