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北朝時期的禅定與戒律(清淨)

  南北朝時期的禅定與戒律

  

  清淨

   南北期時期,有一些佛教派別並不專門研究經典,而是以一些經典爲依據,側重于修行實踐。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禅定實踐與戒律修持方面。

  佛教史上對南北朝有“南義”、“北禅”之說,即指南方重義學(指佛教理論),北方重禅法。南方的義學是在東晉般若學與玄學合流的基礎上形成的,故談玄論空,正是南方義學的特點。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他們在入主中原前,社會和文化都比中原落後。進入中原後,雖然接受了中原傳統儒學以進行統治,但畢竟修養不深,對南方的清談之學,他們更不感興趣。因而在利用佛教方面,他們就重視修功德和具體的佛教實踐。建寺造像乃至開鑿石窟,就是修功德;坐禅誦經,就是佛教實踐。中國的禅法始于後漢的安世高,他翻譯的《安般守意經》中提出的念安般的方法,成爲當時禅法的榜樣。苻秦時道安也很熱心禅法,但禅法的規矩一直沒有齊備。鸠摩羅什到達長安後,譯出《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禅秘要法》、《首楞嚴叁昧經》等禅經,于是禅法就開始流行起來了。

  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是北魏時期著名的禅師,他先到長安專門傳授禅法,一時聚徒數百人,來到平城後受到孝文帝的禮敬和豪富們的資助。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就是孝文帝爲他修建的。

  佛陀跋陀羅的禅法通過再傳弟子僧稠而發揚光大。僧稠修習《涅槃經·聖行品》中所講的“四念處法”,使精神保持專注內觀,以此破除對身心世界的眷戀和欲望,達到離染清淨的止觀成就。

  僧稠在北魏受到孝明、孝武二帝的禮遇。進入北齊後,他又受文宣帝高洋的诏請,住進距邺城西南八十裏的龍山雲門寺。文宣帝非常崇信僧稠,以至決定將國庫分爲叁份:一份作爲國家經費,一份奉養皇室,一份供給佛法僧叁寶之用。文宣帝下令有關官員把財物運到僧稠所住山中,打算在雲門寺中設立一座大庫,貯存這些財物,以供日常所需。僧稠認爲修禅在于修心,財物只會引發人們的貪心,反而影響修禅。于是派人把這些財物送了回去。由于文宣帝的器重,僧稠名聲如日中天,禅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流傳。

  除了僧稠外,當時還湧現出菩提達摩、慧文、慧思等一大批以修習禅法而聞名的高僧,他們對以後的禅學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菩提達摩是南印度人,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經海路來到廣州,然後北上到了金陵(今江蘇南京),見到了梁武帝,話不投機,又北上來到了北魏境內的嵩山,在五乳峰的一個石洞裏(今名達摩洞)面壁九年,整天默坐冥思,修習禅定,當時人稱他爲“壁觀婆羅門”。據說他連小鳥在肩上築巢都沒有發覺,可見他禅定功夫的精深。

  當時北魏盛行佛法,寺院興盛,高僧輩出,流派如林。達摩以其獨特的禅法崛起于中原大地,獨樹一幟,大振雄風,名聲遠揚。他的禅法與當時流行的一些修禅方法不同,再加上他的名氣,于是招來嫉妒與誹謗。有些修禅者常來找達摩說法論道,故意駁難,往往落敗而逃。終于有人積怨至于不共戴天的地步,就在食物中放毒藥謀害達摩。前五次都被達摩識破,但到了他們第六次下毒藥謀害時,達摩由于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接班人,完成了傳法的任務,于是就安然服食,端居而逝。

  達摩的禅法稱爲 “如來禅”。如來禅以《楞伽經》爲主要理論基礎,它入門接引的一大特色是“安心”,具體方法是“壁觀”。借助疑心息慮,“心如牆壁”的入道方便,進而産生悟道的智慧。所謂“壁觀”,即“面壁靜觀”,並不僅僅指面對牆壁而坐,而是指一種堅定不移的入禅的精神狀態。靜觀指契證“無念心體”的境界。達摩根據《楞伽經》如來藏佛性思想,認爲衆生本來就有清淨的佛性,只是被各種妄想意念所蒙蔽。只要克服妄念,內心安定,就可以使佛性顯現出來,覺悟成佛。

  達摩禅法提倡“教外別傳”的“印心”和頓悟,與當時北方地區流行禅法不大吻合,沒有産生大影響。以後,達摩的禅法日益受到禅者的推崇,被尊奉爲中國禅宗的始祖。

  戒律是約束佛教徒行爲和規範僧團生活的紀律。只有按一定儀式發誓接受一定戒律者才能充當僧人或居士,也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佛教徒。早在叁國時,就有戒律傳入內地,至南北朝時,各種律典戒本,更是大規模地集中傳譯進來,于是一些僧人專門從事戒律的研究和修行。小乘律典中《十誦律》和《四分律》的影響最大。鸠摩羅什曾經翻譯《十誦律》,他的許多弟子都研究這部律典,而且後來還把它傳到江南,使南方的《十誦律》研究興盛起來。《四分律》比《十誦律》更易于理解,內容也更完整。因而對《四分律》的研究也流行起來了。慧光是北朝研究《四分律》最有成就的僧人,他的《四分律疏》被後世學者奉爲經典,常常引據其中的解釋。慧光本人也被後人看作是律宗的奠基者。

  此外,許多關于大乘菩薩戒的律典如《梵網經》等也陸續譯出,對南北朝各地的律學研究及後世的律宗産生了直接影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