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父:國王如同父親,能夠護衛百姓免于危難;人君如同父親,能夠教化百姓臻于至善。
(8)國王如母:母有悲德,憐愛子女;王有慈恩,普濟臣民,自然使百姓衣食無缺,生活和樂。
(9)國王如火:火具有除寒成熟的功能,能將敗壞邪惡燒毀,並且能夠成熟食物;國王如熊熊烈火,勵行法令,去除國中惡賊,使衆生智能成熟。
(10)國王如水:國王如甘露法水,能夠滋潤群黎百姓,纾解他們的熱惱饑渴,爲民間遍灑清涼風習。
一國之君既具備如此的仁德懿行,爲人臣民自然會竭誠殚智盡忠;同理,君王官員對于黎民百姓也應該盡忠,爲對方謀幸福。過去一提到盡忠的軌則,一般人總面露難色,因爲盡忠是要爲對方乃至國家,做個人的犧牲奉獻,很難竭誠去實踐。其實盡忠非常的平等,是人我之間彼此互敬的關系。國君官員應該如何對他們的部下僚屬盡忠呢?佛經上爲我們提出了八點:
(1)視民衆如親人:對待一切百姓,要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至親,人我一如,不起分別,憂戚與共,生死相關。
(2)視惡人如病子:對待愚頑惡劣的衆生,要把他們當做生了重病的孩子,不嫌棄而包容他,不厭惡而悲愍他,導其向善,重獲新生。
(3)對貧苦起慈心:對貧病孤苦的衆生,要生起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慈悲心,幫助他、濟度他,以財施助他離困苦,以法施度他登樂城。
(4)對富樂生歡喜:對于富有發財的人要生隨喜之心,不嫉妒、不障礙。時下一般人有一種毛病,見不得別人得意成功,看到他人飛黃騰達,不但心中妒忌,並且極盡破壞毀謗之能事,心想:那個人怎麼發財了呢?那麼多錢,來路一定不明白,派人調查他,叫人打擊他等等。一個君王官員不要計較人民有錢,民富才能國強,老百姓愈有錢,表示國力愈雄厚。
(5)遇政敵常相和:在政治上與我不同立場、不同見解的政敵,盡管常常與我較量爭執,但是更要有容納異己存在的雅量,包容對方,和睦相處。
(6)遇朋友不相棄:功成名就,聲聞顯赫,對于昔日故交舊友,尤其是窮苦患難朋友,絕不輕言背棄,要珍惜彼此情誼。
(7)對五欲不貪著:對于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不起貪愛之心,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8)對自身無我想:古人說爲人君主者,應以老百姓的幸福爲首要,國家社稷次之,君王的享樂更爲次要。爲官者要培養無我的觀念,只求百姓能安居樂業,不求自己的舒適安逸。嶽武穆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文官貪財,武將怕死,事事爲自己利益計較,離滅亡就不遠了。反之,如果文官不愛財,武將不畏死,則無敵不摧,無往不利。
在上位者如果具備以上八個條件,就是個愛民敬民,對老百姓盡忠盡孝的好君王。至于如何做好一個公務人員,對人民提供應有的親切服務,經典也提出了十二項要點,我也把它列舉給各位參考:
(1)不貪汙而金錢清楚:當思民脂民膏得來非易,不是爲了大衆利益所需,絕不可豪奪巧取一絲一毫。
(2)不暴亂而性情平淡:處世待物性情溫和,不隨便亂發脾氣,不遷怒于他人。
(3)不诿過而盡心負責:盡心盡力做好份內工作,有了過失絕不推诿掩飾,甚至轉嫁他人,殃及無辜。
(4)不乖僻而群處和睦:性情隨和不孤僻,和人容易相處,平易近人,處衆無礙。
(5)不悭吝而慈悲喜舍:不悭貪吝惜財物,能夠廣行布施,濟助貧苦而不求回報。
(6)不犯法而守法重紀:有些公務人員本身知法、行法,卻反而鑽法律漏洞,觸犯法網,應該知法、執法,而更能身爲表率守法不犯,尊重綱紀。
(7)不磨人而認真服務:所謂磨人,就是以折磨他人爲樂事,人生本來應以助人爲快樂之本,但是有些公家機關的公務人員,卻以磨人爲得意之事。譬如有人去申辦戶口登記,不明白告知對方應帶的證件,一會兒要他帶身份證,一會兒要他備戶口名簿;一會兒又怪他沒有印章,戶長沒有簽名,極其刁難,對方愈是急得滿頭大汗,就愈是竊竊自喜。一個好的公務人員應該去除磨人的惡習,認真盡責,爲對方提供最親切周到的服務。
(8)不重稅而持法平等:不抽重稅,存財于民衆,執法要平等公正,不放縱惡人,更不冤枉好人。
(9)不嗜酒而修身淨心:不貪好杯中物,酒既傷身,更能亂性,飲酒喪智,贻害公務莫此爲甚。
(10)不好色而光耀家門:食色雖爲人性之常,但是過份貪婪美色,沈溺情愛,私則身敗名裂,家庭失和;公則敗壞風俗,危害社會,多少的不幸事件都離開不了一個色字,不能不戒懼謹慎。
(11)不自私而去私從公:公務人員所辦理的是大衆的事情,因此要秉持一顆公正無私的心,不可假公濟私,以私情而害了公益。
(12)不過勞而保其健康:公務人員要盡心盡責做好工作,但是也不可以過度操勞,傷及健康。佛陀指示我們要精進勤奮以對治懈怠掉舉,但是適時適當的休息,也是精進。有了充沛的休息,才有充足的體力在工作上沖刺。現在政府也提倡強迫高級官員休假,爲國家保持健康的身體,發揮更大的智能與力量。譬如有些賢明能幹的政府官員積勞成疾,不但個人爲病痛所苦,國家也失去棟梁,令人多麼惋惜。因此各位太太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先生,先生們也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太太,彼此要互相照應,分勞解憂,對自己的身體盡忠,不可沒有限度糟蹋自己的健康。因爲一旦生病了,不但不能對他人有所助益;反而增加他人的麻煩,因此大家要遵照佛陀的慈悲開示,不要刻意虐待自己,不忠于自己的健康。
