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字禅、看話禅、默照禅與念佛禅

  文字禅、看話禅、默照禅與念佛禅

  

  內容提要 北宋初期臨濟宗人和雲門宗人等,采用偈頌(詩歌)等體裁,從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點破爲原則,繞路說禅,使得禅風出現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變化。臨濟宗人大慧宗杲主張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作爲題目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知解,力求獲得真正的禅悟。他所創立的禅法被稱爲“看話禅”。曹洞宗人宏智正覺認爲看話禅滯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脫,提倡默照禅的觀行方法。“默”;“照”是以智慧觀照原本清淨的靈知心性。默照禅就是守默與般若觀照相結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爲主的修習方式。唐末五代法眼宗禅師延壽高揚禅淨雙修一致之道,把“西方淨土”理念融入禅宗理論和實踐之中,以往生“西方淨土”作爲禅修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此後,念佛禅幾乎席卷整個中國禅界。

  關鍵詞 文字禅 看話禅 默照禅 念佛禅

  北宋初期有臨濟宗人,其後又有雲門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後采用偈頌(詩歌)等體裁,從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現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變化。其中,臨濟和曹洞兩家最爲興盛,兩家的家風又各有不同,臨濟尚機鋒峻峭,曹洞主知見穩實;臨濟重直截自然,曹洞貴宛轉周旋。約在兩宋之際,兩家的思想又發生顯著的變化,出現了以臨濟宗大契宗杲爲代表的看話禅和以曹洞宗宏智正覺爲代表的默照禅的對立。文字禅、看話禅和默照禅成爲宋代禅法的基本形態。自宋代以來,隨著禅淨融合思潮的發展,念佛禅也日益成爲禅修的一個基本方法。自從這些方法出現以後,中國的禅學思想就逐漸趨于停滯了。當代出現了一些貼近時代生活的禅法,尚有待于從哲學上作出概括與總結。

  一、繞路說禅的文字禅

  禅宗自祖師禅出現以來,以“不立文字”爲其重要的宗旨。禅師們更加強調,禅不可言說,禅與文字無關。他們認爲佛教經典只是開導衆生、醫治衆生“疾病”的一種工具,人們對禅與佛理的知解和言說,都只是一種“方便”,甚至是客塵(妄念)煩惱。但是禅師們又認爲,佛理不可言說又需言說,禅不可言傳又需言傳,這種言說、言傳既不能落入世俗的文字、語言的窠臼,又需要通過文字語言來表述、傳達。于是在不立文字走向極端以後就轉向于立文字。此外,入宋以來禅宗的外部環境,即與政治界、文化界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臨濟、雲門和曹洞幾個流派之所以能夠繼續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賴于當地的統治者和地方勢力的支持、維護。一些著名而有文化的禅師經常與政界官僚、上層人士、文人學士交往周旋,逐漸適應了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形成了符合中國主流文化精神的新禅風,而日漸喪失原來居住于山林,經常與山民、農夫聯系所形成的樸素平實作風。這種新禅風的特點,就是在文字上對禅作出了進一步的解說,也就是是出現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轉變。

  文字禅是一個特殊的概念,它有獨特的表現方法和固定的體裁。文字禅的禅師們在解說禅時,都是以不點破爲原則,不是直截了當,而是輾轉地說明,極力避免說破語中意趣,這種說禅法叫做“繞路說禅”。繞路說的文字繳繞,所雲不知東西,猶如葛藤相互糾纏,牽扯不斷,故也稱文字禅爲葛藤禅。文字禅主要是采用偈頌、詩歌等形式表達禅理,而非一般的語錄文字作品。爲了突出這種說禅的方法,禅師們都絞盡腦汁地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從而走上了刻意追求文字,在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

  中國的禅宗史,一般是把臨濟宗的汾陽善昭(947~1024)推爲文字禅新風的開創者。善昭所作的《頌古百則》和《公案代別》(《頌古代別》),彙集了古代若幹的公案,分別用偈頌和“代別”加以陳述。“公案”本指公府內的案牍,此指古代禅師的言行記錄,其中蘊含著開導弟子覺悟的經驗,可以作爲禅修者的範式,學習和修行的准則,是禅門的“古則”。用偈頌解說公案就稱爲“頌古”。善昭講的“代別”是“代語”和“別語”的複合詞。“代語”指公案中只有問話沒有答語,或所答不合旨趣,而代爲作答。“別語”指公案中已有答語,作者又另作別有含義的答語。比起偈頌來,“代別”是解說、發揮古代祖師禅法的重要文體。稍晚于善昭的另一文字禅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雲門宗的雪窦重顯(981~1053)。雪窦重顯仿照善昭的作法,也作了《頌古百則》。自此後,凡有文化的禅僧紛紛研習頌古,從古則和頌文中體悟、發明禅意。雪窦重顯去世後不久,臨濟宗楊岐派禅師圓悟克勤(1089~1163)又編著了《碧岩集》一書。該書是采用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加以補充而成。全書內容分爲五項,依次是“垂示”(總綱)、公案“本則”、重顯“頌文”、“著語”(夾注)和“評唱”。“評唱”闡說、評議古人機語的禅學思想,是全書的主體部分。此書的問世,把頌古之風推向了高潮,使禅風進一步發生重大變化。後來,曹洞宗人投子義青、丹霞子淳以及宏智正覺等人也都有“頌古”之作,文字優美,思想清新,影響頗大。

