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敢毁伤」,以此来批评僧侣披剃舍俗,割爱辞亲,是为大不孝。其实翻开佛教的经典,从佛陀「为父担棺」(《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为母说法」(《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不但克尽人子之道,成为孝亲的典范,甚至在《贤愚经》及《睒子经》都说: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此外,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盂兰盆经》);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贤愚经》);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蕅益大师传》);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虚云和尚年谱》)。乃至道明织蒲供母、师备悟道报父、道丕诚感父骨、宗颐念佛度母(《缁门崇行录》)等等,都说明出家人虽然在人伦关系上有了不同的内容,但并未放弃孝养父母的人子之道,因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例如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洞山良价以〈辞北堂书〉表明志在求道的决心,其母虽然「日夜常洒悲泪」,仍抑制爱子之情,回书勉励其修道证果,尤其感人肺腑。
佛教对孝道的提倡,不但把「孝顺父母」与「供养沙门、尊重梵行」,同样列为「人法」(《摩诃僧只律》),尤其《心地观经》更说:「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如是报父母恩。」甚至《父母恩重难报经》认为:「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在一般社会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伦关系;佛门里,僧团也有师徒与师兄弟的关系。《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忠心经》云:「道成乃知师恩。」佛教里,师徒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西天目祖山志》);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事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佛祖历代通载》);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十六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景德传灯录》);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五灯会元》)。
此外,也有的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例如道真长老接受作住持的徒弟之命令为客人倒茶、切水果,却甘之如饴;如果今日社会大众都能学习道真长老这种「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许多「老少问题」与「代沟问题」。
世间上一切事都是靠因缘和合而存在,缘聚则有,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心地观经》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堂上双亲健在,是人间最幸福的事,因此为人子女,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孝顺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为人?佛经中除了处处指陈「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的孝亲思想之外,尤其进一步要吾人「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观普贤行法经》)。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网经》),更把眷属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
吾人薄地凡夫,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对于家中眷属,例如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族之间、主仆之间,甚至出世的师徒之间,至少应如《长阿含经》所说: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处;三者慈爱照顾,入骨彻髓;四者妥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当用度,随时供给。
丈夫敬妻应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妻子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体贴敬爱;二者家务整洁;三者温柔亲切;四者诚实毋欺;五者赞歎恭维。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雇主应以五事对待僮使: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过去儒家有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日人间佛教的居家之道,应该用智能来处理人伦之间的感情,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对于老中青幼等份子,彼此之间要互相爱敬、慈孝、教育、规劝,因为家人之间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等眷属就像锁链一样的环环相扣,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个个身心健全,融洽和谐,家庭才有欢笑,家庭伦理也必然和乐美满。
二、道德观(修养之道)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观念。道德是维系国家的纲纪法令使之不乱者,一个国家社会,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的规范,则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嫉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是弄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著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因此,有道德的观念和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何谓道德?凡是举心动念,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反之,对别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会安全的,就是不道德。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例如《法苑珠林》说:「入朝辅王,立志存忠;居家事亲,敬诚孝终。」又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
此外,《大宝积经》说:「终不望他众,谁者能令和,给学者所乏,不离别众生。」《无量寿佛经》说:「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乃至《出曜经》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佛说须赖经》说:「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等等皆是人我之间的修养之道。
佛教以五戒十善做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佛教以实践六度做为道德生活的准绳。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即能充实一切。
所以,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六度则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道德基础。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佛教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有关道德的修行。
《禅林宝训》里,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师曾经举喻说: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正如《六度集经》说:「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宋朝汾阳无德禅师也说:「今之重学,古之重德;德学相扶,堪为轨则。」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了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佛经中,有关个人道德修养身心的教示,诸如:
「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密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麤语悭吝。」(《大宝积经》)
「但修自己行,莫见他邪正,口意不量他,三业自然净。」(《历代法宝记》)
「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诸经要集》)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维摩诘经》)
「见善努力,闻恶莫亲;纵居暗室,如对大宾。」(《缁门警训》)
「常自观察…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