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P2

  ..續本文上一頁他立的信仰,中國的淨土中,他雖然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但是這個淨土它是不離自立的,不離開自立的這種自我的提升。所以中國的淨土中,尤其是淨土中,特別跟中國的世俗的道德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看禅宗的創始人慧能,他的《禅經》裏邊就講到,他說東方人有了罪了,他就向往往生西方,那麼他說西方人有了罪了,他要往生哪去呢?所以他說彌陀不在心外,彌陀就在你自心中間,所以他是往這個方面回歸,而且在破除各種各樣的一種外在的形式。

  樓宇烈:這個禅宗裏面有個非常典型的故事,這個禅宗裏邊的八祖,馬祖道一,他在南嶽衡山修道,年輕的時候,他就整天坐在那面壁,打坐,後來成爲他師傅那個南嶽懷讓,他也在南嶽,他路過,看到那個地方,怎麼老有個年輕的和尚坐在那打坐,他就知道他已經是走入歧途了,所以他有一天他就搬了一塊磚頭坐在他的邊上,使勁地磨磚頭,咔哧咔哧,那個磨磚的聲音是很難聽的,就打攪了他那個打坐,所以他就很不高興,馬祖就很不高興,他說你幹嗎,你在那磨磚,這個南嶽懷讓就告訴他,我是要把這塊磚頭磨成一面鏡子,這個馬祖道一就說了,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你這不是開玩笑嗎,那麼南嶽懷讓就回他一句話,那麼你打坐能夠成佛嗎?你光坐那,能成佛嗎?這個是很有名的一個故事。

  所以禅是要打破各種各樣的這種“執著”,要回歸人的自然的本來的清靜的本性,所以中國的“禅”的根本特點是這個。所以另外一方面,這個中國的禅,它就是來充分地來運用了大乘佛法中間的“中道不二”的方法,因爲大乘佛教發展起來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把原來比較單一的來抽離我們的現實世界,去求一個清靜的世界,這樣一種所謂的以出世爲主的這樣一種傾向,把它進行了一個糾正或者是一個變化,一個發展,也就是這個通過“中道”的思想,“不二”的思想來強調世間和出世間,它不是截然的兩個世界,不是對立的。你認識了世間的“信空”,放下了,你就出世間,所以叫做世間,出世間,不二。所以大乘佛教強調的是,不離生死,不離生死而得涅磐,而不是說離開生死去學涅磐,不離煩惱而得菩提呀,我們現在要覺悟,總覺得在煩惱的世界裏邊沒法覺悟的,我們要去求一個清靜的地方,不離煩惱。甚至于對于我要追求的這樣一個清靜的世界,也不能執著。

  那麼我們一般人就會這樣想,我斷絕我的現象世界的生活,我要永遠去住到那個清靜的世界裏邊去,但是這個《維摩诘經》裏面就告訴我們,我們不盡有爲,盡是盡頭的盡,就是不是要去斷絕它,不是要去離開它,那麼對于向往的清靜世界呢,我們也不是永遠地住在那裏邊去,所以強調的就是我們要在現實的世界中間,來求得我們這樣一種解脫。所以禅宗就是用這樣一個思想來強調人的解脫,就是要回歸人的原來的這個清靜的本性,所以他是強調不離世間,不離日用。所以你修禅修什麼,修禅就是要日常的生活中間去修,所以許多禅是反複地講,它說佛法在什麼地方,佛法在你日用處,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間,日用處,在你著衣吃飯處,在你語言酬酢處,應對嘛,在你行住坐臥處,拉屎撒尿都有。所以它要我們不要離開現實生活,佛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所以這個中國的禅的特點,就是這個樣子。那麼也可以說,這個不光是禅,也可以說中國的整個的宗教的特色也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我們拿這樣一種特色的宗教,特色的宗教去跟世界其它文化進行交流,是很有意義的。

  “和”文化如何落實佛家思想?其中又潛藏哪些中華傳統韻味?紛繁世間中如何拂去塵埃,求得心靈解放?

  樓宇烈:那麼佛教裏面這個“和”的思想,我認爲“和”的思想剛才也講到了,可以說它是佛教跟儒道兩家,乃至于諸子百家思想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說這個在整個的這個中國文化裏邊,關于“和”的這個思想理論,是一個共性的東西,當然它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它的側重點也不一樣的,因爲“和”這個概念,“和”這個概念,它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首先“和”這個概念,它就是講的適度,恰當,恰到好處,和,或者也可以就是中,儒家非常強調中庸,所謂中庸者就是用這個中,也就是把握好這個尺度,把握好這個尺度,過猶不及嘛,所以比如說這個,在這個中庸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中”是在內的意思,在內的意思,“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還在你心裏面,“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出來了,你的喜怒哀樂發出來了,發出來之後,要中節,也就是要恰如其分,這就叫做“和”,發而皆中節,這個謂之和。這就是要把握這個和這個精神,就是指要適度,要恰當。孔子在《論語》裏邊講到《詩經》,《詩經》就有“和”的精神,爲什麼,他說《詩經》裏邊你們看,關關雎鸠,第一首詩,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它這個講,就是講的一個非常和諧的這樣一個道理。

