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政治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以來僧團的沙門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來往,其中或有輔弼朝政被尊爲國師者,或有轉而出仕朝中貴爲宰相者,或有一度出家爲僧再爲人君者,更有舍棄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而對于國家政治有深遠影響的出家人更是不計其數,下面我舉出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一)做過出家人的宰相

  南朝宋有一位慧琳法師,宋文帝禮請他爲宰相來治理萬機,南朝宋因此政治清明、國運強盛于一時,時人都稱他爲“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份來輔佐國家之事。唐明瞻法師以善識治國之方而聞名于朝野,唐太宗召入內殿,躬親鋪升床座,盛馔供養,向明瞻法師請教古來明君安邦定國之道,明瞻法師因此爲太宗陳述以慈救爲宗的方法,太宗大悅,尊爲帝相。“貞觀之治”的盛世,明瞻法師曾參與化育,可以說功不可沒。明朝的姚廣孝本來爲道衍禅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二)做過出家人的皇帝

  明太祖朱洪武未即帝位以前和佛教有一段很深的因緣,朱元璋幼年家貧,十七歲曾在皇覺寺出家爲沙彌,有一次貪玩夜歸,早過了寺院開大靜的時刻,山門緊鎖,只好在山門外露宿一夜,于是即興吟了一首詩說:

  “天爲羅帳地爲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裏不敢長伸腿,唯恐踏破海底天。”

  口氣豪邁,氣宇非凡,大有佛印禅師“大千世界一禅床”的氣度,後來能夠創天下、管山河不是偶然的事。傳說朱元璋從小口氣就很大,並且常發生靈異的事情。有一次他負責掃佛殿,殿中供奉許多的羅漢像,因爲一尊尊搬下來清掃非常麻煩,因此便對著羅漢像大聲說:

  “喂,羅漢們!你們下來,讓我掃掃地。”

  說也奇怪,那些異相百態的羅漢好像聽懂似的一個個從佛龛上走了下來,等到朱元璋掃好了地,又一個個站回自己的位置。由于明太祖和佛教的這段因緣,因此即位之後極力建寺度僧,印纂經書,對佛教護持有加。

  唐朝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曾經在感業寺出家,後來再度入宮,並且攬握一國大權當上了皇帝。提起武則天很多人也許會搖頭咋舌,驚詫于她的玩弄權術,其實在政治權力的爭奪之中,鮮有不流血的慘事,而武則天又出生于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因此所遭受的評議自然更多,事實上武則天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譬如佛教徒誦經常念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武則天撰寫的。武則天對佛法有極深的造詣,曾經爲經典做過注解,並且敕令開鑿敦煌石窟,巨大的彌勒佛石雕,就是在她的時代完成的。另外武則天對于僧團的敬重,曆曆披載于史書之中,例如華嚴宗的賢首法藏、北宗禅的神秀,都受武則天敕封爲國師,甚至惠能大師也受過她的禮敬。

  唐宣宗本來爲唐武宗的叔叔,爲了躲避武宗的殺害,隱遁寺院出家爲僧,有一天和志閑禅師一同遊山玩水,禅師看到一瀉千裏、氣勢滂薄的瀑布不禁發出贊歎:

  “穿雲透石不辭勞  地遠方知出處高”

  宣宗聽了,也借詩來抒發情懷,接著吟道: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意思是說自己這條蛟龍豈能終日受困于淺灘,日後仍要隨著瀑流回歸大海興風作浪、一番作爲,後來果然回朝主持國政。

  當宣宗尚在寺院爲沙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黃檗希運禅師在拜佛,于是上前對禅師說:

  “禅師!你常常開示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請問禅師,你現在拜佛在求什麼呀?”

  黃檗禅師聽了,出其不備一個清脆的耳光打在宣宗的臉上,並且說:

  “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當作如是求。”

  “你說當如何求也就罷了,何必動手打人?太粗氣了。”宣宗申辯著。

  “這裏是什麼地方?容你在此說粗說細。”

  宣宗言下大悟,禅師的意思是要我們返求自己、內觀自性,在清淨的自性海中早已泯除一切的差別對待,那裏還有粗細可言呢?唐宣宗當了皇帝之後,回想起這件公案,特地賜封黃檗爲斷際禅師,並且大舉複興佛教,使佛教在曆經劫難之後,再度展開蓬勃的中興氣象。

  (叁)做過皇帝再出家爲僧

  梁武帝一生笃信佛教,除了禮請達摩祖師東來傳法之外,並且抛棄位高權重的皇帝不做,叁次舍身同泰寺爲佛奴,自願做佛的奴仆服務衆生,群臣無策,只好以一萬億錢將他贖回皇宮重新理政,如此叁次,可見梁武帝對于出家生活的向往。