經典中有關忠貞之道的記載非常繁多,至于孝親之行的纂述更是不勝枚舉。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它的叁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父母章說: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于一劫,敘述母恩不能盡。
世間大地稱爲重,母恩其重勝過彼;
世間須彌稱爲高,悲母恩高過于彼。”
天下至高莫過于須彌山,天下至深莫過于四大海,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世間難比,爲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養曲意承歡,乃至割肉刺血肝腦塗地,也難以報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經上又說:“若有男子與女人,爲報恩慈行孝養,割肉刺血常供給,如是數盡于一劫,種種精勤修孝道,猶未能報暫時恩。”由經文的記載,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偉大深遠,子女的區區寸草孝行,怎麼報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愛!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于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衆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爲佛陀于無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叁寶,孝養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上更說:“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顔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爲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爲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麼能夠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實在是癡人說夢,愚昧顛倒!
叁.怎樣盡忠盡孝
了解忠孝的重要性,更要實際去履踐完成忠孝之行。談到盡忠,並不是要我們捐棄生命,做無謂的犧牲,只要大家站在個人的崗位,把份內的工作做好,盡到本份應盡的責任,就是盡忠。譬如家庭主婦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有條不紊,像樂園淨土一般,就是對家庭盡忠;社會的每一個份子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身爲佛教徒、出家人,也要對國家社會盡忠盡孝。佛弟子怎麼對國家社會盡忠盡孝呢?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敦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佛教寺院的設立,使每一個民衆在心靈上點燃一盞明亮的燈火,祛除黑暗的愚癡無明,重現智能光明,給予心理建設,給予精神武裝,這就是佛教對社會大衆盡忠。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以慈悲來化導邊遠,以忍辱來消除怨敵,以智能來教育頑強,回心向道,這就是佛教對一切衆生的盡忠。
佛教徒雖然參政而不幹治,不直接參與政治的活動,但是佛教徒對國家民族的擁戴忠誠是真摯可鑒的,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之日,佛弟子們在早晚課誦的儀式諷誦之中,都不忘唱念寶鼎贊偈,爲國家的千秋萬世,人民的幸福平安而虔誠祝禱。佛教長久以來對于國家公益事業,總是默默而熱心地護持支援,但是佛教卻從未接受過政府實質上的補助。自古以來,佛教究竟如何對國家社會盡忠,要而言之,可歸納成下列十點:
(1)幫助生産:過去的寺院叢林,林木蓊郁,古樹參天,對于森林的保護最力;中國佛教自百丈禅師提倡農禅生活,不但佛教寺院擁有莊園,經濟上自給自足,對于農産品質的改良,也有很大的貢獻。
(2)開發交通:佛教徒自古以來對于修橋、鋪路、濬河、設渡等交通開發工作,總是不遺余力去從事,不僅方便許多旅人遊客,也開發了社會經濟能力,促進社會的繁榮進步。
(3)保護生態: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半擁有美好的生態環境,青翠的樹林、潔淨的空氣、靜谧的氣氛,最適合飛禽走獸的生存,加以佛教以慈悲平等視一切衆生,不會濫殺生靈,對于現在日益破壞的生態環境,保留住一塊淨土。
(4)利濟行旅:佛教在衢道路邊搭建涼亭,讓羁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場所;佛教在村野荒郊施設茶水,讓風塵仆仆的鄉客,可以解除饑渴;佛教在幽暗的曲徑,點挂燈火,爲迷途的遊子點燃光明。佛教對于方便行旅的貢獻,可謂良多。
(5)文化建設…
《佛教的忠孝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