  那麼“和”還包含了兼容並包,共生共存,相繼相承,也就是相互補充,達到一種平衡和諧。我們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嘛,叫做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所謂“和”呢,就是多樣的東西聚在一起,多樣的東西聚在一起,那麼就萬物就生長了,你老是單一的,同就是單一的,老是單一的,這個就無法延續了。所以這個拿一個做湯的例子來講,你總要把這個水裏邊擱上各種各樣的佐料,這個湯才有味道,你老是往裏面兌水的話,終究還是一鍋白開水,做不出湯來。所以這個,這個和也是一種,就是相互,相繼相承叫,相繼相承,也就是相互補充,然後才能夠這個做出一個好的湯來。

  那麼因此做一個人也應該這樣,所以孔子才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個“和”也成了一個道德的標准了。所以“和”就是能夠包容,能夠跟別人互相地共處,互相地尊重,小人不是,就老是跟自己想法一樣的,能夠符合自己的,他就高興,如果是有批評你的,有指責你的,他就不高興,不跟他在一起,所以這個“和”它就有兼容並包。那麼“和”字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這個意思,就是讀音要變化,和讀成“和”,也就是我們常常講,唱和唱和,我唱你和,我來帶頭唱歌,大家跟著我一塊兒唱,這就叫唱和和,那麼也就是響應,相互之間響應。所以這個“和”就具有很豐富的,很豐富的意義。在佛教呢,佛教這個“和”的思想,它讓你落實到你的心態上面去。那麼佛教又提出了很多的值得我們來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我們用惜緣心來化這個愚癡,我們愚癡在什麼地方,愚癡首先是把現象世界當成真實不虛的,而在現象世界裏面,把它當真實不虛放不下,最根本的根源又在什麼地方,就在于對自我的一種認識,把現象世界中間的我,看作是真實的不虛的,于是就産生了我執,放不下自我,放不下自我呢,總以自我爲第一,這就産生了佛教講的我慢,傲慢,看不起別人,把自己看作最,因此也就不會去珍惜各種各樣的緣分,所以你要破除這個,首先要惜緣,所以佛教裏邊,我講要樹立起一種惜緣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呢,我們要有寬容,寬容心。所謂寬容心就是要尊重,要理解,要包容,要平等,要歡喜,這個佛教講四心,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別人快樂,你也快樂,要有這個(心態),所以看到別人快樂,你也同時快樂,要歡喜,這種寬容心裏面,甚至于應該說還要包括傷害過你的人,欺騙過你的人,遺棄你的人,這個佛教裏面有這樣的說法,我們要感謝傷害你的人,爲什麼?因爲他磨煉了你的心智,要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爲他增進了你的見識,要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爲他教會了你的自立,所以我們要有這樣一種寬容的心,來消除我們的嗔心。那麼貪,貪心,貪心我想佛教裏面提倡這兩種心來克服我們的貪心,一個感恩心,我們要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胞。可以把我們的一切都給回報,回報給我們的父母,回報給我們的同胞,回報給我們的師長,甚至于回報給我們的天地。

  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除我們的貪。還有一個奉獻心,佛教是強調,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我們每個人要有這樣的奉獻心。所以佛教應該說,特別是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我們常常講,就兩個字,一個“悲”,一個“智”,所以說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悲、智雙運,悲就慈悲的悲,智就智慧的智。那麼這個智慧就是求得解脫的,慈悲就是要給人以快樂,去除衆生的痛苦,慈悲就是去苦于樂嘛,智慧是自度,慈悲是度人,所以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所以我常常覺得,這個兩個精神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叫做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所以我想佛教裏邊的“和”,“和”的思想它是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間,落實到我們心態上面,來改變我們這個心態,那麼我們如果每個人都珍惜我們的緣分,增長我們的智慧,保持我們的平常心,寬容心,又有了感恩心,奉獻心,我想我們這個心就能夠淨化,我們這個社會就能夠淨化,我們這個世界就能甯靜,就能和諧。

  樓宇烈:那麼最後我想稍微再講幾句,最後我想就是講講佛教在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中間可以發揮的作用,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生態文明的這個提出,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基于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造成了整個生態的失衡,以至于直接危及到人類生存的現實而提出來,你比方說有什麼問題呢,就是人類對于其它生命價值的蔑視,人類除了對自己生命,對其它生命價值的一種蔑視,對自然資源的瘋狂的攫取和肆意的揮霍。物欲的無限追逐和放縱,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失衡,精神文明的滯後,使得敗金主義凸現,人淪爲了物和金錢的奴隸,嚴重的自我失落。那麼尤其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科技萬能,對科學的崇拜,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已經陷入了科學的迷信,那麼這個問題可以…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裏的和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