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的角度來認識“空”,這個“空”才是萬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懷疑:“佛教不是講四大皆空嗎?”,不錯,佛教是說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並不是完全沒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緣,所謂“四大皆空”,正是說明宇宙萬有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而地、水、火、風這四樣空虛無形的元素卻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長的源頭。譬如:花,必須要有土地來種植,要有水份來滋養,有了土地和水還不夠,還要有陽光照射,要有和風吹拂,依靠這四大元素的因緣假合才能産生花草樹木;本來沒有花,靠了這四項因緣聚合,便有了花。無數的因緣相聚而産了萬有,“空”不是建設“有”了嗎?
我們人也是由“四大”所構成的:骨骼、毛發堅韌如地;汗淚、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軟如水;身體上的溫度、熱度屬于火大;一呼一吸的進出則是風。因爲有這地、水、火、風四大假相的調和,四大一旦不調和就不能生存,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構成,這不也說明了“空”建設“有”的嗎?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虛無、虛空。“空”建設了“有”,“空”建設了人生,“空”建設了宇宙萬有,生出宇宙萬物的種種存在,而這個從因緣上、空無上所顯現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縣大樹鄉建設起佛光山,上個月有一位大學教授到山上參觀,他講了一段很好的形容:“這個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從荒山野谷闢建成現在的雄偉佛國,如果不是當初有那麼多空間來建設道場,恐怕也不會有眼前這一片莊嚴寺廟了!”這一段話很能說出“空”的無窮妙用。
可是,還是有許多人不能了悟這個“空”。像過去有一個小沙彌,跟著師父念心經,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一段,小沙彌越念越奇怪,越念越頭大,終于忍不住問師父了:
“師父,這是什麼呢?”他指著眼睛問。
“是眼睛呀!”
“這又是什麼呢?”一手指耳。
“這耳朵呀!”
“那麼這是什麼呢?”小沙彌再指著鼻子認真地問。
“是鼻子呀!”
“……”
“……”
每問一次,答案都是確定的,小沙彌更理直氣壯了:
“我們的身體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爲什麼心經上偏偏要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實,無眼耳鼻舌身意,並不是說要盲了聾了,才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樣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因爲我們的眼睛常常欺騙自己,眼睛只能從分別意識上來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來是彎曲的,實際上筷子並無彎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車上看外面的景色,以爲是火車在倒退;兩眼看筆直漫長的路,越遠處顯得越狹窄;有時候在強烈的陽光之下曝曬,覺得金星撩亂……,這一切都是由分別意識所産生的錯覺。常聽到有人在爭辯說:“我親眼看到的!”“我親耳聽到的!”我們的六根就像六賊一樣,常常會欺騙了我們,如果我們凡事都從這種虛幻不實的現象來認識的話,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裏了,所以才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們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組合的“相狀假”,那麼心經上所說的“無”,便是無上般若了。
隨著各人知識的不同,了別意識的不同,業感的不同,對于萬象萬物的認知也就千差萬別了。譬如汙穢的糞便,人們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卻把它當做珍肴美味,趨之若骛。從知識、了別都無法把握到真正的空義,因爲“空”不是知識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別臆測,“空”要透過精進勇猛的修行才能體證。心經上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一般人聽到“空”就恐懼害怕,以爲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嗎?這是因爲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蘊無限,真空中生長萬有。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空”並不是真正的“空”,畢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爲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這個“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證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別、對待、虛妄的萬法都空除了,“以無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個大解脫、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實世界。
以同樣的道理來看,科學家能“空”,才能夠把物理上極細微深奧的結構推衍出來,才能分子、原子、電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學家能“空”,才不會以先天的主觀來建立絕對的“第一因”,堅持自己的論點,從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觀哲學,必須先摒棄物我表相的種種對待,從大本大源處建立內在圓融高妙的勝義。是化否定爲肯定,從出世到入世,變消極爲積極,卻玄義而重實踐的。唯有這樣,才能轉身踏破虛空,返顧宇宙萬有,而從否定中建設“有”,從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過“空有不二”的生活
從“有”上體認了“空”義,並且從“空”上建設了“有”之後,接著最重要的是如何調和空有,過著空有不二的圓融生活。
