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所行,不見他人所阙失,與衆和顔無違诤。」(《月燈叁昧經》)
「常說柔軟語,遠離于惡口。」(《大方廣十輪經》)
「莫于他邊見過失,勿說他人是與非;不著他家淨活命,諸所惡言當棄舍。」(《發覺淨心經》)
「見世之過患,身自依法行。」(《五分律》)
「若人打罵不還報,于嫌恨人心不恨;于瞋人中心常靜,見人爲惡自不作。」(《彌沙塞羯摩本》)
「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優婆塞戒經》)
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悅誠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最重要的,應該要有道德的修養,要過道德的生活。
叁、生活觀(資用之道)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碼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資生日用。但是,同樣的物質生活,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高樓大廈,穿要绫羅綢緞,出門非要進口轎車不坐;有的人則是粗茶淡飯、布衣粗服,生活卻過得歡喜自在,所以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應該享有多少才能快樂,並沒有一定的標准。
佛教對于日常生活的資用之道,並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日用等各方面,不應該過份奢侈浪費。因爲物質容易引起吾人的欲望,讓我們生起貪戀的心。物質是有窮盡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一旦被物資引誘,則苦海愈陷愈深。所以,佛教的學道者一向生活樸素淡泊,平時所擁有的衣物合計不過二斤半重,遊方僧侶隨身攜帶楊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錫杖、香爐、濾水囊等「頭陀十八物」及「叁衣鉢具」,就可雲遊天下。
鉢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應量器」,也就是飲食要知節量,勿生過份貪欲之心。如《釋氏要覽》中說:「《梵摩難國王經》雲:『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癒,不得貪著。』」《雜阿含經》說:「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佛遺教經》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此外,進食時,心存五觀,更是一種健康飲食的方法。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敕修百丈清規》)
在物質上不貪心執著,精神生活自能升華擴大。佛陀日食麻麥充饑、大迦葉尊者居住塚間、鳥窠禅師巢居樹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師吃肉邊菜、遊方僧方便吃叁淨肉等。他們山崖水邊,日中一食,衣鉢以外別無長物,而其解脫自在的心胸,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反觀今之居高樓、坐汽車、童仆盈門,但每天爲金錢周轉、爲股票漲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說他是富有的嗎?那些擁資千萬,家有良田萬頃,但卻悭吝不舍、時時覺得自己不夠的人,你能說他是富有的嗎?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窮者不是真窮,貧富之間不可以從金錢物質上去衡量。
佛教雖然不太重視資用生活,但是世間還是要藉物質來呈現莊嚴。一個寺廟裏,大雄寶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麼會有人來參拜?佛像如果不莊嚴宏偉,怎麼會有人尊敬?西方極樂世界,因爲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富麗堂皇,所以才能接引衆生,欣然往生其國。
淡泊物質,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標准來要求別人。佛門雖然講究個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衆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衆挂單。正如杜甫的〈草堂詩〉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庇蔭天下寒士俱歡顔」。
佛教雖然呵斥物欲,反對過份耽迷于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裏,適度的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過對于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藉著淡泊物欲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也是爲人所稱道的。例如,叢林裏的生活,師父往生了,衣單用物又再傳給弟子,一件衣服即可傳遞數代;就是我自己幾年的叢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爲形累。所以《金剛經》叫人不可住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境界上。因爲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則不容易超脫,所以《大寶積經》雲:「財寶色欲及王位,無常迅速須臾頃;智者于斯不欣樂,勤求上妙佛菩提。」《華嚴經》也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們能淡泊物欲,勤求法樂;能夠歡喜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舍,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去了主要的部份;試想生活裏的食衣住行、行住坐臥,哪一項能少得了物質?哪一項能不與物質發生關聯?因爲生活缺少不了物質,所以人類就甘願做物質的奴隸。其實,人生不必只追求享樂、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環境的整潔美化,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掃庭院,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舒適,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進生活意趣。乃至偶而與叁五好友到郊外遊山玩水,也會提升生活的品味。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給人欣賞,如橋梁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饑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吾人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味。
總之,人要生活,豬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蟲、動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現代人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化妝,甚至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實真正的美麗是一種從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經》說:「慧而無恚,是謂端正。」能夠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質量。
因此,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生活必須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裏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裏有了佛法,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爲充實。
四、感情觀(情愛之道)
人的生命從哪裏來?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生命是從「愛」而來的。愛是生命的根源,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愛,我愛父母,我的情識之中含藏了許多愛和不愛的種子,所以投生到人間,並因爲愛而累劫在生死裏沈淪,因此《出曜經》說:「人爲恩愛惑,不能舍情欲;如是憂愛多,潺潺盈于池。」
人因爲有情愛牽絆,所以輪回生死;人因爲有情感,因此稱爲「有情衆生」。然而「法非善惡,善惡是法」,如果愛得不當,固然愛如繩索,會束縛我們,使我們身心不得自由;愛如枷鎖,會鎖住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甯;愛如盲者,使我們陷身黑暗之中而渾然不知;愛如苦海,使我們在苦海中傾覆滅頂。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智能」,如果能將愛升華爲慈悲,則:「慈息瞋恚,悲止害覺」(《菩薩地持經》)。又《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爲力,弘益衆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衆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愛實不失爲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
因此,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運作感情,以理智來淨化感情、以禮法來規範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爲對一切衆生的慈悲。例如,佛陀靜坐路中以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他以「親族之蔭勝余蔭」感動琉璃王退兵(《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佛陀對眼盲的弟子的愛護,諸如爲患病比丘看病(《毗奈耶》)、爲阿那律穿針(《增壹阿含經》卷叁十一),乃至佛陀的本生譚裏「割肉餵鷹、舍身飼虎」等等。正如《大乘寶要義論》說:「多諸有情于身命等皆生愛著,以愛著故廣造罪業墮惡趣中;若複有情起大悲已,于身命等不生愛著,以不著故生于善趣。複能于彼一切有情,運心廣行布施等行,一切善法相應而作,修菩薩者以大悲心而成其身。」所以《涅槃經》說:「如來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脫。」
慈悲就是情愛的升華,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喜,就是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就是愛。愛就是爲了你好;愛你就要成全你,要尊重你,要給你自由,要給你方便。愛是美的,愛是善的,愛是真的,愛也是淨的;佛教本質上即是慈悲與淨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大智度論》也說:「如慈母養育嬰兒,雖複屎尿汙身,以深愛故而不生瞋,又愍其無知。菩薩于衆生亦如是。」菩薩愍念衆生,不分親疏,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諸佛菩薩,把愛從狹義中超脫出來,不只是愛自己、愛家人,更要愛社會大衆、愛國家世界。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用智能去淨化所愛,用尊重去對待所愛,用犧牲去成就所愛。人與人之間若能相親相愛,則宇宙世間,何其寬廣啊!
過去一些曲解佛法義理的行者,總是灌輸在家信衆:「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等錯誤的觀念;其實世間男女結婚,這是愛的升華、愛的圓滿、愛的統一。但是愛不是單行道,愛要彼此體會對方的心,進而把對某個人的愛,擴及到一切衆生。過去儒家有謂「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佛教也說「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活者,常當愍念,隨其所食,令得稣息。莫得加刀杖,傷絕其命」(《佛說阿難四事經》)。
愛是雙向的,真正的愛是要成全對方、祝福對方,愛不是占有,而是奉獻。小愛是愛與自己有關的,大愛是愛與他人有關的;真愛是愛真理、愛公理、愛國家、愛世界、愛人間的和平。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