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

  一、倫理觀「居家之道」  二、道德觀「修養之道」

  叁、生活觀「資用之道」   四、感情觀「情愛之道」

  五、社會觀「群我之道」  六、忠孝觀「立身之道」

  七、財富觀「理財之道」  八、福壽觀「擁有之道」

  九、保健觀「醫療之道」  十、慈悲觀「結緣之道」

  十一、因果觀「緣起之道」  十二、宗教觀「信仰之道」

  十叁、生命觀「生死之道」  十四、知識觀「進修之道」

  十五、育樂觀「正命之道」  十六、喪慶觀「正見之道」

  十七、自然觀「環保之道」  十八、政治觀「參政之道」

  十九、國際觀「包容之道」  二十、未來觀「發展之道」

  

  前 言

  人間佛教的建設,在佛教界已經逐漸達成共識了!大陸、臺灣、香港都在發揚人間佛教,自無疑義;日本雖無人間佛教的口號,但其所行所爲,例如寺院的開放、僧侶的參加社會事業、檀家製度的設立,以及佛教界創辦大學、開設百貨公司等,也都充滿了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具體實踐。乃至韓國也把古老的教團逐漸現代化,例如成立電視臺等等,未來走上人間佛教的路線,這也是時代的自然趨勢。

  此外,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區。所謂人間佛教,也就是菩薩道的大乘佛教,現在只有部份的南傳佛教還停滯在小乘、原始的階段,但是近聞斯裏蘭卡、泰、緬有識之士,對未來佛教的發展,也已偏向人間佛教了,例如在泰國具有極大群衆力量的法身寺,從「法身」(dharmakaya)這個名詞即可知道,他們也在積極的走向大乘菩薩道。泰國的比丘尼達摩難陀(Dhammananda)于二○○一年二月六日在斯裏蘭卡的達柏達沙瑪蘭寺(Tapodaramaya),公然受持沙彌尼戒法,向不求革新的傳統挑戰;柬埔寨佛教大衆部僧王德旺(Tep Vong)長老、斯裏蘭卡西區首座達摩羅卡(Pandith Talalle Dharmaloka Anunayaka Thera)長老、斯裏蘭卡佛教巴利文大學副校長甘布盧甘偉瓦日拉(Kumburugamawe Vajira Maha Thera)長老、印度摩诃菩提協會會長瑪巴拉迦瑪偉波拉撒拉(Dr. Mapalagama Wipulasara Maha Thera)長老、尼泊爾達摩吉帝佛教月刊主編阿斯瓦哥斯(Bhikkhu Ashwaghosh)法師、泰國摩诃珠拉佛教大學巴拉摩诃松載普羅斯旺(Phra Maha Somchai Prohmsuwan)副校長等大德高僧,聯合參加印度的叁壇大戒,並且擔任叁師暨尊證之職;佛光山國際佛教促進會在斯裏蘭卡出版人間佛教的書籍,並且于可倫坡的達柏達沙瑪蘭寺(Tapodaramaya)舉辦新書發表會時,有羅哈拿派系主席羅睺羅(A. Sn Rahula)長老、律學長老難陀拉達那(K. Nandaratana)、肯蘭尼亞大學哲學所所長達亞·伊迪裏辛(Daya Edirisinghe)教授、斯裏蘭卡佛教會副主席舍拿拉克·維加亞松達拉(Senarat Wijayasundara)居士等僧信叁百多人出席,共襄盛舉。

  從上述諸多實例證明,人間佛教的號角已經在世界各個角落響起,人間佛教的宣揚已經受到普世人類的認同,人間佛教的普及已經近在眼前了,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所謂「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哪個個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爲人而說法的宗教。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要能夠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會被大衆所接受;同樣的,佛教也一定要與時代配合,要能給人歡喜,給人幸福,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此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淘汰。

  佛教有很好的資源,如文學、藝術、音樂,都可以成爲度衆的因緣,可是過去一直很少有人應用,只知強調無常、無我、苦、空的認知,而沒有人間性、建設性的觀念,難怪佛教興盛不起來。

  六十多年來,我所推動的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爲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衆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爲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的佛教由于一些人士的誤導,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都很和諧。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即是說明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誼。可以說以人爲本、以家爲基點,平等性、普遍性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無私的救度衆生,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重視生活裏的道德思想淨化,以及精神心靈的升華。如果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因果就是人間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間佛教。叁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救度大衆的佛教,舉凡著書立說、設校辦學、興建道場、素齋談禅、講經說法、掃街環保、參于活動、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座、朝山活動、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呗演唱、軍中弘法、鄉村布教、智能靈巧、生活持戒,以及緣起的群我關系、因果的循環真理、業力的人爲善惡、滅道的現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圓滿真如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凡一切有助于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于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于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爲可惜。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于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批注,反而不知所雲。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能,爲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纭。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于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爲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一、倫理觀(居家之道)

  倫理是融洽人際關系的重要一環,一個家庭裏,即使親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屬,也要靠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的倫理關系來維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間的秩序與家庭的和諧。過去政府在中華文化複興運動中,特別提倡科學(science)、民主(democracy)、倫理(ethics),可見倫理在中華文化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份量。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由于長期以來一直以寺院的出家僧侶爲主,致使一般人以爲佛教只重出世思想,忽略對居家生活的關心。其實佛教是僧俗四衆所共有,也重視家庭倫理,例如《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家人眷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對于資生日用要「有無相通,無得貪惜」;甚至平日相處要「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從這些話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化實在是深具人間的性格與生活的力用。

  家庭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孝順則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倫眷屬關系當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認爲,孝順父母,報答親恩,這是上報「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則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觀無量壽經》更將孝順父母列爲往生淨土的重要資糧。

  過去儒家主張:生養死葬、晨昏定省、和顔悅色、恭敬柔順,此乃人子孝親之道;佛教也說「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五分律》),又說「供養于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麤言兩舌」(《雜阿含經》)。但是,佛教更進一步認爲:「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蓮池大師在《缁門崇行錄》中,他把孝順分爲叁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榮親耀祖」,是乃中孝;「導親脫苦」,才是大孝。因此在《本事經》及《佛說孝子經》中一致說道: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也就是說:父母若無信,則使起信心;父母若無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則使開智能,爲子能如是,始足報親德。(《毗奈耶律》)

  佛教的孝親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但是過去一般人總認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