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爲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爲國王們提出了許多如何爲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當時印度的名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經常向佛陀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佛陀都善巧地給予指引,譬如《中阿含雨勢經》中就記載有佛陀對政治的看法。
有一天,阿闇世王要發兵攻打越耆國,特地派遣雨勢大臣向佛陀請教戰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故意對站在身後拂扇的阿難尊者開示越耆國所以富強的治國七法:(1)常開會議、(2)上下和合、(3)尊重法治、(4)以禮教化、(5)孝親敬師、(6)護持宗教、(7)接應四方。佛陀主張以議會製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我們今日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等也經常召開會議,而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已灼灼有先見之明了。
佛陀說完了治國七法之後,更進一步說明做爲一個國王應該具備二種五可愛法,才能獲得百姓的愛戴。
一、(1)人所愛敬、(2)自在增上、(3)能摧冤敵、(4)善攝養身、(5)能修善事。
二、(1)恩養蒼生、(2)英勇具足、(3)善權方便、(4)正受境界、(5)勤修善法。
雨勢大臣聽了之後,虔誠頂禮佛陀說:
“佛陀!弟子已經明了越耆國施行仁政,是無法攻破的,我回去向國王覆命了!”
佛陀的權巧智能,化除了一場血腥的戰爭,佛陀的政治觀也表露了一些端倪,後來這些國王都成爲佛教的護法長城。
關于佛陀對于如何成爲轉輪聖王的看法,散見于經典各處,綜合其大要可成七點:
1.轉輪聖王應該爭先表率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爲首,並且努力守護正法不壞。
2.轉輪聖王應該以法來教化人民,一切動物要依法加以保護,免遭殺害。
3.轉輪聖王應該時時向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咨詢國家大事,宜行則行,宜舍則舍。
4.轉輪聖王應該矜恤孤寡,照顧天下貧困無依的衆生。
5.轉輪聖王對于國家傳統舊有法令,應該權量製宜,不可輕易更改毀棄。
6.轉輪聖王應該以十善來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純善、風氣敦厚。
7.轉輪聖王應該重視經濟生産,讓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沒有匮乏。
佛陀認爲世界如果能施行轉輪聖王的仁政,這個世間將成爲無爭富足的清淨國土,果真能如此,大同世界的實現就在眼前了。
做爲國家最高的領袖應該具備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等條件,那麼做爲一個執行政令的官員,又應該具備什麼內涵,才能行法不悖,確實達成溝通上下的職責呢?佛陀在《增一阿含》〈細禁品〉中,曾舉出如何做一個好公務員的辦法:
1.不貪汙、金錢清楚:金錢容易使人性腐朽墮落,公務員最忌諱貪汙受賄。有人爲了一時的貪念,禁不起金錢的誘惑,抱持反正貪汙又沒有人知道的僥幸心理,最後卻毀了自己一生的大好前程,實在非常可惜!爲了貪圖劍上的一口甜蜜,而不惜割破自己的舌頭,衆生的愚癡短視著實可憐!何況貪汙雖然人不知,但是你知、我知、因果知,雖然享受到短暫的美果,卻種下他日種種受苦的惡因,能不謹慎戒懼?
2.不暴怒、性情平和:公務員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性情要溫和耐煩,遇事要有涵養不急躁,以免贻笑大方。過去有一個人性子猴急,容易發脾氣,有一天看到朋友穿了一雙和他一模一樣的新鞋,就迫不及待地指著朋友的鞋問:
“你的鞋子多少錢買的?”
“九百錢啊!”朋友舉起右腳說。
“什麼?你只買了九百錢,爲什麼我卻白白花了一千八百錢才買下這雙鞋子,太豈有此理了,我要找賣鞋的老板理論去!”這個人不甘上當,暴跳如雷地大罵起來。
這位朋友神閑氣定地看他罵得口沫橫飛,然後才慢條斯理地又舉起左腳說:
“你窮嚷什麼呀!我是說右腳的鞋要九百錢,左腳的鞋也要九百錢,合起來不是一千八百錢嗎?”
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會擾亂我們原本清澄的智能,無法對事情做正確的判斷而贻誤大事。
3.不诿過、盡心負責:有些公務員,當老百姓來請托事情的時候,不能盡心去承辦,反而推诿責任,不是踢皮球、打太極拳,就是打官腔,使對方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有人慨歎形容公務人員說:“遇事頭如鼈,遇利頸如鶴。”遇到棘手的問題,縮首縮尾,避之猶恐不及;逢到利益當頭,引頸如鶴,趨之如飛蛾撲火。一個好的公務員,應該是苦的、酸的我吃,甜的、甘的別人嘗。
4.不怪僻、群處和睦:公務員不可以個性怪僻,特立孤行,大衆決定下來的意見,偏偏不合作,故意唱反調,破壞了整體,應該捐棄個人偏見,敬業樂群,以群衆爲家,不要成爲人人討厭的烏鴉!
5.不悭吝、慈悲喜舍:公務員要不吝啬給人歡喜、給人幫忙、給人方便,隨時隨地給人最周到的服務,最親切的笑容,即使是簡短的招呼問好,都能帶給對方無比的振奮與歡喜,微笑永遠是世間最美麗的裝飾!