  明朝的建文帝爲了逃避燕王之難,二十六歲時逃到廣西,在壽佛寺出家,法名爲應能,善說法要,每次聽他講經說法的人衆如海會雲集,德高望重于一時。有一次在寺中做完功課,掩卷閑眺的時候,忽然憶起在宮中百官朝拜的景象,感觸萬端地寫了一首詩: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裏遙;

  款段久忘飛鳳辇,袈裟新換衮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到了晚年由于思鄉心切,終于被迎回宮中供養。

  清朝的順治皇帝從小就對佛教有一份孺慕之情,當了帝王之後,對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無減,他曾經寫了一首脍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贊僧詩,詩中對于出家人灑脫自在的雲水生活傾羨不已:

  “朕爲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當他看到政治明爭暗鬥、鏟除異己的殘酷情形,不禁要慨歎:

  “我本西方一衲子,爲何生在帝王家?

  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最後毅然決然抛下皇位撒手西去,追求他心儀已久“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的出家生活。

  (四)做過國師的出家人

  曆代有不少的出家人受到帝王的敬重,尊爲國師,爲國家的仁王之治貢獻他們的智能。譬如禅宗的旁支,牛頭宗之祖南陽慧忠禅師,唐肅宗、代宗都曾封立他爲國師。華嚴宗叁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經跟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請他至宮中宣講華嚴要義,法藏爲了讓武則天容易明了體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宮門一對金獅,成就“金獅子章”的偉大著作,使華嚴宗在有唐一代大放異彩。而四祖的清涼澄觀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敬崇,被尊爲七帝國師,受到未曾有過的殊榮。唐悟達知玄國師,幼年時候就表現他過人的聰穎,五歲時就曾做過一首詠花詩,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

  “花開滿樹紅,花落滿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悟達國師十一歲的時候,出家于資聖寺,唐文宗崇禮如師,宣宗即位後,曾頒賜紫袈裟,並且敕封爲叁教首座,曾經襄助宣宗複興佛教,功績炳然!有教化君王的詩留世: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其它如寶志禅師曾爲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爲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臺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以上這些大師抱持方外之士超然胸懷,以佛法的無比智能,爲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而提出了鍼言!

  

  (五)影響國家政治的出家人

  南北朝時代戰亂連連,尤其當時的石虎、石勒雄據一方,嗜殺成性,遭到無辜殺戮的百姓非常的多,西域高僧佛圖澄決定來度化這兩位殺人如麻的魔王,解救生靈于塗炭,于是獨自到軍營去見石虎、石勒說:

  “大王!你們應該以慈悲來對待百姓,不可妄加殺害!”

  石虎聽了,臉上現出陰狠鄙夷的笑容,對佛圖澄說:

  “喔!你們出家人講究慈悲心,我倒要看看慈悲心究竟是什麼樣子?把慈悲心拿給我看看!”

  佛圖澄看到石虎如此刁難,毫不猶豫,立刻拿起一把利刃,把自己的胸膛剖開,拿出一顆血淋淋的心,隨即令徒弟拿一盆水來,把溫熱的心放在水裏,口中念念有辭,說也奇怪,水裏竟然長出一朵亭亭潔淨的青蓮花來,把石虎、石勒看得目瞪口呆,佛圖澄于是對石虎、石勒說:

  “這就是慈悲心,能夠長養一切的清淨善法。”

  凶殘的石虎、石勒趕快下跪忏悔,從此一改殘暴的本性,尊重佛圖澄爲師,凡有國事都請教于佛圖澄。

  曆代對國家政治深具影響的出家人非常多,譬如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勸谏苻堅休戰,唐朝的玄奘大師一面要主持佛經的翻譯工作,一面要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咨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的時候,唐高宗罷朝叁日,悲恸地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的仰崇之深可見一斑。唐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爲太子太傅,以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1)行慈、(2)減殺、(3)順氣、(4)奉齋。日本的聖德太子訂定十七條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世世代代爲笃信叁寶的佛教國家,日本至今佛教依然如此興盛,聖德太子的貢獻不可謂不深遠。在泰國國王要即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出家人的威儀具足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備了,才能掌理政治,如此佛教影響政治,政治影響佛教,使泰國成爲東南亞的佛教國家。

  隋文帝曾經贊歎靈藏律師說:“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師你是求道學法者的天子;律師你能以佛法度人爲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爲惡。”皇帝是政治上的國王,影響于一時;而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響于萬世。印度有一位阿育王,本來凶惡暴虐,後來皈依佛教之後,成爲仁慈愛民的君王。他覺悟到一個道理,以武力來統治國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來度化世間,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國政期間,每五年要派一批大臣到全國各地去,考察佛法傳播的情況,並且在街衢要道設立了許多的石柱,上面刻篆佛教的經文,他認爲佛法愈弘揚,國家就愈興盛。從以上的史例,可以看到佛教和政治有不可分割的密切接觸,而佛教在興國安邦的方面,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叁.佛陀對仁王政治的看法 

  佛陀認爲…

《佛教的政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福壽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