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P5

  ..續本文上一頁左邊,我的前方是你的後方,到底哪邊才是左,哪邊才是右?哪邊才是前,哪邊才是後呢?因此,在《善生經》中,佛陀告訴善生童子不必禮拜方位,方位不是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我們要禮拜的六方是: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夫妻爲西方,親朋爲北方,僮仆爲下方,沙門爲上方。

  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叁際,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因此,方位不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

  一般人的心態,對于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見的事物,常常盲目臆測,牽強附會,甚或迷而信之,因此容易被神權控製。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在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讓我們警覺到原來自己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地理風水雖然有它的原理,但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對時辰地理的執著,而且主張不要迷信,要從神權控製中跳脫出來。所以不一定要迷信時辰,也不一定要執著地理,佛教講「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心好,時時處處都好,誠意要比虛節重要。  

  

  十七、自然觀(環保之道)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衆生生老病死的輪回、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都很自然。

  自然是一種法則,自然就是不刻意、不造作,凡一切順理成章的道理,都叫自然。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甚至由緣起法則所衍申出來的「業力自由」、「衆生平等」、「同體慈悲」、「生死一如」等觀念,能夠把生存與死亡統合起來,更將生命的尊嚴發揮到自然的極致。

  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遭致惡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因果業報」是佛教的真理,佛陀是宇宙真理的覺悟者,佛陀所宣說的教義,也就是解釋自然界運行的真理,因此佛陀常說「法爾如是」。「法爾如是」,也就是出乎自然、天然、當然、不勉強的意思。

  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例如佛陀歡喜在幽靜的森林散步經行,或者在寂靜的大自然中沈思冥想;阿難曾在林間習定,因見面然餓鬼而起慈救之心;須菩提于樹下宴坐,體會甚深的空義。乃至中國禅宗祖師崇尚自然生活,不但居住在山林水邊,遠離車馬喧囂,不受凡俗塵擾,尤其思想上的放曠自由,灑脫自在,任性逍遙,不受拘泥束縛,這就是精神上的自然。

  說到「自然」,自然,則和;如不自然,就會導致紛亂。古德雲:「違順相爭,是爲心病。」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嫉攪動心湖,人就會煩惱愁腸。佛教主張「緣起緣滅」,隨順自然;佛教行者對于生活中的有無、貧富、好壞、得失,都看得很自然。一切隨順自然,正如佛陀「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這就是自然。能夠順應自然,不滯留煩惱、痛苦,這就是身心的環保。

  佛教是個深具環保意識的宗教,不但注重內在的心靈環保,同時兼顧外在的生態平衡,例如注重山林、流水、生態、動物等的保護。而環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環保專家,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極盡莊嚴清淨,不但沒有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能等公害,而且人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主要的目的,不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然的生活下安居樂業,因爲唯有順應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我們的生命才能夠自由。

  自然就是天、地、人調和。一般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産生,是由于與大自然的人、事、物、境,處于對立,不能調和所致。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一切生命和自然息息相關,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自然的生命不是以好不好來論斷,是順生死輪回的法則在運轉,當吃飯則吃飯,當睡覺則睡覺,所以大珠慧海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藥山惟俨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可見「道」與自然同在,「道」就是自然的生活。也因爲如此,連大聖佛陀都責備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應說而不說、聞善言不著意的人爲「五種非人」,因爲他們的行爲不合乎自然。

  自然是一種調和,自然也要奮鬥。大自然的江河大海,也要奮鬥才能奔放;湖水要澄清才能明淨,澄清就是自然。山要安定,不能倒;樹要有根,才能生長。順乎自然,一切才能生生不息。

  世間萬物,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淡雅素白;動物以保護色來自衛,這是自然的反應。有的動物白天活動,有的夜晚覓食;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地上、海中悠遊,這都是爲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甚至動物被殘殺也是自然的,所謂「物競天擇」,佛教雖然提倡不殺生,但這是自我要求,不是要求別人,真理並非要求人人做到不可,所以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有人得度,有人沈淪,這也是自然的真理。