  這裏,略舉“俱胝一指”一則公案爲例,以見文字禅之一斑。俱胝是唐代的禅師,奉持一指頭禅的禅法,他常以豎起一個手指的動作,來啓導弟子開悟,故而禅門有“俱胝豎指”或“俱胝一指”的公案。汾陽善昭的頌文是:“天龍一指悟俱胝,當下無私物匪齊;萬互千差甯別說,直教今古勿針錐。【《汾陽無德禅師語錄》卷中,《大正藏》四七,609a。】雪窦重顯的頌文是:“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佛果圓悟禅師碧岩錄》卷十九,《大正藏》卷四八,159c。】前一頌文的意思是,俱胝從天龍禅師學得一指頭禅法,從豎一指的動作,悟得萬物的真相。衆生當下一念無私無我,萬物就沒有不齊一的,無私則齊物。體悟無私齊物的禅意,也就不分別事物的差異,不作針錐之別了。後一頌文的“盲龜浮木”是《雜阿含經》中的一個譬喻【《雜阿含經》卷十五,《大正藏》卷二,108c。】。意謂人生于此世,值佛聞法,如盲眼的海龜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樣,機緣殊勝,彌足珍貴。頌文的大意是說,在對學人進行應對舉揚禅宗宗旨方面,俱胝禅師深爲可敬可愛,他用一指頭禅法開導衆生,猶如在夜幕籠罩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投下浮木救度盲龜一樣,那麼及時、那麼重要。這是贊譽俱胝的一指頭禅法,是救度苦難衆生的重要法門。從這個例子來看,頌文不僅有助于對公案的理解,也富有新意。

  在中國禅宗史和文化史上,文字禅一方面重語言文字的作用,增添了闡發禅意的新形式,加強了禅宗與文人學士的交往與思想交流,從而推動了禅的發展,擴大了禅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使禅宗走上了一味追逐華詞麗句的道路,減弱了對禅意的領悟,縮小了禅在下層平民間的影響。圓悟克勤的門下大慧宗杲認爲文字禅有負面影響,就將所藏的《碧岩錄》刻板銷毀,並另創看話禅,文字禅又面臨著內部的挑戰與弘傳的危機。

  

  二、參究話頭的看話禅

  文字禅曆來把公案視爲正面文章加以理解、發揮,而臨濟宗人大慧宗杲(1089~1163)則認爲,公案並不能反映祖師禅法的真面貌,從公案上不能真正體會出真消息。于是他轉而主張采用另一種方法來運用公案,即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作爲題目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知解,力求獲得真正的禅悟。

  宗杲創立的禅法,被稱爲“看話禅”,也稱“看話頭”。“看”,本指無聲的注視,此指參看,參見,參究。“話”,話頭的略稱。就話頭來說,話指公案,頭是要領的意思。話頭也即題目。通常話頭是選自公案古則中的某些語句作爲焦點來勉力參究。所謂看話禅就是從公案古則中拿出一則無意味語,讓人不要就意識思維方面去穿鑿,而是就此話頭大發疑情,專心參究。

  看話禅特別強調活句(活語)和死句(死語)的區別。強調要參活句,不參死句。洞山守初禅師說:“語中有語,名爲死句;語中無語,名爲活句。”【[宋]慧洪:《林間錄》卷上,《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21套第4冊,299頁。】德山緣密禅師也說:“但參活句,莫參死句。活句下薦得,永劫無滯。“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是死句;“揚眉瞬目,舉指豎指”,是死句;“山河大地,更無誵”,是死句。”【《五燈會元》卷十五《德山緣密禅師》,中華書局,1984年,935頁。】禅宗把語言、動作、境界等都稱爲“句”。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解可參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語言、動作、境界是死句;反之,無解可參的,即超越語言、義理分別的奇詭語言、動作、境界,是活句。這其中是強調:對于文字語言一定要活學活用,要透過語言參究出真精神,而不能拘執,滯于其中。

  看話禅還宣揚必須經過“斷”和“疑”才能達到“悟”境。所謂“斷”,就是必須將心中的一切知識、觀念,通通放下,甚至連世俗精神活動的主體“心”也一並休歇,然後以虛豁空寂的胸懷去參究話頭。在宗杲看來,人們的思維蔔度、知解成見,是以主體與客體的分離爲前提的,這不僅不能達到真理性的認識,而且是參究真理的障礙。所謂“疑”就是疑問,疑情。看話禅禅師認爲,信和疑是互補的,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也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參話頭的功夫,貴在起疑情。禅師們所謂的疑情是在禅修過程中出現的疑問,是激發禅修者意志的契機。疑情首先是對無常的外界事物生起疑問,然後再把疑問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上來,對自我的生命樣態生起疑團,如:生命從何而來?死至何處?這個能追問的是個什麼人?念佛是誰?如此疑情頓發,疑來疑去,疑到山窮水盡,無處可疑了,就會豁然疑團迸散,心花朗發,大悟現前,發現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宗杲特別熱…

《文字禅、看話禅、默照禅與念佛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