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P6

  ..續本文上一頁之不足。」

  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並可幫助政治化導邊遠、消除怨恨、感化頑強,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雲:「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于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國。其爲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對國家政治的影響與貢獻,曆代均有記載,諸如:幫助生産、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療救濟、財務運轉、科技文學等。

  佛教在烽火漫連的亂世,經常扮演攘敵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對摩揭陀國雨勢大臣昭示健全國家的「七不退法」,巧妙的化解了一場血腥戰爭;唐朝的安祿山舉兵造反,軍需短绌,佛教徒于是發起販賣度牒以增加軍費,爲平定安史之亂盡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禮請法道禅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禅師的極力奔走之下,爲國家勸募了豐足的軍糧,並且參戰軍旅,貢獻計策,穩定了軍機。曾經一度爲禅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賢能,特別征召他出仕爲相,劉秉忠爲了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産,免受無辜的殺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儀,訂製度,輔佐耶律楚材推行漢化,延續了漢民族的命脈。元代至溫禅師,由于贊助王化有功,感動世祖而敕封爲佛國普安大禅師。中國共産黨南區司令許世友曾爲少林寺和尚等。可以說,自古以來,佛教輔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勝舉。

  此外,佛陀對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見于諸多經典,例如佛陀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執政者應當心常憂民,如母之憶子,不離于心;在《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告訴身爲國王者:「于諸國邑所有衆生,僮仆作使、輔臣僚佐,應以諸佛所說四攝而攝受之。」在《長阿含經》說:「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若能爾者,其國久安。」在《佛說孛經抄》裏記載:「爲君當明,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經》中亦提出爲王之道,當行五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強士,隨時禀與;叁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谏,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育貪樂,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勝王經》則說:「于親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爲正法王,國內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叁界中。」

  佛教教義與僧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帝王的權勢則能幫助佛教普遍弘傳,淨化世道人心。晉代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將護法之責交付國王,以收「上行下傚,風行草偃」之功。此可證之于佛世時,因爲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的護持,佛教才能傳遍五印度;佛陀滅度後,阿育王修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並派遣布教師到錫蘭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傳,廣宣流布。中國因有東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來華弘法,佛教因此得以傳入中國。至于中國佛教的譯經事業,大多是由于曆朝帝王保護,設置譯經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羅什大師受後秦姚興的護持,在西明閣從事譯經,而有《法華經》、《中論》等七十四部叁百八十四卷經論流傳後世;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譯出《大般若經》、《成唯識論》等七十五部一叁叁五卷經論,使法寶聖教的光輝普照于中國。

  現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的只獎勵慈善,應該多獎勵從事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者。而佛教對于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衆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爲清高,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衆生的責任。今日佛教徒爲了弘法利生,對政治不但不應抱持消極回避的態度,相反的,應該積極關心,直下承擔。因爲人在社會上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關心社會,關心政治,所謂「問政不幹治」,這是佛教徒對政治應有的態度。  

  

  十九、國際觀(包容之道)

  由于現代的科技發達,交通電訊便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例如現代的電話、計算機網絡、遙控、E-Mail,在在都把地球上的人聯結得愈來愈緊密,致使廿一世紀已經成爲「地球村」的時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诩!

  在地球村裏,雖然有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多的文化、許多的語言,但不會妨礙地球村的發展。例如,全世界的國家、城市、鄉村,都有所謂「社區」的結構。在一個社區裏,有許多的家庭,許多不同的姓氏、個性、年齡、性別、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會妨礙社區的和諧。

  從一個社區擴大到一個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人,都是先愛一個家,而後愛一個宗族,接著推及一個鄰裏、一個村莊、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繼而從同胞、人類,再到一切有情衆生。愈是與自己親近者,愛得愈深,愈是疏遠的人,能付出的愛愈少,所以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聖凡之分。

  由于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就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人間佛教的國際觀,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線,要本著「同體共生」的認識,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榮、共有。

  例如,在佛教裏,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其實已經完全泯除了時空的界線。

  《阿彌陀經》裏提到,衆生「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此結緣,彼此贊美,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彌勒菩薩上生經》、《彌勒菩薩下生經》中,彌勒菩薩不但與地球上的人類有來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叁界廿八天、十八層地獄裏去度衆生。佛教的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一個衆生,佛教裏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救苦救難;佛教對弱勢團體,對落後的小小國,尤其給予關懷。

  佛教吃飯時,都是供養一切衆生;獲得一絲一縷,都要感謝十方大衆的因緣。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視一切衆生都如愛子羅睺羅;佛教更重視一切生權的維護,所以佛教自古以來不曾引發世界戰爭。

  有人說,自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行腳山河大地的,有軍人、商旅、探險家,再者就是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

  佛教裏,一部中印交通史,萬千的僧侶和佛教徒在西域絲路上彳亍獨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經典裏,所謂「一念叁千,心包太虛」,諸佛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來。

  臺灣自從叁十年前開放觀光以來,佛教徒所織組的觀光團在世界各地到處旅行;海峽兩岸接觸和解以後,臺灣的佛教徒更是蜂擁到大陸朝山。

  我自己一生曾多次帶團到印度、尼泊爾、美國等地旅遊參訪,對于觀光旅行,我曾經就各地的文化訂定十個層次:

  第一級 臺灣旅遊一周

  第二級 星馬泰

  第叁級 日韓

  第四級 南非

  第五級 美加

  第六級 澳紐

  第七級 歐洲

  第八級 蘇聯

  第九級 印度

  第十級 中國大陸

  此外,佛光山經常舉行國際學術會議,組團到世界各國訪問,甚至到梵谛岡和教宗會面,訪問回教的清真寺等,總是希望在國際間散布和諧的種子。

  我曾經說過,臺灣只有發展科技,雖然促進了生活上的富裕,但那只是物質上的擁有,反而造成心靈與精神上的貧乏,許多亂象、弊病因此不斷滋生。

  佛法著重于內心的淨化,它認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們內在的無明我執,人類貪求權力、名譽的欲望所致;由于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會引起沖突,從而招來不息的鬥爭。因此,佛教告訴我們要根治世界的亂源,須從人們的心靈淨化做起,從衆生心中去實現人心的和平,從實踐佛教的無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義,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聯合國一再提倡和平,和平是千古以來人人夢寐以求的美景。儒家以世界大同爲天下升平和樂的期望;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爲公」做爲他草創民國的理想;佛教則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設人間淨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此爲「衆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權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無我、慈悲,這才是民族間、國際間需要的理念。因此,我們居住在地球上,應以同體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許,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進而泯除人我界線,打破地域國界,人人具備「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的國際宏觀,進而以「天下一家」爲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爲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升華自我的生命,爲自己留下信仰,爲衆生留下善緣,爲社會留下慈悲,爲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  

  

  二十、未來觀(發展之道)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來。

  人是活在希望裏:父母養兒防老,未來就有希望;培養子女接受教育,未來希望能成才。生活中,敦…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