  自然界,花開很好看,花謝了,一樣化爲春泥更護花,這也是自然的循環。所以世間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就是自然;逆天行事,就不是自然。人如果懂得順應自然,就無所畏懼。例如春夏努力耕種,秋天積穀存糧,自然就不怕嚴冬來臨;白天准備照明設備,自然就不怕黑夜來臨。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自然與不自然的事情。自然,使你身心愉快,行事順暢;不自然,使你身心俱疲,累己傷他。例如:感情的交流,以平衡協調爲自然;語言的溝通,以體念包容爲自然;人我的相處,以不違情理爲自然;金錢的運用,以量入爲出爲自然。反之,逆向而行就是不自然。

  天、地、人調和,物我無間,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曆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于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系密切。不但如此,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因此,吾人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爲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要嗎?在做事的態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

  自然,則順,過與不及,終將帶來弊患。像久臥不起,久立不坐,久勞不息,久靜不動等等,都會引起生理上的四大不調,人就開始患病,乃至身根朽敗,與世長辭。此外,近幾世紀來,人類因生産消費過多的物質,遠超過微生物所能還原的程度,而破壞了自然的運作,導致目前生態系統問題重重。凡此都證明了一旦忽視自然法則,就會自食惡果。

  生活上的應世接物也是如此,感情若是一廂情願,不順自然,就不會天長地久;財富若是巧取豪奪,不順自然,必有敗壞之虞;名聲若是譁衆取寵,不順自然,終將遭人唾棄;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不順自然,便會引起非議。

  所以,我們想要過如實的生活,就必須順應自然法則:夫妻之間應互敬互諒,鄰裏親友應和睦相處,工作同事應互相提攜,開創事業應將市場調查、資金籌措、人力資源、經營計畫等安排妥當,爲政治國應了解民意、重用忠良、察納雅言、勤行善法。尤其身爲佛教徒,更應以身作則,培福結緣,修定增慧,負起化導衆生的責任。日用中能如是與「道」相符,那是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則庶幾無過矣!  

  

  十八、政治觀(參政之道)

  政治是管理衆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既然無法離開群衆,所以不能不關心衆人的事,不能不關心政治。

  一般人談到政治,每每將之與權術、謀略、黨派、鬥爭畫上等號,因此強調和合無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談政治,甚至在社會人士高唱「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口號之下,更以遠離政治爲無求。

  然而實際上,參于政治是國民的權利,除非觸犯國家刑法,被褫奪公權的人才沒有參政的資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侶也要納稅、服兵役,盡國民應盡的義務,所謂出家並不意味著出國,何況佛教主張不僅要自度,還要度人。佛教與政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弘傳。

  因此,曆代以來佛教非但未曾與政治分離,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關系,例如佛陀成道後,遊化諸國,經常出入王宮說法,開示仁王的治國之道,許多印度大國的君王如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優填王等,他們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進而成爲佛教的護法,並且將佛法的真理應用在治國安邦上,健全社會,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後,仍有許多國王,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彌蘭陀王等,他們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國,建立清明政治,寫下印度史上輝煌的一頁。

  在中國,曆代僧侶與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來,其中或有輔弼朝廷被尊爲國師者,如:南陽慧忠、法藏賢首、清涼澄觀、悟達知玄、玉林通琇、天臺智顗等。或有出仕朝中爲宰相者,如宋文帝禮請慧琳爲宰相,日理萬機,時人稱爲「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師請教安邦定國之道,明瞻陳述以慈救爲宗,太宗大悅,尊爲帝相;明朝姚廣孝本爲道衍禅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此外,自魏晉南北朝起,朝廷並設有僧正、僧統、僧錄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爲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西藏實行「政教合一」;泰國、錫蘭、尼泊爾則以「佛教領導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爲國教,而且規定全國人民要信奉叁寶,執政者要禮敬叁寶,佛教備受尊重;韓國亦曾以佛教爲國教,並曾雕刻大藏經以救國。凡此都說明佛教與政治關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補政治…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