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德韶與天臺宗▪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資曆,以及名望,都已經成立,此時迎請德韶爲國師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二、德韶與《永嘉集》

  作爲一代國師,德韶在世時除了參政以外,其所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促成了天臺宗的發展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四教儀緣起》雲:“宋修僧史僧統贊甯《通惠錄》雲:“唐末吳越錢忠懿王治國之暇究心內典,因閱《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之句不曉,問于雪居韶[21]國師。乃雲:“天臺國清寺有寂法師,善弘教法,必解此語。”王召法師至诘焉。法師曰:“此天臺智者大師《妙玄》中文。時遭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中國教藏殘阙殆盡。今惟海東高麗闡教方盛,全書在。”彼王聞之慨然,即爲遣國書贽弊使高麗求取一家章疏。高麗國君乃敕僧曰:“谛觀者報聘,以天臺教部還歸于我。”觀既至,就禀學寂公于螺溪,終焉大教,至是重昌矣。觀能探索大本,錄出《四教儀》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義,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後至孤山圓法師校勘刊板但行。今上卷之文者,蓋由辭句簡要,義旨易明,學者誠資之,可了其一。化大綱豈曰小補之哉,下卷則破斥南北古師文義浩,漫故得以緩之。如此文末指雲:“自從此下,略明諸家判教儀式,抑可見。”後卷之大略也。王爲寂師建伽藍螺溪之上,曰定慧院,進號淨光大師,追谥九祖,並東還教藏悉付于師,教門中興,實基于此。而韶公適與智者同姓,乃又毘贊宗乘,且居鄰佛隴,人鹹疑其爲智者後身。雲之道浸息,而海東高麗、新羅諸國盛弘此教,扶宗繼忠法師雲:“智者緣在此方,而教敷于海東者,此必放生池中諸魚聞教禀戒報生者爾然。”聞此說者頗譏以爲誕殊,不知教理有憑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脫魚報,豈外此乎。”[22]

  《永嘉集》全稱《禅宗永嘉集》,唐代僧人永嘉玄覺(665~713)撰,慶州刺史魏靜輯。玄覺早年曾學天臺,後來隨學六祖慧能,改宗入禅門。全書共十篇:第一慕道志儀、第二戒憍奢意、第叁淨修叁業、第四奢摩他頌、第五毗婆舍那頌、第六優畢叉頌、第七叁乘漸次、第八理事不二、第九勸友人書、第十發願文。旨在用天臺止觀的義理來解釋禅宗的禅,揭示禅定之用意及修的過程。忠懿王錢俶看不懂的一段經文在《永嘉集》“叁乘漸次第七”裏,全段曰“然叁藏之佛,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佛尚爲劣,二乘可知。”這段經文的最早出處是來自于天臺大師智顗的著作《妙法蓮華經玄義》,該書卷第五上雲:“又叁藏菩薩全不斷惑,望圓教五品有齊有劣。同不斷惑是故言齊,五品圓解常住。彼全不聞常住,是故爲劣。若叁藏佛位斷見思盡,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佛尚爲劣二乘可知。當知,叁草蒙籠生用淺短,故其位皆粗。若幹慧地性地,望五品位有齊有劣。例前(雲雲)。若八人六地見思盡,七地修方便,至佛斷習盡,望圓教似解有齊有劣。”這是用天臺宗的藏、通、別、圓判教理論來說明修行的結果。“叁藏”是“藏教”,屬于小乘。“四住”是指爲生起叁界一切見思煩惱之根本依處,故也稱四住地。即:(一)見一切住地,指叁界之一切見惑。(二)欲愛住地,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貪愛爲重。(叁)色愛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四)有愛住地,指無色界之一切思惑。以上四住地,若再加上無明住地,則稱爲五住地。“無明”即爲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爲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爲叁惑之一。[23]五品是:第一品,初發一念信解心。第二品,加讀誦。第叁品,加說法。第四品,兼行六度。第五品,正行六度。天臺宗以止觀修行理論爲其特色,以修行菩薩位爲其目標,強調伏斷無明在修行過程中的作用。認爲在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是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故又稱十信心。在叁藏小乘教裏,以五十二位相配,初信斷見惑,二信至七信之間斷思惑,最後之叁信盡塵沙,十信斷盡,進入初住以上則伏斷最初無明。天臺宗又以圓教爲最高,認爲到了菩薩四十二位時是妙覺位,將伏斷更高的無明,到了五十一位等覺位時,將全部斷盡最後的無明。天臺宗的理論的特點是“一心叁觀,叁谛圓融”,故又從圓教的觀點來看,叁惑同體,叁觀一心,前後沒有次第的必然聯系。換句話說,無明與成佛是一體的,“無明即是法性,見思破即是無明破,無明破即是見法性。”[24]伏斷無明,即可見佛。所以《永嘉集》的這段話意思是說,叁藏小乘教裏的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清淨,所以他有或與佛等齊,或仍有未得解脫的兩種情況。如果將叁界中的一切見惑、貪愛爲重的一切思惑悉除同時除去,則這時就與佛等齊。若仍然還有叁思叁惑的無明,此小乘佛還沒有得到解脫。佛尚且是這樣,則聲聞乘與緣覺乘之二乘人也可以得知了。

