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執無情無佛性者,經不應言叁界唯心。宛是汝自迷經,吾不違也。”(注一八)慧忠此說雖依義說“無情有性”,但還借助于“迷”、"悟”,五祖分燈後之禅宗,談“無情有性”時就更直截了當了。
後期禅宗盛行“話頭”、“公案”,而談得最熱鬧的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佛法大意?”對它的回答則是五花八門。有曰:“庭前柏子樹”;有曰:“春來草自青”;有曰:“山河大地”;有曰:“牆壁瓦礫”。更有每下愈況者,曰:“廁孔”是佛,“幹屎橛是佛”。總之,在這時期的禅師眼裏,不但一花一葉,無不從佛性中自然流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機,而且連最汙穢、肮髒的“廁孔”、“幹屎橛”等,也都是真如佛性的體現。這與前期禅宗之反對青竹法身、黃花般若的思想實在頗異其趣。
指出前期禅宗與後期禅宗佛性思想之歧異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還在于應該進一步弄清楚爲什麼會造成這種歧異?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考諸中國禅宗史,後期禅宗所以在佛性思想上會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後期禅宗所說的“佛性”與前期禅宗所說的“佛性”已不盡相同。前期禅宗之言“佛性”,主要指有情衆生當前現實之人心;而後期禅宗所說之“佛性”,則主要是指恒常遍在之“真心”。此一歧異實是造成兩種禅法在修行理論和佛性學說上諸多差異的根本原因。前期禅宗以“人心”爲“佛性”,此心是有覺性、悟性的,因此強調“欲求佛道,須悟此心”注重“道由心悟”、“明心見性”;主張只有有情,才有佛性,反對“青竹法身”、“黃花般若”說;與此不同,作爲後期禅宗佛性的“真心”是遍及一切萬物的,因此合乎邏輯地得出“萬類之中,個個是佛”和“性自天然,不假雕琢”的結論。
當然,更重要的也許還在于,爲什麼前期禅宗會以“人心”爲佛性?而後期禅宗卻以“真心”爲佛性
(叁)
人們知道,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各種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絢爛多彩。早在先秦時期,就曾出現過諸子烽起、百家爭鳴的局面。雖然先秦諸子的學說後來大多被淹沒,但有兩家學說不但沒有被淹沒,而且日益發展,成爲左右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兩大思想潮流,這就是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學和以老莊爲代表的道家文化。
儒學的最大特點是重“人”,其出發點和落足點都是“人”,是一種以“人”爲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潮。就思想內容說,儒學的主旨是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研究人倫道德的倫理哲學。這種倫理哲學自子思、孟子開始,就出現一種傾向,把人倫道德及其修養歸結于心性,《孟子》已有“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之說;《中庸》則強調“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荀子》主張“心者道之工宰”; 《大學》則大講“正心”、“誠意"。
這一切無不提倡由盡心見性以上達天道,由修心養性而轉凡入聖。儒家的這種思想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南北朝後的一些中國化色彩較濃的佛教宗派,就開始注重心性。天臺宗的學說雖以中道實相爲標幟,以性具善惡爲特點,但最後卻把實相歸結于一念心,認爲“心是諸法之本,心即總也。“(注一九)主張佛性即是“覺心”,修行的關鍵在于能“反觀心源”、“反觀心性”;華嚴宗雖以《華嚴經》爲宗本,主張佛性緣起,但在具體闡述其緣起理論時,卻日益突出“心”的地位和作用,以“各唯心現故”、“隨心回轉”等說法去論述生佛諸法的相融互即;禅宗不但中國化色彩濃,而且本身就是一種中國化的佛教。它受儒家心性學說的影響亦最深、最烈。禅宗祖師提倡“即心即佛”、“明心見性”,其所說的“心”就接近于儒家所說的作爲道德主體的“人心”,而與傳統佛教所說的作爲抽象本體的“真心”不盡相同。其所說的“性”,也帶有濃厚的人倫道德的色彩,是有情衆生之人性,而不同于傳統佛教所說的作爲一切諸法抽象本體的“真如佛性”。實際上,前期禅宗的強調心性及其對心性內涵的改變,即把原來作爲抽象本體的“心”、“性”“人心化"“人性化”,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其佛性學說和修行理論只能主張“衆生有性”和注重“道由心悟”。到了唐末五代之後,這種情況開始有所變化。由于儒家的複興,特別到了宋代,由于新儒學的出現,隋唐佛教從儒家那裏吸收來的思想,又被新儒學攝取去,佛教的地盤大大縮小,新儒學則上升爲“顯學”。而就“心性”理論說,它原就是儒家的“道傳”,此時之佛教如果繼續在“心性”問題上與儒家糾纏,就很難顯出自家之特色,因此,宋元之後的禅宗,在思維方式上便掉頭一轉,向道家靠攏,由注重“人心”一變而崇尚“自然”,倡“性自天然”、“不加造作”。
