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爲平坦的道路▪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老鷹到洞口,老鷹躲在佛陀的袈裟下面,佛陀爲了救護衆生,不惜打妄語,诓騙獵人沒有看到老鷹的蹤迹。智舜禅師則更徹底,不僅救了雞雉,還割下自己的耳朵做爲獵人的下酒菜。在古德看來,只要能救度芸芸蒼生,抛卻生命也在所不惜,何況區區“受之父母”的身體發膚呢?而這種存仁心于胸臆,置生死于度外的壯行,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慈悲﹗

  (四)微小惡事,成爲大惡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有時我們會以爲區區小事,做了不要緊,殊不知涓涓滴水,年歲一久也能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罪過也會釀成天大的災禍。譬如小時偷竊,長大以後,食髓知味,就變成大盜;小時虐待動物,成人就變成殺人魔王。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做了惡事,不但沒有羞恥慚愧心,並且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譬如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對中國絲毫沒有愧疚之心,還企圖蒙騙世界。前不久被逮捕的徐東志,一口氣殺了七個人,還自鳴得意地炫耀說:“我殺得多麼高明,我殺得多麼有智能。”這種喜殺、樂殺,甚至看到別人殺而贊歎殺,罪業更爲深重。偷盜,自己去盜取他物固然有罪,教唆別人偷盜,甚至見人盜竊心生歡喜,同樣有罪,甚至罪惡更深。淫欲、妄語、喝酒等罪業也相同,譬如自己喝酒,並且強迫別人喝酒;自己妄語,還以別人受騙爲樂;自己邪淫,並且藉淫威脅對方就範。凡此種種爲見解上的錯誤,難以挽救。在佛教認爲破戒好比樹木折幹損枝,可以忏悔改過;見解錯誤的破戒如同腐爛的根莖,是無法忏悔回頭的。因此我們切莫因爲一時的邪知邪見,把微小的罪過演化成萬劫不複的重大罪孽,留下千古的遺憾﹗

  

  二、怎樣策勵行爲向善的力量 

  我們的身心好比脫缰的野馬,頑劣不羁,難以調伏;又像山間的猿猴,變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緊手中的繩索,調伏這匹烈性的野馬,馴服這只急躁的猿猴,讓它聽從使喚,循規蹈矩?如何策勵我們的行爲,使它走向美善的大路?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節製的感情生活

  感情好比水、陽光一樣,就像植物不能缺少水與陽光而存在。缺少了水與陽光的植物,固然會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陽光太強,脆弱的植物仍然會承受不起而死亡。佛教稱我們爲有情衆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來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處理不當,用情過多,反被多情所苦。翻開每日的報紙,有多少因爲感情糾紛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陽光能成熟萬物,也能毀滅一切生機,使萬物幹渴死亡。我們不能離開感情而生活,但是感情應該有所節製,過與不及都不恰當,應該過著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愛升華成爲道情法愛;把占有強求的感情淨化成爲奉獻成全的慈悲,轉有情爲無情,化專情爲愛一切衆生的大有情。

  (二)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古人說: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義。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職業。有了正當的職業,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因此凡是不危害社會、大衆的士農工商等職業,佛教認爲可以去從事。佛教主張應該存財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強盛,佛教有了淨財,也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被認許的。但是舉凡傷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開辟賭場,謀取暴利;販賣軍火毒品,危及國家;私販人口,妨害善良風俗;乃至開酒家、開地下舞廳等不當行業,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經濟犯罪,擾亂國家的安定,縱然暫時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價。君子取財有道,非分之財不觊觎貪想。強取豪奪,雖然一時嘗到甜果,卻種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們要追求的是永世安樂的經濟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現般短暫夢幻的享樂。

  (叁)要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開群衆而單獨生活,即使是佛教的出家生活,也是一種團體的社會生活。佛教稱出家人爲僧,出家人的團體則稱爲僧團。僧的本意是衆的意思。因此僧也好,僧團也好,都是表示衆人在一起團體生活,出家的含意是抱持出世的心,而過著更投入大衆的入世社會生活。人既然無法離群索居,勢必和許多人發生密切的社會關系,一個人如何使自己成爲健全的社會人,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是追求幸福快樂的重要認識。

