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P2

  ..续本文上一页。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迷经,吾不违也。”(注一八)慧忠此说虽依义说“无情有性”,但还借助于“迷”、"悟”,五祖分灯后之禅宗,谈“无情有性”时就更直截了当了。

  后期禅宗盛行“话头”、“公案”,而谈得最热闹的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法大意?”对它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有曰:“庭前柏子树”;有曰:“春来草自青”;有曰:“山河大地”;有曰:“墙壁瓦砾”。更有每下愈况者,曰:“厕孔”是佛,“干屎橛是佛”。总之,在这时期的禅师眼里,不但一花一叶,无不从佛性中自然流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而且连最污秽、肮脏的“厕孔”、“干屎橛”等,也都是真如佛性的体现。这与前期禅宗之反对青竹法身、黄花般若的思想实在颇异其趣。

  指出前期禅宗与后期禅宗佛性思想之歧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应该进一步弄清楚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歧异?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考诸中国禅宗史,后期禅宗所以在佛性思想上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后期禅宗所说的“佛性”与前期禅宗所说的“佛性”已不尽相同。前期禅宗之言“佛性”,主要指有情众生当前现实之人心;而后期禅宗所说之“佛性”,则主要是指恒常遍在之“真心”。此一歧异实是造成两种禅法在修行理论和佛性学说上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前期禅宗以“人心”为“佛性”,此心是有觉性、悟性的,因此强调“欲求佛道,须悟此心”注重“道由心悟”、“明心见性”;主张只有有情,才有佛性,反对“青竹法身”、“黄花般若”说;与此不同,作为后期禅宗佛性的“真心”是遍及一切万物的,因此合乎逻辑地得出“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和“性自天然,不假雕琢”的结论。

  当然,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为什么前期禅宗会以“人心”为佛性?而后期禅宗却以“真心”为佛性

  (三)

  人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早在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诸子烽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虽然先秦诸子的学说后来大多被淹没,但有两家学说不但没有被淹没,而且日益发展,成为左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两大思想潮流,这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

  儒学的最大特点是重“人”,其出发点和落足点都是“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潮。就思想内容说,儒学的主旨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研究人伦道德的伦理哲学。这种伦理哲学自子思、孟子开始,就出现一种倾向,把人伦道德及其修养归结于心性,《孟子》已有“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之说;《中庸》则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荀子》主张“心者道之工宰”; 《大学》则大讲“正心”、“诚意"。

  这一切无不提倡由尽心见性以上达天道,由修心养性而转凡入圣。儒家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北朝后的一些中国化色彩较浓的佛教宗派,就开始注重心性。天台宗的学说虽以中道实相为标帜,以性具善恶为特点,但最后却把实相归结于一念心,认为“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注一九)主张佛性即是“觉心”,修行的关键在于能“反观心源”、“反观心性”;华严宗虽以《华严经》为宗本,主张佛性缘起,但在具体阐述其缘起理论时,却日益突出“心”的地位和作用,以“各唯心现故”、“随心回转”等说法去论述生佛诸法的相融互即;禅宗不但中国化色彩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它受儒家心性学说的影响亦最深、最烈。禅宗祖师提倡“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其所说的“心”就接近于儒家所说的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心”,而与传统佛教所说的作为抽象本体的“真心”不尽相同。其所说的“性”,也带有浓厚的人伦道德的色彩,是有情众生之人性,而不同于传统佛教所说的作为一切诸法抽象本体的“真如佛性”。实际上,前期禅宗的强调心性及其对心性内涵的改变,即把原来作为抽象本体的“心”、“性”“人心化"“人性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佛性学说和修行理论只能主张“众生有性”和注重“道由心悟”。到了唐末五代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有所变化。由于儒家的复兴,特别到了宋代,由于新儒学的出现,隋唐佛教从儒家那里吸收来的思想,又被新儒学摄取去,佛教的地盘大大缩小,新儒学则上升为“显学”。而就“心性”理论说,它原就是儒家的“道传”,此时之佛教如果继续在“心性”问题上与儒家纠缠,就很难显出自家之特色,因此,宋元之后的禅宗,在思维方式上便掉头一转,向道家靠拢,由注重“人心”一变而崇尚“自然”,倡“性自天然”、“不加造作”。

  考诸道家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自然”。老子已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注二0)的说法;庄子进一步发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道”进一步泛化、物化、自然化,认为“道”无知无为、无所不在,主张逍遥放任、坐忘成真。老庄哲学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对如下几股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道教;二是玄学;三是中国佛教。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又主要表现在对魏晋般若学和后期禅宗(包括后来成为后期禅宗主要思想来源的牛头禅)的影响。老庄、玄学对牛头禅的影响,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和褚柏思的《中国禅宗史话》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他们称牛头禅为“玄学化的牛头禅”。这种评判是恰切合理的。考牛头法融及其弟子的禅法,不但基本思想与老庄、玄学相近,而且许多字眼也相类似。例如法融的“忘情为修”、“无心合道”,与庄子的“逍遥放任”、“坐忘成真”就很接近。法融后学遗则的思想更是老庄化,如《宋高僧传》叙述遗则的自悟曰:“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而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此中之“天地”、“至人”、“如梦” 、“独照”均为老庄语,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

  后期禅宗受老庄思想影响更深,其佛性遍在“个个是佛”的思想不但与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相通,而且说法上也颇类似。例如,后期禅宗不仅以“墙壁瓦砾”说佛性,而且每下愈况,或曰“厕孔”。或曰“干屎橛”。《庄子·知北游》有一段记述:

  东廓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廓子曰:期而后可?庄

  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壁。 曰:何

  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后期禅宗谈佛性之每下愈况,与庄子论道之无所不在,何其相似!

  后期禅宗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主张纯任自然、不加造作,这与老庄之强调“自然无为”更是如出一辄。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提倡“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注二一)二人都反对雕琢斧凿、造智造巧,而主张逍遥放任、返朴归真。

  后期禅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盛行“棒喝”、“机锋”、拳打脚踢甚至斩蛇杀猫、烧佛烧经,这与庄子的“鼓盆而歌”和玄学家的放浪形骸也多有相类相通之处。

  总之,后期禅宗之深受老庄、玄学的影响正如前期禅宗之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一样,都是无可置疑的。如果说,前期禅宗因受到儒家心性学说的影响而提倡“即心即佛”、“道由心悟”,那么,后期禅宗则在老庄自然学说的影响下,走上了佛性遍在、纯任自然的道路。

  注 释:

  注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大正藏》第51卷,第440页。

  注二:《古尊宿语录》卷一。

  注三:《宛陵录》。

  注四:《钟陵录》。

  注五:《宛陵录》。

  注六: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28页。

  注七:《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一五函,第五册。

  注八:《景德传灯录》卷四。

  注九:《古尊宿语录》卷五。

  注一0:《五灯会元》卷四。

  注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一。

  注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

  注一三:印顺:《中国禅宗史》第409页。

  注一四:《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五:《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二。

  注一六:《圆觉经大疏钞》卷二。

  注一七:《五灯会元》卷五。

  注一八:《指月录》卷六。

  注一九:《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一五函,第五册。

  娮⒍澹褐 :《法华玄义》卷一上。 《大藏经》第33卷,第685页。

  注二0:《老子》第二五章。

  注二一:《庄子·天道》。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