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左边,我的前方是你的后方,到底哪边才是左,哪边才是右?哪边才是前,哪边才是后呢?因此,在《善生经》中,佛陀告诉善生童子不必礼拜方位,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一成不变的方位,在无边的时空中,我们真实的生命是无所不在的,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空是一体的,因此,方位不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
一般人的心态,对于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见的事物,常常盲目臆测,牵强附会,甚或迷而信之,因此容易被神权控制。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自己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地理风水虽然有它的原理,但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时辰地理的执著,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所以不一定要迷信时辰,也不一定要执著地理,佛教讲「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心好,时时处处都好,诚意要比虚节重要。
十七、自然观(环保之道)
「自然」是世间的实况,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众生生老病死的轮回、心念生住异灭的迁流、物质成住坏空的变化,都很自然。
自然是一种法则,自然就是不刻意、不造作,凡一切顺理成章的道理,都叫自然。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的真理「缘起性空」,实际上就是宇宙间「自然」的法则。甚至由缘起法则所衍申出来的「业力自由」、「众生平等」、「同体慈悲」、「生死一如」等观念,能够把生存与死亡统合起来,更将生命的尊严发挥到自然的极致。
自然就像一个「圆」,好因带来善果,坏因遭致恶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因果业报」是佛教的真理,佛陀是宇宙真理的觉悟者,佛陀所宣说的教义,也就是解释自然界运行的真理,因此佛陀常说「法尔如是」。「法尔如是」,也就是出乎自然、天然、当然、不勉强的意思。
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视人心、人性。例如佛陀欢喜在幽静的森林散步经行,或者在寂静的大自然中沈思冥想;阿难曾在林间习定,因见面然饿鬼而起慈救之心;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的空义。乃至中国禅宗祖师崇尚自然生活,不但居住在山林水边,远离车马喧嚣,不受凡俗尘扰,尤其思想上的放旷自由,洒脱自在,任性逍遥,不受拘泥束缚,这就是精神上的自然。
说到「自然」,自然,则和;如不自然,就会导致纷乱。古德云:「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贪欲、瞋恚、愚痴、我慢、疑嫉搅动心湖,人就会烦恼愁肠。佛教主张「缘起缘灭」,随顺自然;佛教行者对于生活中的有无、贫富、好坏、得失,都看得很自然。一切随顺自然,正如佛陀「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这就是自然。能够顺应自然,不滞留烦恼、痛苦,这就是身心的环保。
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不但注重内在的心灵环保,同时兼顾外在的生态平衡,例如注重山林、流水、生态、动物等的保护。而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环保专家,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极尽庄严清净,不但没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也没有噪音、毒气、暴力、核能等公害,而且人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主要的目的,不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然的生活下安居乐业,因为唯有顺应自然,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解脱,我们的生命才能够自由。
自然就是天、地、人调和。一般人之所以有种种痛苦的产生,是由于与大自然的人、事、物、境,处于对立,不能调和所致。世间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长;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一切生命和自然息息相关,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自然的生命不是以好不好来论断,是顺生死轮回的法则在运转,当吃饭则吃饭,当睡觉则睡觉,所以大珠慧海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药山惟俨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道」与自然同在,「道」就是自然的生活。也因为如此,连大圣佛陀都责备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闻善言不着意的人为「五种非人」,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合乎自然。
自然是一种调和,自然也要奋斗。大自然的江河大海,也要奋斗才能奔放;湖水要澄清才能明净,澄清就是自然。山要安定,不能倒;树要有根,才能生长。顺乎自然,一切才能生生不息。
世间万物,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淡雅素白;动物以保护色来自卫,这是自然的反应。有的动物白天活动,有的夜晚觅食;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地上、海中悠游,这都是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甚至动物被残杀也是自然的,所谓「物竞天择」,佛教虽然提倡不杀生,但这是自我要求,不是要求别人,真理并非要求人人做到不可,所以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有人得度,有人沉沦,这也是自然的真理。
自然界,花开很好看,花谢了,一样化为春泥更护花,这也是自然的循环。所以世间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就是自然;逆天行事,就不是自然。人如果懂得顺应自然,就无所畏惧。例如春夏努力耕种,秋天积穀存粮,自然就不怕严冬来临;白天准备照明设备,自然就不怕黑夜来临。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与不自然的事情。自然,使你身心愉快,行事顺畅;不自然,使你身心俱疲,累己伤他。例如:感情的交流,以平衡协调为自然;语言的沟通,以体念包容为自然;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金钱的运用,以量入为出为自然。反之,逆向而行就是不自然。
天、地、人调和,物我无间,所谓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纲常。翻开中外史籍,历代的帝王,顺乎天命人心者昌,逆于天命人心者亡,他们的兴衰与自然法则关系密切。不但如此,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满。因此,吾人不妨自问:「在金钱的运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为出吗?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来往吗?在语言的沟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顾念对方的需要吗?在做事的态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违事理的原则吗?」
自然,则顺,过与不及,终将带来弊患。像久卧不起,久立不坐,久劳不息,久静不动等等,都会引起生理上的四大不调,人就开始患病,乃至身根朽败,与世长辞。此外,近几世纪来,人类因生产消费过多的物质,远超过微生物所能还原的程度,而破坏了自然的运作,导致目前生态系统问题重重。凡此都证明了一旦忽视自然法则,就会自食恶果。
生活上的应世接物也是如此,感情若是一厢情愿,不顺自然,就不会天长地久;财富若是巧取豪夺,不顺自然,必有败坏之虞;名声若是譁众取宠,不顺自然,终将遭人唾弃;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不顺自然,便会引起非议。
所以,我们想要过如实的生活,就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夫妻之间应互敬互谅,邻里亲友应和睦相处,工作同事应互相提携,开创事业应将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经营计画等安排妥当,为政治国应了解民意、重用忠良、察纳雅言、勤行善法。尤其身为佛教徒,更应以身作则,培福结缘,修定增慧,负起化导众生的责任。日用中能如是与「道」相符,那是自然的生活与生命的佛道,则庶几无过矣!
十八、政治观(参政之道)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所以不能不关心众人的事,不能不关心政治。
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
然而实际上,参于政治是国民的权利,除非触犯国家刑法,被褫夺公权的人才没有参政的资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侣也要纳税、服兵役,尽国民应尽的义务,所谓出家并不意味著出国,何况佛教主张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佛教与政治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
因此,历代以来佛教非但未曾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优填王等,他们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并且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健全社会,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弥兰陀王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政治,写下印度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历代僧侣与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来,其中或有辅弼朝廷被尊为国师者,如:南阳慧忠、法藏贤首、清凉澄观、悟达知玄、玉林通琇、天台智顗等。或有出仕朝中为宰相者,如宋文帝礼请慧琳为宰相,日理万机,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安邦定国之道,明瞻陈述以慈救为宗,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明朝姚广孝本为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国祚贡献很大。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起,朝廷并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为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泰国、锡兰、尼泊尔则以「佛教领导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为国教,而且规定全国人民要信奉三宝,执政者要礼敬三宝,佛教备受尊重;韩国亦曾以佛教为国教,并曾雕刻大藏经以救国。凡此都说明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政治…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