6.不犯法、守法重紀:公務員是實際執行國家政令的人,應該以身作則、知法重法、守法行法,絲毫不可違犯,維護公權力于不墮,爲國家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不可知法犯法、執法玩法,誤己誤國、危害社會。
7.不磨人、認真服務:人生本來應以服務爲目的,助人爲快樂之本,但是有些公務員卻以刁難爲能事,磨人爲快樂之本。譬如在戶政司辦公,有人來報戶口,“戶口名簿帶來了沒有?”“沒有帶來。”“回去拿”。戶口名簿好不容易拿來了,“咦!印章呢?”“忘記了”,“再回去拿”,“通融通融可以嗎?”“不可以。”“好!”印章也來了,這下又是缺相片,斬釘截鐵不能通融,對方只好頂著大太陽,騎著老爺車,來往于道路上,被折磨得昏頭轉向。公務人員應該給人方便,因爲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公事門中好修行”,希望我們的社會是個便民利民的社會,而不是擾民勞民的社會。
8.不重稅、持法公正:古人說:苛稅猛于虎。公務員不可以苛加重稅,剝削民脂民膏,這樣也要繳稅,那項也要捐款,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富有了,是國家社會的幸福,唯有人民愈有錢,國家才會愈富有。說到繳稅,現在一個公務機關中奉公守法的公職人員,一個月能領取多少的薪金,有時紅帖子、白帖子滿天飛,加上人際應酬,上司一聲令下:“某人要結婚了,本單位每人捐多少錢;另外,大家一律參加人壽保險,保險金多少錢;下個月預計去郊遊旅行,每人預繳多少錢……”如此七減八扣,原本薄少的薪水袋到了手中就顯得更單薄了,如何維持一家人糊口所需,只好铤而走險,作奸犯科了。要體恤收入微薄的人,不要隨意給予太多的苛稅,以及不必要的捐款。
9.不嗜酒、端正身心:酒能迷亂我們的智能,失去理性而侵犯了別人。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男人如果不會喝酒就不是英雄好漢,女孩子也東施效颦學起喝酒,不喝酒就不夠時髦。許多的壞事就在爛醉如泥之下發生了,許多的悲劇在酩酊醉意之時鑄成了,因此佛教在根本五戒中,揭示了不飲酒戒,因爲爲了飲酒,一切的殺、盜、婬、妄都可能會觸犯。
佛經上記載著:一個人獨自喝著酒,沒有美味的下酒菜,突然看到門口有一只肥胖的母雞,不問主人是誰,偷來宰殺下酒,犯了盜戒、殺戒。正吃得酒酣耳熱的時候,母雞的女主人找上了門來:
“你看到我家的雞了嗎?”
“沒有哇!”犯了妄語戒。
醉眼迷矇中,看到女主人姿色不錯,起了婬念,侵犯了對方,殺、盜、婬、妄、酒五戒統統違犯了。
其實一個男人在外面忙碌了一天,還到酒廊茶館喝得醉醺醺,半夜深更才帶著一身酒氣回家,讓久候家門的妻子迎接語無倫次、醜態百出的醉鬼,實在是一件殘忍的事,況且女士們喝醉了儀態也不雅觀,最好適可而止。尤其有些人勸酒時,強迫別人乾完一杯、再乾一杯,好像非把黃湯全部喝完,不醉不歸的樣子,看似豪情萬丈,其實是害人害已。
10.不好色、淨潔家門:吳叁桂爲了李闖王搶走了心愛的寵妾陳圓圓,“沖冠一怒爲紅顔”,引清兵入關,雖然殺死了李自成,美人重投懷抱,但是吳叁桂也因此變成民族的罪人,留下千秋萬世的罵名,色之誤國害民,可謂深遠钜大!
11.不自私、去私從公:公務人員不可以結黨營私,自私自利,凡事要本著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秉公處理,但求心安理得、無愧于心,成功不必在我,一切利益榮耀歸于大衆。
12.不過勞、保其健康:公務人員應該保持適當的休閑,不可以過份操勞,白天辦公開會,晚上還要應酬交際,回到家裏又有一大堆的公文需要處理,一通通的電話要接聽,甚至出差到遠地十天半月,成了空中飛人。因此有些國家政府厘訂有完善的休假製度,強迫公務員休息,保持充沛的體力精神,擁有強壯的身體,爲國家、社會、家庭、大衆做更多的事,走更遠的路。公務人員平時要調和自己的居家生活,注重自己的健康,必要時好好養精蓄銳,才能做再一番的沖刺。
四.吾人對當今政治的態度
佛教徒對于政治,究竟應該采取積極的參與態度,還是消極的觀望姿態呢?太虛大師“參政而不幹治”的看法可以說最爲客觀中肯、最具智能見解。大師認爲佛教徒應該積極去關心國家大事,而不熱衷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晉道安大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和政治都是衆人之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系,證諸曆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反之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贊:“端爲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
《佛教的政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