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赖永海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马祖道一在中国禅宗史上一个界碑式的人物,慧能开创的的以强调“道由为悟”为标帜的前期禅师禅,自马祖之后,禅风为之一变,发展成崇尚自然,主张随缘任运、无证无修的后期分灯禅。造成这两种禅法歧异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禅宗以当前现实之人心为佛性;后期禅宗则以恒常遍在的“真心”为佛性。从思想文化背景说,前期禅宗主要受儒家心性理论的影响;而影响后期禅宗的则主要是老庄崇尚自然的学说。

  关键词:马祖、后期禅宗

   作者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佛性论》等。

  慧能创立的南宗把一切归诸心性,注重“道由心悟”,这一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至马祖道一之后,又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一种由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向随缘任运、无证无修方向发展的倾向。 例如,马祖就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

  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

  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注一)

  马祖此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为后学大开了方便之门,其弟子怀海便进一步说:“有修有证,……是不了语;无修无证,……是了义教语。”(注二)把一切修证看成是方便设施,把无修无证看成是究竟、了义。怀海弟子希运更倡“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注三)“当体便是,运念即乖”,(注四)认为“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注五)至于从怀海门下分出的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和希运弟子临济义玄等,就越走越远,进入了以参公案、逗机锋为标帜的“后期禅宗”了。

  与洪州禅相类似,石头禅自天皇道悟、药山惟俨以后,也出现提倡任性逍遥、不讲任何修证的倾向。药山曾以一句“云在天,水在瓶“闻名于禅宗史;天皇道悟更提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丹霞禅师主张“性自天然,不假雕琢”,以“天然”为号,以“烧佛”出名。潮洲大颠则是“扬目瞬眉、一任风颠;语默动静,妙阐幽玄”。由这一系发展出来的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和云门文偃、法眼文益等,更是要把佛“一棒打杀给狗子吃,却图天下太平”。

  中国之禅,还有一系原来不甚为人重视,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如印顺)经过研究,认为此系禅法非同寻常,不可小视,它才是中国禅的根源所在---这就是牛头法融所创立的牛头禅。 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曾经指出:

  印度禅蜕变为中国禅宗---中华禅,胡适以为是神会。其实,不但不是神会,

  也不是慧能。 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 应该说,是“东夏之达磨”

  ---法融。 (注六)

  这里不想对胡适和印顺的说法多加评论,而拟探讨一下牛头禅对后来“后期禅宗”的影响。

  牛头禅的根本思想,是“虚空为道本”、“忘情以为修”。或曰:“无心合道”、“无心用功”。 按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的诠释: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 既达本来无事,

  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则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注七)

  此谓大道本虚空,诸法如梦幻,一切诸苦皆由情识所系,如能忘情丧己,本来无事,则个个原来是佛。 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修证无疑都是多此一举 枉费心机。《景德传灯录》道信传给法融的”法要“就是”任心自在,莫作观行,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注八)这种思想与前期禅宗”道由心悟”颇多异趣,而与后期禅宗之无证无修的思想更接近。实际上,从思想渊源说,超佛越祖之后期禅宗,并非完全出自慧能的前期禅宗,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吸收了牛头禅的思想。

  所谓后期禅宗,主要指五祖分灯后的禅法。此种禅法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略有语及的,在修行方法上主张无修无证,提倡随缘任运、纯任自然。禅宗分灯后之五家,虽然在宗风上略有差别,如宋、元时代的禅师评五家宗风曰:临济痛快,沩仰谨严,曹洞细密,云门高古,法眼详明(引自惟则《宗乘要义》);又,杨歧五祖法演也说:临济如“五逆闻雷”(显其警绝),云门如“红旗闪烁”(显其微露),沩仰如“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曹洞如“

  驰书不到家”(显其回头),法眼如“巡人犯夜”(显其隐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强调性自天然,不加造作,提倡纯任自然、无证无修。例如,临济义玄就主张“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并说:“看经看教,皆是造业”,要人们“不看经”、“不学禅”,“总教伊成佛作祖去。”(注九);沩山灵佑也主张不假修证,并说:“修与不修,是两头话”,百丈怀海评其禅风曰:“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长庆大安禅师“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

