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慈悲主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悲,人際關系才能更和諧美好。

  慈悲雖然重要,但是慈悲如果沒有智能爲前導,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産生反效果。慈悲應用不當,會成爲濫慈悲,有時應該慈悲卻不知慈悲;有時看似不是慈悲的行爲卻是大慈悲,有時看似慈悲的舉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沒有智能,好比飛鳥片翼、車輿單輪,無法飛翔行走,圓滿成功。

  所謂不應該慈悲而濫行慈悲者,如父母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看似慈悲,其實卻害了孩子。孩子做錯事,不加以處罰,縱子行凶,也是不當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錢爲非作歹,助纣爲虐,都是不應該慈悲而慈悲。

  所謂應該慈悲而不慈悲者,如看到有人破壞社會的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退縮不敢去做。有人熱心興學辦教育,培養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參于贊助,隨喜贊歎,反而加以破壞毀謗,凡此,都是應該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如殺一個強盜而救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殺生看起來是不慈悲的,可是爲了救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行大慈悲。

  道教中有茅山叁道士,他們本是相邀一起修道的叁位師兄弟,成道後,年輕的小師弟坐在中間接受優厚的供養,而兩位師兄郤坐在旁邊,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叁位師兄弟路過一個村莊時,夜宿在一戶人家裏,這戶人家的婦女剛死了丈夫,遺下七個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時,小師弟對兩位師兄說:「你們兩位前往參學,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師兄對師弟的言行非常不滿,認爲太沒有志氣了,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不去修道,太沒有節操了,兩人氣憤的拂袖而去。

  這位新寡婦人自覺年輕,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她看到叁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師弟說:「你的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先爲丈夫守孝叁年。」叁年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叁師弟又拒絕說:「我現在就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爲他守孝叁年吧!」

  叁師弟守孝叁年之後,女方再度提出結婚的希望,叁師弟說:「爲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心安理得,讓我們共同爲你的丈夫守叁年孝再結婚吧!」如此經過了九年,這戶人家的兒女都已長大,叁師弟自覺幫忙這一家人的心意已經完成,就離開這個家庭,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這位小師弟看起來好象是貪戀繁華,爲五欲所動,實際上由于他的慈悲,使他最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間,接受萬民的禮拜。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後末利夫人,平時穿著樸素,不裝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並對波斯匿王說:「國王,請你命人准備一桌酒席,讓我們來談談心,享受快樂。」波斯匿王很歡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嚴謹,滴酒不沾的王後,爲什麼忽然想飲酒作樂呢?末利夫人和國王喝酒時,波斯匿王忍不住問道:

  「你今天怎麼想到要喝酒呢?」

  王後說:「這樣好吃的酒菜、飯食,恐怕以後再也吃不到了,因此要和國王好好的享受。」

  「爲什麼呢?」

  「聽說這位很會煮菜的禦廚,觸犯了國王,你要砍他的頭。」

  國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獵回來,禦廚因爲一時怠慢,于是下令斬殺他的事。經王後的提醒,國王趕快下令賜禦廚無罪。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禦廚的生命,看起來好像破戒,但是這種不顧己身利益,只爲他人安危著想的胸懷,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薩行。

  說謊打诳語本來是犯戒的惡行,但是出于愛護對方的方便诳語,有時反而是一種慈悲。如醫生安慰絕症的病人,說他病況很安穩,老百姓向惡徒謊報假消息,都是一種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爲。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裏修行,獵人追趕著野雞,野雞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獵人問修道人說:「你有沒有看到我追趕的野雞?」修道人若無其事的回答:「沒有。」這種诳語看起來是說謊,可是爲了挽救一條生命,他表現出的其實是諸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時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時候反而不是慈悲。如放生本來是慈悲,但是放生不當反而成爲殺生的愚行。曾經有人從國外買食人魚回來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魚放在水中不僅會吃魚蝦,更可能吃人害生,這能算是慈悲嗎?有些人爲了表示慈悲,到處放生,但是放出去的動物水族,由于生存環境的改變,一時不能適應,因此而喪命的更是不勝枚舉。有些社會人士買了烏龜放生,可是烏龜卻把放生池裏的魚咬死了,看起來是行慈悲,實際上是不慈悲。商人爲了因應顧客放生,于是到處捕捉魚、鳥、烏龜來賣,這是慈悲嗎?沒有智能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

  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殘忍的現象,如何才能改良社會這種凶暴之氣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詩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社會這種殘殺的現象,是我們的凶殘劣行,如烏雲般把慈悲的本性掩蓋了,殺害小生靈習以爲常,殺戮人類生命,引起悲慘的大戰爭,也就不以爲意了。