  如何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忍耐、謙和、慎言、寬容的涵養很重要。古人說:“涵養怒時氣,提防順口言,謙恭原益己,輕薄易招愆。”做人話不可說盡,路不可走盡,凡事要留個余地。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克製自己,不輕易口出惡言,傷人傷己。佛經上說:“瞋火能燒功德林。”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言語,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與功德。待人謙遜包容,不驕矜恃寵,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要常常反省檢討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計較別人的過錯。甯可他人負我,我決不負他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夠以如此寬容、體諒的心來對待社會生活的一切,擺在眼前的必定是一條坦蕩的大道。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如何激勵我們的行爲走向美善的道路,除了感情生活要節製,經濟生活要合理,社會生活要正常之外,更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所謂德化的宗教生活,就是將我們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誠精神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七佛通偈說: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教徒在吃飯的時候,剛開始動筷吃叁口飯時,要念叁句話:“願斷一切惡事,願修一切善行,願度一切衆生。”意思是說要做一切的好事,不做一切的壞事,幫助一切的人,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倫理觀念、宗教的高尚情操,這個社會就可以消除罪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就能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人人都能修福修慧修德,個個能禅能淨能律,平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隨緣安住,何處不是桃源淨土呢?

  叁、怎樣忏悔行爲錯誤的惡事 

  當我們做錯了事情,行爲上有了汙點,應該如何去忏悔改過,去除瑕疵呢?

  (一)不可覆藏,慚愧改過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過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過失能夠勇敢改過,更是難能可貴,所謂不文其過,知其過而能改,就是此意。有了過失,應該慚愧忏悔,不可掩飾己過、積小成大。忏悔就像清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身上的惡行汙垢;慚愧就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身心功德。小孩子做錯了事情,闖了大禍,母親怒不可遏,拿起竹鞭要抽打下來,但是聽到孩子哇哇的求饒聲:“媽媽﹗我知道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再狠心的母親,也軟了手。知道慚愧認錯,萬惡的罪人也會被接納原諒。譬如同樣的犯戒做惡,在家人的罪業比出家人深重,因爲出家人犯戒做壞事,有一念慚愧之心,這一念的慚愧羞恥,就是人性最爲珍貴的良知良能。

  (二)發露忏悔,身心清淨

  有了過失,在人前誠摯發露表白,痛悔前愆,自然能夠身心清淨。香氣醇濃的美酒越陳越香,味道甘美的醬菜壇口封得越緊越可口;臭氣沖天的水溝蓋得越緊,臭氣越重;肮髒油膩的抹布越加使用,越見汙穢。我們的行爲有了汙點,如果不知悔改,好比髒抹布、臭水溝,只有加速墮落毀滅,如果能發露忏悔,才有重見天日的希望。浪子回頭金不換,罪犯主動自首投案,國家尚且給予酌量減輕刑罰,何況是回頭的浪子﹗

  (叁)依法忏悔,出離衆罪

  既然發露忏悔可以消除罪業,獲得身心的輕安清淨,那麼如何實踐忏悔呢?忏悔的方法很多,如天臺宗的叁忏法、梁皇寶忏、慈悲水忏、金剛寶忏等都是。天臺宗的叁忏分爲:

  1.戒律門:受持戒律,不違犯戒律。有的人也許會認爲佛教的戒律太不自由了,束縛我們的行動;受了戒,做錯事會犯戒,不受戒就沒有罪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好比一個人不懂國家的法律,觸犯了國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製裁;不受戒行惡,還是犯戒,犯戒一樣逃不過因果的報應。何況戒是自由的、平安的軌道,行爲的列車唯有在一定的軌道上行走,才不會出車禍,車毀人亡。

  2.功德門:平常修福修慧,與人結緣,樂于幫助別人、服務社會,都是未來解脫得度的資糧。

  3.無生門:無生門是佛教最高妙的忏悔思想,有的人做了錯事,也接受了法律應有的懲罰,但是一生之中對于曾經犯下的生命汙點,老是耿耿于懷,甚至我們的社會有時也不能接受悔改的浪子,從佛教來看是偏差不正確的。因爲從“諸法無我”的真理來看一切,罪業也是空無自性,不會永久存在,“本無罪業,此心能造此心消”,我們的身心行爲既然能製造種種的罪業,也能消除種種的罪業。摯誠懇切的忏悔猶如慧日能將霜雪一般的罪業,溶化于無形。

  (四)勇敢改過,能得安樂

  佛經上有四句話說:“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風?”什麼東西如大地那麼厚重?什麼東西如高山那麼陡峻?什麼東西如綠草那麼繁茂?什麼東西如疾風那麼迅速?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煩惱多如草,心念快如風。”戒律的大地最爲厚實,傲慢的高山最難攀登,煩惱的蔓草滋長最快,心念的疾風最捉摸不定。我們的心念快如迅雷閃電,一念之間遍及法界叁千,成佛作祖是它,叁界輪回也是它。一切的罪孽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如果能夠善加攝護,使心不起邪念,天堂淨土就在眼前了。《六祖壇經》〈無相頌〉說得好: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禅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衆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

《行爲平坦的道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論鬼的形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