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蓝图(上)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二、道德观「修养之道」
三、生活观「资用之道」 四、感情观「情爱之道」
五、社会观「群我之道」 六、忠孝观「立身之道」
七、财富观「理财之道」 八、福寿观「拥有之道」
九、保健观「医疗之道」 十、慈悲观「结缘之道」
十一、因果观「缘起之道」 十二、宗教观「信仰之道」
十三、生命观「生死之道」 十四、知识观「进修之道」
十五、育乐观「正命之道」 十六、丧庆观「正见之道」
十七、自然观「环保之道」 十八、政治观「参政之道」
十九、国际观「包容之道」 二十、未来观「发展之道」
前 言
人间佛教的建设,在佛教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了!大陆、台湾、香港都在发扬人间佛教,自无疑义;日本虽无人间佛教的口号,但其所行所为,例如寺院的开放、僧侣的参加社会事业、檀家制度的设立,以及佛教界创办大学、开设百货公司等,也都充满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具体实践。乃至韩国也把古老的教团逐渐现代化,例如成立电视台等等,未来走上人间佛教的路线,这也是时代的自然趋势。
此外,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区。所谓人间佛教,也就是菩萨道的大乘佛教,现在只有部份的南传佛教还停滞在小乘、原始的阶段,但是近闻斯里兰卡、泰、缅有识之士,对未来佛教的发展,也已偏向人间佛教了,例如在泰国具有极大群众力量的法身寺,从「法身」(dharmakaya)这个名词即可知道,他们也在积极的走向大乘菩萨道。泰国的比丘尼达摩难陀(Dhammananda)于二○○一年二月六日在斯里兰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maya),公然受持沙弥尼戒法,向不求革新的传统挑战;柬埔寨佛教大众部僧王德旺(Tep Vong)长老、斯里兰卡西区首座达摩罗卡(Pandith Talalle Dharmaloka Anunayaka Thera)长老、斯里兰卡佛教巴利文大学副校长甘布卢甘伟瓦日拉(Kumburugamawe Vajira Maha Thera)长老、印度摩诃菩提协会会长玛巴拉迦玛伟波拉撒拉(Dr. Mapalagama Wipulasara Maha Thera)长老、尼泊尔达摩吉帝佛教月刊主编阿斯瓦哥斯(Bhikkhu Ashwaghosh)法师、泰国摩诃珠拉佛教大学巴拉摩诃松载普罗斯旺(Phra Maha Somchai Prohmsuwan)副校长等大德高僧,联合参加印度的三坛大戒,并且担任三师暨尊证之职;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在斯里兰卡出版人间佛教的书籍,并且于可伦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maya)举办新书发表会时,有罗哈拿派系主席罗睺罗(A. Sn Rahula)长老、律学长老难陀拉达那(K. Nandaratana)、肯兰尼亚大学哲学所所长达亚·伊迪里辛(Daya Edirisinghe)教授、斯里兰卡佛教会副主席舍拿拉克·维加亚松达拉(Senarat Wijayasundara)居士等僧信三百多人出席,共襄盛举。
从上述诸多实例证明,人间佛教的号角已经在世界各个角落响起,人间佛教的宣扬已经受到普世人类的认同,人间佛教的普及已经近在眼前了,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哪个地区、哪个个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间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专为人而说法的宗教。人间佛教重在对整个世间的教化。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要能够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同样的,佛教也一定要与时代配合,要能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要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如此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定会遭到社会淘汰。
佛教有很好的资源,如文学、艺术、音乐,都可以成为度众的因缘,可是过去一直很少有人应用,只知强调无常、无我、苦、空的认知,而没有人间性、建设性的观念,难怪佛教兴盛不起来。
六十多年来,我所推动的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创,人间佛教的理念来自佛陀,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以人间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间佛陀,他所传的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过去的佛教由于一些人士的误导,较注重山林与出世的形式,现在的佛教则要从山林走入社会,从寺庙扩及家庭,把佛教落实人间,使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灵中、人际间都很和谐。佛光会员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即是说明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谊。可以说以人为本、以家为基点,平等性、普遍性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无私的救度众生,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重视生活里的道德思想净化,以及精神心灵的升华。如果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因果就是人间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间佛教。三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救度大众的佛教,举凡著书立说、设校办学、兴建道场、素斋谈禅、讲经说法、扫街环保、参于活动、教育文化、施诊医疗、养老育幼、共修传戒、佛学讲座、朝山活动、念佛共修、佛学会考、梵呗演唱、军中弘法、乡村布教、智能灵巧、生活持戒,以及缘起的群我关系、因果的循环真理、业力的人为善恶、灭道的现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圆满真如等等,这些都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谈人间佛教的理论,也不拘泥于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只是有感于过去学者们常把佛教的理论搬来搬去,说是论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为可惜。其实,佛教本来就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道理不在辩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于吾人经常阅读经文,义理明了;阅读批注,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学术论文,重在给人信心,给人明白,给人一以贯之,对义理融会了然。佛教常讲般若智能,为的是去除分别;但实际上佛教界过去的各宗各派、各种议论,重重迭叠,异说纷纭。虽说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杂论,未能有益于佛心证道,明白说,我们并不喜欢谈是论非的佛法,我们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易懂难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讲经说论,可以舌灿莲花,滔滔不绝;讲说人间佛教,何其难哉!即使能讲人间佛教,也是肤浅的口号,不能身体力行。人间佛教是实用的佛法,行住坐卧、衣食住行、举心动念,哪一项生活能离开人间佛教呢?
吾人虽生在人间,犹如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今为帮助世人一窥人间佛教的风貌,仅就佛法经论、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项实践,整理而略论伦理观(居家之道)、道德观(修养之道)、生活观(资用之道)、感情观(情爱之道)、社会观(群我之道)、忠孝观(立身之道)、财富观(理财之道)、福寿观(拥有之道)、保健观(医疗之道)、慈悲观(结缘之道)、因果观(缘起之道)、宗教观(信仰之道)、生命观(生死之道)、知识观(进修之道)、育乐观(正命之道)、丧庆观(正见之道)、自然观(环保之道)、政治观(进修之道)、国际观(包容之道)、未来观(发展之道)如后,希冀以此建立人间佛教的蓝图与理念。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家庭的和谐。过去政府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特别提倡科学(science)、民主(democracy)、伦理(ethics),可见伦理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寺院的出家僧侣为主,致使一般人以为佛教只重出世思想,忽略对居家生活的关心。其实佛教是僧俗四众所共有,也重视家庭伦理,例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家人眷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对于资生日用要「有无相通,无得贪惜」;甚至平日相处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化实在是深具人间的性格与生活的力用。
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则是人伦之始,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认为,孝顺父母,报答亲恩,这是上报「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观无量寿经》更将孝顺父母列为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
过去儒家主张:生养死葬、晨昏定省、和颜悦色、恭敬柔顺,此乃人子孝亲之道;佛教也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五分律》),又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麤言两舌」(《杂阿含经》)。但是,佛教更进一步认为:「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他把孝顺分为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乃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因此在《本事经》及《佛说孝子经》中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也就是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则使开智能,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毗奈耶律》)
佛教的孝亲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但是过去一般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