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里是内?哪里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能,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
《谈空说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