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中國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覺社叢書》

  現代中國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覺社叢書》  

  黃夏年

  一九一八年夏,蔣雨岩、陳元白、黃葆蒼(即大慈法師)等在普陀聽太虛講佛學之後,邀至上海組織研究及宣傳佛學團體,以自覺覺他爲義,名爲覺社。各地社員各務其真修實證,或掩室專修,或誓期親證,或參學于禅林,或深入于經藏,或和光同塵而宏攝受,或精勤盡瘁而事開建,或隨順逆緣而應機施法,或出凡躔而絕迹銷聲,要之、各個獨立向上發展,以踐行覺社社員規約之實而已矣。當時佛教界無一專屬于佛教商榷學理、討論問題之叢刊,爲全國研究佛學、宣傳佛法者在精神上團結,聯合融會通貫之機關,覺社創辦了佛教刊物《覺社叢書》。

  《覺社叢書》的主編是太虛。上海覺社出版,中華書局印刷所印,並代發行。其宗旨是:“內鑄佛學真義,外融新學思潮,倡導整理僧製,軌正謬說邪論,護持大教,鼓吹僧學,以期建立人間佛教,覺導群倫。”任務是“以爲傳布佛教之先聲,兼爲宇內研究佛學者之商榷機關也。”主要內容有宗論、釋義、評議、小說、文辭、詩歌、答問、錄事、雅言等。該叢書創刊後,最先刊行的是太虛所著的《道學論衡》及《楞嚴》、《攝論》等書。旋于十月出版覺書即《覺社叢書》第一期,太虛撰寫的《宣言》,可視爲是太虛領導十七年來佛教運動出發點之一。此外,覺書叢書社還出版有覺社叢書選本。該刊比較開放,儒釋道幾家皆可議論,反映出時代的思潮,例如太虛的《整理僧伽製度論》即發表在該刊上。他在此文中指出:中國佛教到了近代,依然承襲叢林古製,僧衆熱衷于趕經忏、超度亡靈,品質低劣,思想僵化。那些護法的居士們,除了造廟修塔、求感應、祈保佑外,沒有什麼作爲。這樣老態龍鍾的佛教,怎能立足于現代社會?太虛有鑒于此,提倡革新。其中最突出的是主張政教分立,由僧伽建立自己統一的僧團。此文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日本學者還將此文譯成日文出版。《覺社叢書》出版至一九一九年冬第五期時,讀者來函請改爲旬刊、月刊的紛紛不已,適時大慈法師在杭州購得西湖南山淨梵院,潛修于西子湖畔,太虛亦有住息一年的打算,于是大家建議該改覺社季刊爲月刊,定名爲《海潮音》。一九一九年十月,《覺社叢書》出至第五期停刊。一九二○年一月,改名爲《海潮音》月刊,延續至今。上海覺社亦困乏人主持,遂最終廢除。

  爲了保存民國佛教的史料,爲學者研究提供資料,《覺社叢書》已經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彙編》中,不久將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 继续阅读 ▪ 禅宗研究一百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