  智者大師這段話,實際上關系到修行的理論解釋與最後境界問題,即怎樣看待伏斷修行的煩惱障——無明,達成佛境界。玄覺在《永嘉集》裏引用了,是用以說明小乘漸教只能趨于佛的境界,尚不能達到大乘頓教的即心即佛的自在境界。忠懿王錢俶雖然“治國之暇究心內典”,但是可能不大懂得天臺教義,因而無法用天臺教理來讀懂這句經文。在其之後,佛教界更是不斷有人加以引用诠解。德韶的弟子永明延壽在《宗鏡錄》裏就對此诠釋曰:“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乃至藏教佛,與圓教十信心位齊。以同除界內四住煩惱故,十信雖與叁藏佛,同除界內煩惱齊。而十信又圓伏界外根本無明,藏教尚未識住地無明,雲何稱伏?叁藏佛位,猶稱爲劣,況二乘乎。所以雲:“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即劣。佛尚猶劣,二乘可知。””[25]《宗鏡錄》是一部“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的佛教理論著作。延壽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叁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搜博覽,互相質疑,而撰成的一百卷大書。該書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雖然受到《華嚴經》和華嚴宗的“一心”理論影響很大,但是天臺的影響也是不可或缺的。延壽將此段經文放在了“于宗鏡中最初信入,有何位次?”[26]一問中而加以解答,其基本思路仍然是天臺的,旨在說明小乘境界不如大乘境界,“而十信又圓伏界外根本無明,藏教尚未識住地無明”,圓教高明于叁藏教。他又認爲,“今圓教五品之位,以理觀緣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命是衆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雖不可數,而可散動。明寂,對于數息也。煩惱是底下之穢惡,菩提是尊極之淨理。”[27]“今略明圓信初入之位,其五十二位智斷行相,廣在彼明,故知圓信頓修,與漸證權機,功行煉磨,日劫相倍,入此宗鏡,功德無邊。”[28]延壽強調了“頓修”與“漸證”相互“煉磨”的重要性,但是他又將此歸結爲“譬頓在衆教之首,故以華嚴爲乳耳。”[29]如是將天臺與華嚴相融合,曰:“所有歎說,應如是知,應如是信解,爲法界法門,圓。無始終,于一念中,歲月晦。明重重無盡,一毫之內佛境衆生境色相無邊,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30]

  與延壽同時的天臺高麗僧谛觀也對智者的話做了重要诠釋。谛觀是高麗王派遣攜帶中國佛教典籍天臺叁大部來中國學習交流天臺佛學義理的僧人。谛觀拜天臺義寂爲師,深研天臺之學,並且整理撰寫了《天臺四教儀》一書,“由是盛傳諸方,大爲初學發蒙之助雲”[31],將中朝佛教文化交流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谛觀在《天臺四教儀》中說:“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叁四地齊俦。並連別住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同除四住證遍真,內外塵沙分斷伏。八之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備理方通。齊前別住後叁位,並連行向位相同。別地全齊圓住平,無明分斷證真因。等妙一覺初二行,進聞叁位不知名。”[32]這是谛觀對智者大師藏、通、別、圓四教義理作了一個诠釋的著作,他將四教義理用偈頌的形式做了總結,指出“同除四住”具有普遍真理的意義,堅持了天臺教義的宗旨。谛觀又說:“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齊,叁界苦集斷盡無余。故《仁王》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斷,故定屬圓信。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意在入住斷無明見佛性。然譬如冶鐵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時自然先落,雖見先去,其人無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圓教行人亦複如是,雖非本所望自然先落。永嘉大師雲:“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即此位也。解曰:四住者,只是見思,謂見爲一,名見一切處住地。思惑分叁,一欲愛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愛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叁無色愛住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叁藏佛與六根清淨人同斷,故言“同除四住”也。言“若伏無明,叁藏則劣”者,無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別惑。叁藏教止論界內通惑,無明名字尚不能知,況複伏斷,故言叁藏則劣也。”[33]這裏對《永嘉集》的話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指出了別教的“十信”屬于“伏而不斷”,只有進入定境才是圓教的“十信”。別教中的無明與叁藏教中的無明,區別只在于前者是叁界之外阻障中道認識的惑,後者則是在叁界之內的普遍存在惑,所以叁藏教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另一位同時代人孤山智圓(976~1022)也對此文做了闡述,他說:“二以梵王對圓人肉眼。簡問意者:“六根淨人六見大千,何異梵王?”答:“意《法華》肉眼尚超小聖,何況梵王天眼開辟者。”荊溪雲:“肉眼雖…

《天臺德韶與天臺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