  每年春天來臨,那些路過恒春的候鳥,總會遭到殘忍的捕殺,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對嘉賓應該友善有禮,反而理直氣壯的殺害它們。白居易的詩說:「勸君莫打叁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爲了我們一時的口食之貪,而拆散別人的骨肉,何其的殘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換個立場爲別人著想,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過去有個外國人喜歡打獵,捕殺無數的動物。有一次打獵迷了路,被野人抓住,野人把他吊起來,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這時他才想起自己過去打獵殺害弱小動物時,牠們所受的苦楚。黃山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爲別形軀。苦惱從它受,甘肥任我選;莫教閻羅斷,自忖應如何?」一切衆生和我本來爲一體,大地衆生皆有佛性,只因爲身軀的不同,就將牠殘殺吃食,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衆生的痛苦上,不用閻羅王來斷罪,我們自己想想也知道不應該;如此而仍不知慈悲,真是禽獸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衆生和我本爲一體,骨肉血緣的至親固然要愛護他,即使是仇人債主也要平等納受他,甚至要視冤家寇雠如同親眷家族,能夠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産生。古人說:「爲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爲了憐憫老鼠饑餓無食,特地留下剩飯;爲了慈恤飛蛾撲火,不敢輕易點燈,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厭惡的老鼠也得到了難得的關愛。  

  

  叁.慈悲的力量和價值

  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一念慈悲,不會傷害萬物,萬物當然歡喜;一心來實踐慈悲,萬物受到愛護,當然就會慶幸。「一人慈悲,衆皆伴侶」,如果一個人實踐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們的朋友。「萬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會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親相愛。

  佛教的慈悲,不僅是微笑、贊美而已,有時嚴厲的折服也是慈悲。我們到寺院拜佛時,一進山門,會看到一尊笑容滿面身軀胖大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很歡喜的迎接我們,這叫做慈悲的攝受;但是進了山門之後,在彌勒佛的後面,有一位手拿金剛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來很勇猛威武的韋陀護法天將,就是以威力的慈悲來折服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在愛的慈悲鼓勵中可以進步,有的人在嚴厲的折服裏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萬物成熟。如《禅林寶訓》雲:「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愛的慈悲去攝受衆生,一般人比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來折服衆生,可能難以理解。

  日本空也上人出外弘法時,經過一條山路,突然竄出凶狠的強盜,拿刀向他要過路費。空也上人看了之後,不覺掉下眼淚,強盜們一看哈哈大笑:

  「這麼一個貪生怕死的出家人。」

  空也上人回答說:「我是想到你們,年輕力壯不爲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卻成群結黨去打家劫舍,眼看將來就要墮入地獄去受苦,我替你們著急才流下眼淚。」

  強盜們聽了空也上人如此慈悲的言語,終于抛棄貪妄瞋恨的心,後來成爲空也上人的弟子。無論如何強暴鬥狠的土匪強盜,在慈悲之前,也會被感化成柔順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無堅不摧、無難不克。

  恒順禅師在佛殿打坐時,有一個小偷蹑手蹑腳走進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擺有一袋七月十五盂蘭盆會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要舉步離開時,禅師突然睜開眼睛大喝一聲:

  「站住!」

  小偷驚詫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聽見禅師說:

  「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聲謝謝就走了嗎?」

  小偷一聽,轉頭向佛祖聖像,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

  「謝謝!」

  然後扛著那一袋米大搖大擺地走了,小偷不久被警察抓到了,招供之後,警察把他抓來見恒順禅師說:

  「他是否偷了寺廟裏的東西?」

  「沒有呀。」恒順禅師平靜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爲他隱瞞,他已經一五一十對我們招供了。」

  「這個人確實到寺廟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竊,而是向佛陀借用,因爲他臨走時曾經向佛祖道聲謝謝。」這個小偷聽到恒順禅師爲他如此辯白,心裏很感動,服完刑後,就跟著恒順禅師出家,成爲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如小孩以哭叫爲力量:他要出去遊玩,大人不滿他的意,他「哇」的哭鬧起來,大人沒辦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躂;女人以撒嬌發嗔爲力量:只要太太一生氣,先生就六神無主了;國王以權勢爲力量;羅漢以精進勇猛爲力量,佛菩薩則以慈悲爲力量,由慈悲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間一切的困難,無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放棄了世間的榮華富貴、王位威勢,沒有武器,沒有權力,他只是憑著一顆慈悲的…

《佛教的慈悲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