  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注一0)沩山弟子香严智闲也是因掘地击竹,豁然得悟,他曾因此作一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注一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也曾在沩山门下因见桃花而悟道,并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注一二)至于洞山禅,更是“出入于洪州、石头,近于牛头而又进一步发展”。(注一三)洞山良价曾依牛头法融的“无心合道”作一偈曰:“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此谓道体无所不在,亦遍身心,人无须用心,自然合于道。这实际上是牛头“无心合道”、“无心用功”思想的再版;云门宗文偈禅师更欲一棒把佛打杀给狗子吃闻名,这种呵佛骂祖的作风与当时盛行的主张纯任自然,强调做本源自性天真佛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既然佛是每个人本自天然的,因此任何读经修行、求佛求祖,都是自寻束缚、枉受辛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五祖分灯后的禅宗,常常在提倡绝学无为同时,出现了许多呵佛骂祖,甚至于“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现象。

  总之,五祖分灯后的禅门各宗,虽然具体宗风上各有特点,但由于它们同属禅宗,且同属后期禅宗,故各宗之间多有共同点,用元代中峰明本禅师的话说:“所谓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注一四)明本还认为,禅门五宗,“亦非宗旨不同,特大同而小异”。 同者,即同是“少室之一灯”;异者,即”语言机境之偶异”。天如惟则禅师也指出:“五家宗派,盛衰不齐,盖由师家机用死活之不等耳。”(注一五)如此谈五宗的异同,现代的学人有时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各宗之异,只是在教学方法上略有不同,亦即在启发学人开悟的方法上略有不同,如,或棒打,或么喝,或答非所问等等。

  至此,我们不妨把前后期禅宗的修行方法做一个简略的比较:以慧能为代表的前期禅宗禅法,最注重的是“道由心悟”,强调“直指心源、顿悟见性”。此中最关键的是“心悟”。这正如慧能所说的:“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迷即凡夫悟即佛”。 这种修行方法与前期禅宗把一切归结于自心自性是分不开的,因为自心一切具足,于自心上用力即可。 而于自心用力的最好办法即是“悟”,因此,前期禅宗的修行方法几可以“道由心悟”概括之;与此不同,后期禅宗最注重的是“本自天然”。既然一切天然具足,人们又何必去修证求“悟”呢?凡事随缘任运可矣,因此主张纯任自然,不加造作,做一个本源自性天真佛;认为举足下足、施为动静,一切语默啼笑、行来出入皆是菩提道场,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穿衣吃饭,尽是佛事。

  (二)

  前期禅宗注重心悟,后期禅宗崇尚自然,二禅在修行方法上的此一歧异,若欲进一步寻找其根源,盖由于二禅佛性论的不同所致。如果说,前期禅宗的佛性论乃以“心即佛”、“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为基础,那么,后期禅宗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发展为“无情有性”、“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前期禅宗主张“即心即佛”,把一切诸法归结于自心自性,这一点已为学界所

  熟知。与前期禅宗不尽相同,后期禅宗对于佛性的理解则是另一番景象。

  据有关资料记载,慧能后学南岳一系从马祖道一起,就开始出现“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倾向。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评马祖道一的禅法曰:“洪州禅意,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 在《圆觉经大疏钞》中,宗密也指出洪州禅强调“性在作用”:“起心动念,弹指咳,扬眉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 “(注一六)这种“性在作用”的思想虽还不是“无情有性”,但已开始把佛性泛化、日常化、世俗化。慧能后学的另一系自石头希迁起,也开始谈论“无情有性”。。据《五灯会元》记载,当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时,迁曰:“不得不知”。悟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迁曰:“长空不碍白云飞。”问:“如何是禅?”迁曰:“砖碌。”问:“如何是道?”迁曰:“木头!”(注一七)与此同时,禅宗另一系统的牛头禅自中唐之后也开始谈论“无情有性。”牛头山威禅师弟子慧忠就明确主张“无情有性”。据《指月录》记载,有僧问慧忠:“哪个是佛心?”慧忠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 《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 ”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为不别?”慧忠曰:“迷即别,悟即不别。”僧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慧忠曰:“汝但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