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P3

  ..续本文上一页己所行,不见他人所阙失,与众和颜无违诤。」(《月灯三昧经》)

  「常说柔软语,远离于恶口。」(《大方广十轮经》)

  「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发觉净心经》)

  「见世之过患,身自依法行。」(《五分律》)

  「若人打骂不还报,于嫌恨人心不恨;于瞋人中心常静,见人为恶自不作。」(《弥沙塞羯摩本》)

  「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优婆塞戒经》)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道德的生活。 

  

  三、生活观(资用之道)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高楼大厦,穿要绫罗绸缎,出门非要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份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吾人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资引诱,则苦海愈陷愈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鉢具」,就可云游天下。

  鉢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份贪欲之心。如《释氏要览》中说:「《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癒,不得贪著。』」《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敕修百丈清规》)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大迦叶尊者居住塚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鉢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反观今之居高楼、坐汽车、童仆盈门,但每天为金钱周转、为股票涨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那些拥资千万,家有良田万顷,但却悭吝不舍、时时觉得自己不够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穷者不是真穷,贫富之间不可以从金钱物质上去衡量。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是世间还是要藉物质来呈现庄严。一个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的〈草堂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庇荫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份耽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的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藉著淡泊物欲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金刚经》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大宝积经》云:「财宝色欲及王位,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华严经》也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份;试想生活里的食衣住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求享乐、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而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味。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味。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行的化妆,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经》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

  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四、感情观(情爱之道)

  人的生命从哪里来?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生命是从「爱」而来的。爱是生命的根源,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爱,我爱父母,我的情识之中含藏了许多爱和不爱的种子,所以投生到人间,并因为爱而累劫在生死里沉沦,因此《出曜经》说:「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

  人因为有情爱牵绊,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然而「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如果爱得不当,固然爱如绳索,会束缚我们,使我们身心不得自由;爱如枷锁,会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如盲者,使我们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如苦海,使我们在苦海中倾覆灭顶。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能」,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瞋恚,悲止害觉」(《菩萨地持经》)。又《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悲是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原动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则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爱实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

  因此,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运作感情,以理智来净化感情、以礼法来规范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例如,佛陀静坐路中以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国,他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佛陀对眼盲的弟子的爱护,诸如为患病比丘看病(《毗奈耶》)、为阿那律穿针(《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乃至佛陀的本生谭里「割肉餵鹰、舍身饲虎」等等。正如《大乘宝要义论》说:「多诸有情于身命等皆生爱著,以爱著故广造罪业堕恶趣中;若复有情起大悲已,于身命等不生爱著,以不著故生于善趣。复能于彼一切有情,运心广行布施等行,一切善法相应而作,修菩萨者以大悲心而成其身。」所以《涅槃经》说:「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

  慈悲就是情爱的升华,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喜,就是爱;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爱。爱就是为了你好;爱你就要成全你,要尊重你,要给你自由,要给你方便。爱是美的,爱是善的,爱是真的,爱也是净的;佛教本质上即是慈悲与净爱。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大智度论》也说:「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瞋,又愍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菩萨愍念众生,不分亲疏,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诸佛菩萨,把爱从狭义中超脱出来,不只是爱自己、爱家人,更要爱社会大众、爱国家世界。我们要用慈悲去扩大所爱,用智能去净化所爱,用尊重去对待所爱,用牺牲去成就所爱。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则宇宙世间,何其宽广啊!

  过去一些曲解佛法义理的行者,总是灌输在家信众:「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等错误的观念;其实世间男女结婚,这是爱的升华、爱的圆满、爱的统一。但是爱不是单行道,爱要彼此体会对方的心,进而把对某个人的爱,扩及到一切众生。过去儒家有谓「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佛教也说「当以慈心育养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莫得加刀杖,伤绝其命」(《佛说阿难四事经》)。

  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小爱是爱与自己有关的,大爱是爱与他人有关的;真爱是爱真理、爱公理、爱国家、爱世界、爱人间的和平。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