考諸道家思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自然”。老子已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注二0)的說法;莊子進一步發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道”進一步泛化、物化、自然化,認爲“道”無知無爲、無所不在,主張逍遙放任、坐忘成真。老莊哲學在其往後的發展過程中對如下幾股社會思潮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是道教;二是玄學;叁是中國佛教。而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又主要表現在對魏晉般若學和後期禅宗(包括後來成爲後期禅宗主要思想來源的牛頭禅)的影響。老莊、玄學對牛頭禅的影響,印順法師的《中國禅宗史》和褚柏思的《中國禅宗史話》都有較詳細的論述。他們稱牛頭禅爲“玄學化的牛頭禅”。這種評判是恰切合理的。考牛頭法融及其弟子的禅法,不但基本思想與老莊、玄學相近,而且許多字眼也相類似。例如法融的“忘情爲修”、“無心合道”,與莊子的“逍遙放任”、“坐忘成真”就很接近。法融後學遺則的思想更是老莊化,如《宋高僧傳》敘述遺則的自悟曰:“則既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爲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而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爲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爲萬物主,吾知之矣。”此中之“天地”、“至人”、“如夢” 、“獨照”均爲老莊語,其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見一斑。
後期禅宗受老莊思想影響更深,其佛性遍在“個個是佛”的思想不但與莊子的“道無所不在”的思想相通,而且說法上也頗類似。例如,後期禅宗不僅以“牆壁瓦礫”說佛性,而且每下愈況,或曰“廁孔”。或曰“幹屎橛”。《莊子·知北遊》有一段記述:
東廓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廓子曰:期而後可?莊
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壁。 曰:何
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後期禅宗談佛性之每下愈況,與莊子論道之無所不在,何其相似!
後期禅宗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主張純任自然、不加造作,這與老莊之強調“自然無爲”更是如出一辄。老子主張“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莊子提倡“虛靜恬淡、寂漠無爲”,(注二一)二人都反對雕琢斧鑿、造智造巧,而主張逍遙放任、返樸歸真。
後期禅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盛行“棒喝”、“機鋒”、拳打腳踢甚至斬蛇殺貓、燒佛燒經,這與莊子的“鼓盆而歌”和玄學家的放浪形骸也多有相類相通之處。
總之,後期禅宗之深受老莊、玄學的影響正如前期禅宗之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一樣,都是無可置疑的。如果說,前期禅宗因受到儒家心性學說的影響而提倡“即心即佛”、“道由心悟”,那麼,後期禅宗則在老莊自然學說的影響下,走上了佛性遍在、純任自然的道路。
注 釋:
注一:《景德傳燈錄》卷二八。 《大正藏》第51卷,第440頁。
注二:《古尊宿語錄》卷一。
注叁:《宛陵錄》。
注四:《鍾陵錄》。
注五:《宛陵錄》。
注六:印順:《中國禅宗史》第128頁。
注七:《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一五函,第五冊。
注八:《景德傳燈錄》卷四。
注九:《古尊宿語錄》卷五。
注一0:《五燈會元》卷四。
注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一。
注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
注一叁:印順:《中國禅宗史》第409頁。
注一四:《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注一五:《天如惟則禅師語錄》卷二。
注一六:《圓覺經大疏鈔》卷二。
注一七:《五燈會元》卷五。
注一八:《指月錄》卷六。
注一九:《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一五函,第五冊。
娮⒍澹褐 :《法華玄義》卷一上。 《大藏經》第33卷,第685頁。
注二0:《老子》第二五章。
注二一:《莊子·天道》。
《馬祖道一與後期禅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