如何過空有不二的生活?簡單地說,就是隨緣而放下,自在而不執著。譬如錢財被人倒閉了,有了空的涵養,“看得破,有得過”,把它當作是前生欠錢,今世還債,或者進一步視爲行布施供養,給得起別人表示自己是個有辦法的人,如此轉念一想,便能心平氣和,快樂過日子。這種空雖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經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體證真正畢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遙真是無法言喻。
對“空”有了體會的人,生病了也不覺得害怕,反而覺得很好。經常小病不斷的人往往比較長壽,而從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醫治。佛經上說:修行要帶叁分病;身體患了疾病,平時才知道保健預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貴,激發道心努力學佛,因此病患有時也是學道的逆增上緣。記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關節炎,躺在床上一個月,不能動彈,醫生診斷結果必須鋸去雙腿,當時聽了醫生的宣布,不但沒有絲毫的憂懼,心中反而很坦然:“鋸掉了雙腿也很好,從此以後就不必東奔西跑四處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書寫作,以文字般若來傳揚佛法了。”有了空,連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過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爲忤,一切的苦難困厄是長養信念、增長悲愍心的助緣。各位也許曾經在佛菩薩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麼?我也向諸佛菩薩祈求,我總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難都降臨到我的身上,讓您的弟子在困難中接受嚴格的冶鏈,使我更堅強,更有力量去承擔所有衆生的災厄,增長更大的悲心去關心一切有情的疾苦。”無論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場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寶,便能轉橫逆爲平順,化坎坷爲甘夷,“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忍一口氣,風平浪靜。”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虛妄對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絕對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師到牛首山拜訪法融禅師,法融禅師道風高遠,隱居于人煙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幾只猛虎爲伴,四祖一看幾只張牙咧齒的老虎,雙手一張,做出驚懼不已的樣子,法融禅師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說:
“你還有這個在呀!”
意思是說: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麼對五蘊假合的色身還如此在意?說完便呵退猛虎,轉身進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師進去,便寫了一個“佛”字,放在法融禅師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個偌大的“佛”字,吃了一驚,趕快站了起來,四祖抓住機鋒,哈哈大笑說:
“你還有這個在呀!”
空有不二的調和世界,是絕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對待、泯自他之差異的真理世界。過去有人向智藏禅師請教佛法,不管問什麼問題,禅師總是回答“有”;而這個人以同樣的問題請教徑山禅師的時候,徑山禅師卻一律回答“無”。同樣的問題爲什麼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來徑山禅師所表達的是悟者體空的境界,在絕對空無的世界是不容許說是非、講人我、論有無,不容許議論任何一物,勉強說爲“空”“無”的世界;而智藏禅師則站在衆生的立場,有是非、人我、有無的相對世界。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虛空本無差異,但是鷹隼在空中展翅一飛數裏之遙,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沒有聖愚的分別,但是依衆生的根器,證悟的境界卻有淺近深遠的不同。這種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學上的辯論、理論上的分析,必須透過生活中的偉大實踐及心靈上的不斷提升才能證得,甚至連這“證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師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頂上行的絕對世界。
證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是一種以退爲進的生活,以無爲有的生活,以空爲樂的生活,以衆爲我的生活。證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種灑脫自在、放曠逍遙的生活,我們從一休和尚曬藏經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啓示:
有一天天氣晴和,寺中出普坡,把發黴的藏經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曬,大家正在埋頭奮力忙碌工作時,只有一休和尚卻悠閑地躺在地上,敞開著衣襟,享受日光浴。管理藏經樓的藏主看不過去,上前大喝一聲:
“一休!你在偷懶睡覺呀”
“沒有呀!我正在曬藏經呀!
對一休禅師來說,叁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棟的典籍經帙,而是涵蘊于自性中的無上般若智能,沒有了我的存在,也沒有了經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覺悟者的眼中,一切經典不外是爲我的清淨佛性所做的诠釋,任何的文字般若無非是爲顯發實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維摩經中菩薩身上不著華,照見諸法虛妄的無執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舍離一切假相的無著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樂的世界。
感謝各位撥冗來參加佛學講座,最後祝福各位都能體證“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能之中。
《談空說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