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
樓宇烈教授/北京大學宗教學系
摘要
印光大師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淨土宗高僧,被尊爲中國淨土宗第一叁祖。他一生以弘揚淨土教義,實踐念佛法門爲己任。印光大師認爲,作爲末法時期的業力凡夫,單靠自力是不可能斷惑證真,了脫生死的,而必須仗佛慈力接引,帶業往生。再則,即使已證等覺之菩薩,也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因此,淨土法門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離此淨土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下無以普度衆生。
印光大師認爲,淨土法門之實踐方法,就是“念佛”。他說:“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有四種念佛法門,其中尤以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持名念佛,一要都攝六根,二要志心持念,叁要常時無閑。如能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複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
印光大師倡導的淨土念佛法門,不僅爲一般佛教徒指出了奉行信、願、行以了生的具體途徑,而且對那些落入文字知見、故弄玄虛而不知了生脫死的狂禅們,也是一有益的針砭,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是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淨土一宗發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爲此僅爲愚夫愚婦求生福報之法門,或以參念佛者是誰,成有禅無淨之法門。淨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門雜而無統。印光大師有感于此,大發慈悲,一生以弘揚淨土教義,實踐念佛法門爲己任,被尊爲中國淨土宗第十叁祖,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淨土宗高僧。
印光大師首先指出,淨土法門乃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爲殊勝的了生脫死的解脫法門。他嘗反複論述這一觀點說: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
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
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
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
法界。”〈《印光法師文鈔〈續〉》“靈岩山笃修淨土道場啓建大殿記”〉
又說: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衆生就路還
家,複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
令其決于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
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現生往生西方。”(
《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師文鈔(續
)》“複修淨師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爲
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
界。……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
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印光法師文鈔(續)》“無量壽經頌
序”)
“淨土法門,……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
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續)》“一函遍複”)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光大師認爲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是因爲:
一、淨土法門是如來世尊爲九界凡聖速成佛道而開設的一個特別法門;
二、這一特殊法門,與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門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願力
攝受,往生西方;
叁、這一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已證等覺之菩薩,下至具足惑
業之凡夫;
四、這一特別法門,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然
又不得以一般的教義去衡量它;
五、這一特殊法門,無論鈍根衆生,還是一乘上士,均不須經劫曆生,而于現
生即可往生西方。
印光大師認爲,值此末法時代,根機鈍劣的業力凡夫,想要單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斷盡煩惑,了脫生死,可以說是“千無一得”(《印光法師文鈔(續)》“致羅世芳居士書”)的,而必須仗佛慈力接引,帶業往生。他說:
“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兩生能了,證初果人,尚須七生天上,七生人間,方證四果,
四果則了生死矣。……未證初果者則不一定,縱一生兩生不造業,決難永不造業。故知
仗自力斷惑證真之難,難如登天矣。”(《印光法師文鈔(續)》“複修淨師書”)
然而,如能信仰淨土法門,“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叁力契合”(《印光法師文鈔(續)》“複習懷辛居士書”),則一定能夠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因此,印光大師強調說,唯有淨土法門才是六道叁乘,複自本性,了生脫死,橫超叁界的根本法門。他懇切地忠告大家說:
“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爲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
,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叁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印光法師文鈔
(正)》“複陳慧超書”)
爲了闡明淨土法門乃“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師深入考察了大乘經典,探究了淨土法門的經典來源以及發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淨土,圓滿佛果,爲最終歸依,實發端于《華嚴經》。他說:
“若論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于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
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爲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
藏海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爲《華嚴》一經
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于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
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印光法師
文鈔(續)》“淨土五經重刊序”)
印光大師又說,此後在方等會上,世尊又特爲專說淨土叁經,其中《阿彌陀佛經》攝機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爲日課。此外,大乘經典中論及淨土者,多不勝數,尤其是《楞岩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此後,“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爲之宏贊,以期六道叁乘,同得橫超叁界,複本心性也。”(《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
印光大師認爲,淨土法門以了生脫死爲根本,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而絕不可有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他說: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
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爲人現
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
糖吃,豈不可惜?(《印光法師文鈔(續)》“一函遍複”)
他批評那種爲求來生福報而信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說:
“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
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若今生尚有修持,來生定有
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惡業(今之世道亂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所釀成耳
)既造惡業,則後來之苦報,不忍言說矣。”〈《印光法師文鈔(續)》“複傳德師書”〉
佛法的所謂了生死,就是要人們破除無明,明自清淨本性,跳出叁界,超脫輪回,不再有來生。無生才無死,無生無死,才無叁界六道的生死輪回。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是不再來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師說:
“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印光法師文鈔〈續〉》“與張靜
江書”)
這也就是說,念佛而求來生福報是與淨土法門的宗旨相違背的,也是違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師在這裏深刻地從實踐的角度,闡明了佛法“無生”與“往生”之間的不二關系。
印光大師還反複強調指出,奉行淨土法門者,當以信、願、行叁者爲宗旨。他說:“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叁,爲念佛宗旨)。”(《印光法師文鈔(續)》“複幻修大師書”)
又說: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
,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願。有
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師文鈔〈續〉》“複習
懷辛書”)
信、願、行叁者的關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說:
“信願行叁,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
願行叁,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
淺。”〈《印光法師文鈔(正)》“與陳錫周居士書”〉
而信、願、行叁者的具體內容則是: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
了脫生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
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
《略論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